陈丽
科学课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有重要的意义。学生良好行为和学习习惯的培养,必须建立在学生对自己行为及其后果的认知上,他们需要知道自己的行为是有意义的,也是能对自己和他人产生影响的。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探讨低年级学生责任心的培养途径。
一、在相互尊重下学会倾听
低年级学生喜欢上科学课,他们更愿意发表自己的见解。科学课堂上,学生争先恐后地举手交流。教师如能利用好学生的热情,尊重他们的发言,引导他们学会倾听,那么学生便能养成更为有效的学习习惯,课堂的效率也会更高。
要让学生学会倾听,简单的“提要求”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一再的口头重复也是没有意义的。学生必须真实体验到这样做的重要性,甚至感受到这样的好处,才会自然而然地养成这一习惯。
要让低年级的学生重视倾听这件事,教师必须让他们意识到这真的是重要的事情,甚至比交流更重要。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真地倾听学生发言,对学生进行追问。有时候学生会意识到自己回答中的问题,甚至说“这个我要再想想”。如果他平时是一位没有耐心倾听和思考的学生,那么可加一句:“希望你下次先想好,再发言。”这样,学生知道自己说的话是有意义的,而不只是重视发言的机会,不再为了发言而发言。
教师的尊重体现在全心全意地专注于他的课堂。如果有学生说出了刚刚同学给过的答案,那么我会说:“这个xx同学刚刚回答过了,你没有在听。”我们需要关注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而不是简单地等着某个“正确”答案的出现,这样学生才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起责任来。要让学生知道某件事情是重要的,那么教师的言行必须真实地反映出这一重要性。
教师要允许学生发表不同意见。不能打断其他同学的发言,只能在尊重同学的前提下,举手发言。为了让学生能真正认同这样的做法,老师要在很多小细节上进行强化。在单元复习课上,教师特意留出时间,让学生讲讲自己发言时听到有同学在下面否定时的感想,让大家意识到,每个同学都跟自己一样,不喜欢被打断的感觉。在期末测试时,出关于学生课堂行为的题目,在潜移默化中,让他们感受到这件事情的重要性。
认知对于行为来说具有重要的作用。从前,很多高年级的学生有只重视成绩的倾向,这些认知都是从小慢慢积累起来,这些影响来自家庭、学校、社会各个方面。真正的教书育人必须从自己做起,一步一行,没有捷径。二、在小组合作中明确责任
当一个人知道自己的责任,知道自己的行为是有意义的,那么他更容易主动去做好自己的事情。特别是对低年级的小朋友来说,他们需要明确的任务,如果在明确的任务中再留出适当的自主空间,那么学生的责任心就很容易被激发起来。
如《校园里的动物》要让学生寻找小动物。教师事先提出要求,如“可以交流,但不可以大声说话,不可以说跟观察小动物无关的内容”“不可以离开自己的小组”等,然后分组。观察中,教师巡视。平时的实验纪律也是保证,如在进行溶解实验时,水不可以洒到桌上,要随时整理。教师要让学生意识到规则的重要。有个小组在合作时出现很大的问题,他们都抢着要先使用放大镜,因此,在其他小组完成任务时,他们没有完成。教师课后找他们谈话,让他们找到解决的办法,思考如何做得更好。
明确责任,是要让每一个学生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对小组长来说,准时把《活动手册》收起来是责任;对于其他同学来说,主动把《活动手册》交上去也是责任。如果某节课上有学生请假了,那么主动去询问学习的进度、下节课需不需要什么准备是他的责任。
二、在遇到问题时承担后果
现在的教育越来越不提倡惩罚的方式,但这不是说不让学生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只是我们不再强加某些结果。简单的批评和惩罚并没有真正的教育意义,我们要让学生尽可能承担自己行为本身的后果,让他为自己的行为负起责任来。
小学科学课上的实验习惯是非常重要的,如何在实验结束时让大家立刻放下材料,进入听课和交流状态也是每个老師都会花心思的事情。而这一习惯的养成,必须从一年级就开始,必须让它成为一种常态。
教师给大家的实验时间是足够的。当实验结束时,不管是否完成都要放下材料,如有特殊情况,在交流的时候,可以如实告知。但如果有同学在非实验环节仍然“玩”材料的话,说明材料对他是没有帮助的,甚至会浪费大家时间。那么下次课上,他便不能进行实验了。刚开始,教师要喊三次 “实验结束”,大家才能全部停下来。教师取消了某些学生的一次实验权利,也有学生一不小心就会玩起材料来,在好几次“惩罚”后才养成了这一习惯。后来,大家基本上听到“实验结束”就能立刻坐好了,即使有个别学生违反,教师也只需轻轻提醒一句。
承担行为的后果,有时候不一定是惩罚,而是让学生相信自己的能力。有一次课堂上,有学生不小心打翻了水杯,弄得水到处都是,其他同学又叽叽喳喳激动起来。教师没有批评那个同学,只是让她去拿抹布把桌子擦干净,把地拖干净,然后便不再理会,继续上课。学生要意识到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而这些事正好是她有能力解决的。
【作者单位:昆山市裕元实验学校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