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乡土材料”,优化区角活动

2018-02-20 23:58邵玉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18年11期
关键词:幼儿孩子教师

邵玉

多年来,我园一直秉持“亲近自然,融入生活,立足本土,放眼世界”的办园理念,努力让本土的资源成为鲜活的课程,使每一个孩子在教育的过程中体验成长的快乐,走出了一条“本土化草根式课程建设”之路。下面是我园利用乡土资源开展科学活动的做法和体会。

一、亲近自然 ,走进生活

1.让孩子在农田里体验“农”趣

农村广袤的田地是幼儿亲近大自然的最好舞台。我们创设各种条件和机会,让幼儿走进田野,走进大自然。孩子们帮农民伯伯摘草莓、采油菜,观看收割机忙碌的情景,放开手脚在农田里触摸、探索、发现和实践,在农村自然环境中体验农民伯伯劳动的辛苦和丰收的快乐。

2.让孩子在野外享受“野”趣

农村田野广阔,是幼儿进行田间游戏的天然场所。在野外,大自然中的原始材料处处散发出天然的魅力。孩子们尽情玩耍,放风筝、挖慈姑、爬草垛、走田埂、跨小沟……充满趣味,这样的活动让幼儿流连忘返,兴奋不已。孩子融入了自然,自然也给予孩子丰厚的回报——健康的体魄、灵敏的头脑、美好的情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田野里的孩子们像活泼的小精灵,尽情释放自己的快乐,不断探究学习,不断收获成长。

二、创设环境,感受生活

《指南》中提出“亲近自然,喜欢探究,具有初步的探究能力,在探究中认识周围事物和现象”的科学教育目标。瑞吉欧教育理念中提到“环境的每一个要素应当具备教育的成分。环境绝不是装饰品,也不仅仅是硬件设施的堆砌,而是和教育相互依赖、相互包容、相互影响,它们两者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共同体,环境是第三位老师。”我们充分利用农村幼儿园场地大、空间大的优势,精心设计、布置每一个场地,尽量做到纯朴自然,返璞归真,让幼儿在一个和谐优美、清新自然的环境中健康快乐地成长。

1.创设幼儿园室内环境

我园有5个大厅两条长廊,在这个得天独厚的空间里,我们和孩子们一起商量讨论布置了不同风格的公共区环境。例如:生活馆的打造利用本土材料,有原生态的木桩,也有透着古韵民风的木质隔断长廊,一排排镂空的菱形的窗户,一片片青灰色的砖瓦,与随风飘曳的红灯笼,绿色滴翠的竹叶遥相呼应,颇有一番小桥流水人家的古朴风韵,透着浓浓的生活情趣……,科技厅:星球、飞机灯、光影小屋、科技长廊……孩子们遨游在科技的世界。

2.创设幼儿园户外环境

《指南》科学领域提出了“和幼儿一起通过种植和饲养活动、感知生物的多样性和独特性,以及生长发育的过程” 建议。为了更好地贯彻这一理念,让幼儿不出园门就能和大自然亲密接触,我们努力做好幼儿园的绿化工作,成功申报了镇江市“绿色校园”。我们还充分挖掘自然资源,在幼儿园的不同角落,开辟了“小农场”“小果园”“种植地”等,让幼儿零距离贴近自然,回归生活。孩子们在自然的环境中真实的对话,激发了他们的探究热情,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如冬天,幼儿园的蜡梅花开了,孩子们循着香味找到了它,细细观察它的花瓣,贴着花瓣嗅嗅它的香味,画蜡梅、吹蜡梅、做梅花香包、蜡梅花糕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精彩开展,孩子们乐在其中,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三、开展游戏,体验生活

漫山遍野的花草树木,随处可见的农作物等,既容易收集又经济实惠。我们用这些乡土材料,为孩子们搭建起动手、动脑、动口的操作平台,给予孩子有灵性的生活,引领孩子智慧地成长。

1.利用乡土资源,丰富区域游戏材料

大自然以其勃勃生机存在于我们的周围,随处可见的沙、石、水、泥土、草茎、树叶、植物的种子等,随手可得。我们将科学活动移至大自然中,组织幼儿外出郊游、观察、游戏。来到金灿灿的稻田间,孩子们用放大镜观察稻子,用尺测量稻草,更是对稻田里的小青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些不花钱、先天存在的自然材料,无时无刻不在吸引着幼儿,幼儿就在这样的活动中相互感染、学习、创造。

例如户外活动时,小班的孩子们惊喜地发现随处可见的小花小草竟有那么多的形状。于是他们就收集来野花野草,做成植物标本,发现植物的叶脉竟然是多种多样的,花瓣也是千奇百怪,有的还可以做成书签,真是一件有意义和快乐的事情。

孩子们在科技厅的种植箱里栽了芹菜,准备透过有机玻璃观察它的根,没想到几天后,芹菜的叶子全变黄了,他们很是奇怪,难道是泥土没有营养吗?教师请幼儿将问题画在纸上,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查阅资料,发现原来是缺少光照。这个过程中,教师并没有急于去追求结果,而是始终陪伴着孩子去探索、讨论、调整、尝试,并及时记录和呈现孩子的学习过程,带领孩子回顾。

2.挖掘乡土资源,拓展区域游戏内容

众所周知,科学探究活动并不一定是在科学发现室里进行,幼儿园根据孩子的兴趣开设了木工坊、草编坊、泥工坊、印染坊、刺绣坊、科技厅、亲子组装室、生活馆等。孩子们在这些游戏区里,利用农村的自然材料,进行探究,并大胆想象、创造,动手能力、合作能力、交往能力等得到了很大發展。如“农家小站”里“小厨师”烹饪、磨豆浆、打米糕、蒸团子……生活的气息无处不在;木工坊“小木匠”锯锯钉钉,快乐无比;泥工坊捏、掼、塑型,创意无限;民间游戏坊打元宝、接石子、舞草龙、抬花轿、赶犟驴,趣味纷呈……

在希望的田野里,孩子在自由的漫步与徜徉中眼睛更亮了,头脑更灵活了,在与大自然的对话中获得了愉悦的心理体验和能力发展,锻炼了身体,增长了知识,开阔了视野。教育又重新回归自然,学习不再是简单机械,不再是枯燥无味,而是充满了欢声笑语,充满了生机活力。

【作者单位:句容市天王镇中心幼儿园  江苏】

创新不足历来是我国教育教学的通病之一,在全球都呼唤“让学生学会学习”的当今时代,烦琐分析、讲解、训练很大程度上仍充斥着语文教学的每一个角落,使语文教学处于一种相对封闭的状态。“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很大程度上是停留在口头上,课本是唯一的信息源,教师是唯一的信息传递者,教室是唯一的信息传递场所,这就导致语文教学始终徘徊在“围墙”之内。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作为语文教师应该领着孩子,走出“围墙”,开放教学空间,让他们在最为广阔的天地里得到身心和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

一、确定主题  内容开放

语文教学的广阔天地中,蕴藏着丰富的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实践活动资源,语文教师应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地开发。将语文实践活动推广到社会实践、现实体验、想象创造的大舞台上。上至宇宙天体,下至海洋生物,大到自然界的发展变化,小到学生的不良习惯、存在问题等,都可以成为实践活动的内容。当然,活动主题的确定要着眼于学生的生活实际,从生活中选择有探究价值的,能促进学生发展的主题。

(一)自然资源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宇宙万象是语文实践活动取之不尽的源泉。自然性资源主要指:

(1)自然形态,如日月星辰 ,名山大川,等等。

(2)人工形态,如农田水利,园林花卉,城市景观,等等。

各地的自然景观多种多样,适合开发的自然资源也多种多样,这就需要教师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开发具有自己地域特点的自然性资源。例如笔者的家乡淮安市就有文通塔、镇淮楼、 韩侯祠、周恩来纪念馆、梁红玉祠、关天培祠墓 、吴承恩故居等名胜。

对于这类资源,教师应多安排观察感知类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将书本上学到的观察方法运用到实践中去,在观中学,学中观,文境结合。

(二)社会资源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每个人都离不开社会,如果孩子们的活动仅仅局限于家中校内,两耳不闻窗外事,“荣辱兴亡、科技兴国”等等一概与他无关,试想,这样的孩子从何而来“爱憎观”“是非观”,又如何具备民主、合作、竞争、进取等现代意识呢?

(三)人文资源

所谓人文,指的是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人文性资源,指文化世界中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都可以成为语文实践活动中的人文性资源。

二、形式多样 激发兴趣

兴趣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动机产生的重要缘由及主观原因。兴趣作为一种自觉的动机,是对所从事的活动抱积极态度的重要原因。任何有成就的人他们对自己的事业或专业都会达到几乎痴迷的程度,而小学生的兴趣特点之一是,先对所参与学习的外部活动更感兴趣,强烈的兴趣爱好会使他产生无限的追求事物本质的热情。

教师是语文实践活动中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充分考虑学生形象思维活动活跃、表现欲旺盛、好胜心强等特点,不统一僵化的形式,努力做到让孩子们亲力亲为、自主发展、探索发现、交流合作,使其思维的火花在多样化的实践形式中得到充分激活,学习语文的兴趣得以充分发展。增加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在“我是淮安人”实践活动中,我通过“阅读拓展”“音乐链接”“图画再现”“表演深化”等形式,为学生创设一种生动活泼,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使他们在快乐中自由表现,兴趣盎然地学习母语,必定学出乐趣,学得轻松,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过程自主 发展个性

自主性是活动最突出的本质特点,主要体现在学生的自主,即在活动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独立或小组自主设计活动的计划、活动的步骤并逐步实施完成。如在“我是淮安人”系列实践活动中,孩子们不是被动地接受任务,而是充分发挥个人、小组乃至集体的特长、智慧,在相互激励、相互启发的积极融洽的氛围中,在自信心、成就感得到满足的同时,实现了语文学习的又一次飞跃。

当学生搜集了大量资料后,我又开始思考,如何对学生的搜集进行合理地评价,以确保其搜集过程中能始终保持较高的热情。针对这个问题我设计了“学生收集信息的点击率” 表格,根据其他同学阅读你的资料的次数、阅读人数的多少来评价你的资料的可读性和趣味性。这个表格一出现,立刻得到大家的认可。孩子的好胜心与荣誉感驱使他去关注孩子们是否去看他收集到的资料,他们不仅会主动向其他人介绍自己找到的资料,更会对收集到的资料精益求精,严加筛选,使其更具可看性,以求增加点击率。在整个学习活动中,他们都在积极地收集有关的资料,大家都很有兴趣地阅读自己或他人的劳动成果,我们无需对他们提出更高的要求,因为我们的目的是为孩子们提供最大的自主空间,让他们在活动中寻找到个性发展的独特领域和生长点,使其语文学习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掘。

四、反思自己,提升能力

当然,这一过程,更多的是要求学生的自评反思,我们在“再回首”板块中设计了很多问题让学生填写。比如:你在展演中碰到了哪些困难?你觉得自己有哪方面才能吗?为什么?整个大课间活动过程中,你最大收获是什么?等等。学生通过这样的文字总结,反思自己在活动过程中表现,从而起到促进作用。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必定会在丰富多彩的自主活动过程中得以提升。

心理学研究表明,能力是活动的结果。从事活动是能力发展的基本途径。活动要求相应的能力,活动提供的应用锻炼一定能力的机会。人如果不是放弃活动,而是积极地通过活动去完成任务,那么人的能力就会在解决这些矛盾的过程中得到提高。语文大课间活动正是营造宽松开放的语文教育环境,给学生一个自由的天堂,让他们从课堂这一大“围墙”中走出来,踏上异彩纷呈的语文学习之路。

【作者单位:淮安市果林小学  江苏】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兴趣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动力,是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源泉。但长期以来,作文教学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薄弱环节,教师费尽唇舌始终打不开学生的灵感之门;学生搜肠刮肚却只凑得只言片语,视作文为畏途。于是导致许多学生见到作文就像老鼠见到了猫一样胆怯,真是可悲呀!充满乐趣的习作竟然成了孩子们心中沉重的负担,他们对这熟悉而又陌生的作文竟然不感兴趣,原因何在?

笔者认为,学生害怕作文的原因除了学生本身的知识能力等因素外,还跟教师的指导方式以及学生的个性发展有关。其实,小学生对事物都有一颗好奇心,无论是什么都能引发他们的兴趣。如果能充分调动学生习作的内驱力,激发他们对作文的兴趣,就会对作文表现出一种特殊的情感,写起作文来就会得心应手,乐此不疲,不再把作文当成是一种包袱。因此,培养小学生的作文兴趣至关重要,只有更好地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让他们在激情满怀中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使每一个学生变“要我写”为“我要写”,才能提高他们的习作水平。下面,我就结合几年的教学实践,談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写作兴趣。

一、创设情境,激发写作兴趣

小学生的思维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他们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带着情境性的情感对人的认识和行为更有引发作用。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说:“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指出写作的本质是“物—情—辞”的双重转化。只有受到环境、事物、气氛的感染时,人才会产生相应的情感,当内心涌起不能自已的情感时,便会产生表达的欲望。而精心创设情境,则是激发小学生习作兴趣的有效途径之一。所谓创设情境,就是由教师设计,提供一种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感受,再把这种感受记录下来。创设的情境内容一定要根据作文训练的目的要求,针对小学生作文中存在的问题,选择具有创新并能促进其个性发展的内容。如:指导学生写《春天来了》时可质疑:春天在哪里?春天是什么?到哪里找春天?……如果就让学生在教室里凭空去想,写出的习作将会空话连篇、毫无生趣。如果写作前让学生带着问题到校外的田野踏青、河边看柳、公园里赏花,来个捉迷藏、讲故事等有趣的活动。到活动结束后,让学生谈谈活动的感受,这时他们表达起来就会滔滔不绝。于是,一篇篇充满真情实感、充满童趣的作文就会从他们的笔下诞生。

二、用心体验,感受写作兴趣

有人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作为语文教师,应该结合语文教学实际和生活实践,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去唤醒学生沉睡的心。通过实践教学我们发现,虽然老师和学生在写作上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效果仍然不够理想,更谈不上什么“真情实感”了。而且现在有许多小学生的作文都存在以下弊端:内容空洞,结构单一,语言乏味,缺乏真情实感;没有妙趣横生的奇思妙想,更缺少能感染人、打动人的童真、童趣,只有满篇的套话、假话、空话。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我认为,三年级的学生年龄偏小,生活经验缺乏,积累写作素材的良好习惯尚未养成,他们脱离了生活,以至于体会不到生活的乐趣,缺少了写作的素材。因此,一提起作文就会感到无所适从,即使写作,写出的文章也是苍白无力、空洞乏味。

那么,怎么样才能让小学生去发掘丰富的作文素材呢?“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中处处皆有文章,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了对生活的体验与积累,缺少了发现美的眼睛,更缺少了丰富的写作素材。要想让学生热爱生活,并对生活产生浓厚的兴趣,就要让学生走进生活,用心体验生活,并由衷地产生对生活的热爱,只有这样才能激活学生的写作灵感。

三、留心观察,培养写作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惜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一篇优秀的习作,少不了作者的细心观察。鲁迅先生说过:“如果要创作,第一要观察。”所谓观察,就是认真地看,仔细地听,用心地想。观察是孩子们认识事物的第一步,但我们都知道孩子毕竟还小,在观察事物时,缺乏持久性。观察往往是随意的、无目的的。如果他们对周围的事物缺乏认识,又没有丰富的生活积累,哪怕是身边非常熟悉的东西,而硬要他们去描述、甚至动笔去写,他们都会无从下手。教师要做学生生活的引路人,让学生明白:生活丰富多彩,处处留心皆学问,只要用心观察、体验,就会发现和认识许多自己原本不认识的事物,从而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

四、倾心赞美,提高写作兴趣

“成功是兴趣的支柱”。做任何事情,每一人都不愿意失败,都渴望成功,获得成功并体验成功,这是激发学生写作的最佳途径之一。学生每写完一篇习作后,都憧憬着老师那一排排鲜红的、包含着鼓励和赞赏的评语,那是孩子们的渴望。有时,老师不经意的一句表扬、一个眼神都会令学生陶醉。由此可见,教师应尽可能抓住学生的进步,尤其是对学困生的闪光点,哪怕是细小的、微不足道的一个句子,甚至一个词,也要多给他们肯定和激励。另外,让学生相互阅读作文,针对他人的习作优点和缺点做出相应的评论;为了使学生更加热爱写作,并产生浓厚的写作欲望,一旦学生的写作兴趣像洪水一样奔腾不息,一发不可收拾时,他们就会不断追求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倾心写作,并在其过程中品尝着成功的愉悦。

总之,在作文教学中,教师除了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走进生活、深入生活外,还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并充分地调动和激励学生的写作积极性,不断开拓他们的思路。特别是当学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时,我们教师就要巧妙地把学生引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地。尤其在新课改的今天,更需要我们善于运用多种渠道,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去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想方设法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只要能激发起学生的写作兴趣,他们就能产生别具一格、富有创新的独特感受,进而写出有个性、有思想、有深度、有灵性的文章来。

【作者单位:灌南县新集乡中心小学 江苏】

天王中心幼儿园位于天王集镇,这里山清水秀、物产丰饶,樱花园、木易园、江苏省有机农业园等都在天王的怀抱之中,已形成东有茶叶、西有药材、南有花卉、北有草莓、中有蔬菜和水产的大农业格局。独特的地理位置、温润的气候条件,造就了独特的自然资源,这些都是天幼孩子快乐学习的源泉。下面我就谈一谈我园在挖掘本土教育资源上的一点心得体会,与大家分享。

一、尊重幼儿需求,开发本土资源

《指南》强调: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为追随孩子的生活经验,让孩子熟悉的自然和生活资源成为支持孩子学习发展的最佳材料。我园从园本实际和幼儿生活经验出发,充分发掘周边各类资源并收集整理,以期合理地利用到环境和游戏中。当然资源的收集和有效利用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积累中选择性吸收和科学性运用。

(一)梳理脉络,规划线路图

天王镇依山傍水、植被丰富、四季分明,按照季节的变化收集幼儿园内与附近的花草树木(如:春天,利用附近樱花园,带领孩子走进樱花园,近距離地观赏樱花,采集樱花花瓣制作樱花香皂,动手画一画樱花等;秋天利用木易园里的桂花制作桂花糕。在收集中我们注重方法,由近及远收集幼儿园内的植物种类、名称等,依据幼儿对园内自然环境中的兴趣点进行收集。再根据幼儿的经验与兴趣收集当地自然环境中随处可见的自然物(如:幼儿园草地上自然生长的野豌豆、茼麻都是孩子自由、探索的绝好材料)。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咱们镇是苗木种植和交易大镇,这里树木种类繁多,各种材质的木头应有尽有,我们将其进行收集,布置在幼儿园的草地上、种植地上,并进行整理,建立资源库。这些都为幼儿提供了各种本土特色教育资源。

(二)调查了解,整理资源库

1.调查和了解幼儿园家庭分布情况以及家长的职业工作情况。如:各类民间艺人。这些都是幼儿社会经验认知的来源。

2.了解幼儿园当地中国重要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做法,并进行梳理与整理。比如一些传统民间手工艺——糍粑、豆腐的制作等等。

3.收集梳理农村民间游戏(有跳龙船、打陀螺、打元宝等)。

二、利用本土资源,营造游戏环境

瑞吉欧教育理念认为“环境是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环境应该具有教育的内涵,幼儿园里应该是没有一处是无用的环境。”因此,在这样一种教育理念的引领下,我们充分利用农村本土资源丰富,空间开阔的优势,精心设计和布置每一个场地。让幼儿在一个开放、多元、丰富、适宜的环境中健康快乐成长。

(一)户外环境—开放、多元

2015年我园携手姐妹园成功申报了江苏省首批课程游戏化项目园。对幼儿游戏区域、户外场地布局等进行了综合评议,根据专家建议,改建了沙池、水池,建造了多功能的环境。如:可供幼儿进行大肌肉运动的连廊;和孩子们一起设计建设了开心农场,充分利用“开心农场”引导孩子们对自己种植的植物、饲养的动物进行照料,观察、比较、探究并通过多种方式进行记录,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探究的兴趣;在沙水区提供了低结构的材料,让孩子们自由探索沙的奥秘、水的流动、沙水融合之后的变化等。孩子们还通过风筝、风车、纸飞机等在户外探索风,在自然状态下观察昆蟲;我们还设立了科学小站、提供各种工具和材料,供幼儿在户外的自然中嬉戏探索。

(二)室内环境—丰富、适宜

我园有5个大厅3条长廊,6个专用活动室,在这个得天独厚的空间里,我们和孩子们一起商量讨论布置了不同风格的公共区环境。例如:生活馆的打造利用本土材料,有原生态的木桩,也有透着古韵民风的木质隔断长廊,一排排镂空的菱形的窗户,一片片青灰色的砖瓦,与随风飘曳的红灯笼,绿色滴翠的竹叶遥相呼应,颇有一番小桥流水人家的古朴风韵,透着浓浓的生活情趣……

在农村有着丰富的民间游戏活动内容,我们动用所有人力资源对其进行了挖掘和创新。布置了民间游戏长廊,如:玩小棒,孩子们在幼儿园内收集各种木头小棒,玩得不亦乐乎。孩子们还用吃完的螺蛳壳玩起了走窑的游戏。另外,我们根据孩子的兴趣点还设计了新的游戏内容。总之,在民间游戏教育目标和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的同时,也拓宽了教育渠道,丰富了幼儿园教育的内容和形式。

三、优化本土资源,生成游戏、课程

资源收集以后如何运用到孩子的游戏和学习中是我们一直探讨的问题,就像虞永平教授所说:真正有效的学习不是让幼儿完全自发地做事,而是引导儿童做他们感兴趣的事,做有挑战的事,做有思维参与的事,做力所能及的事,做符合身心发展规律的事。为了让幼儿在与环境、材料的互动中达成真正有效的学习与发展,我们在学习《指南》的基础上,结合各年龄段幼儿的特点,选择性地开设了木工坊,“小木匠”锯锯钉钉,有测量、有对比、有设计、有创意,科学思维与艺术表达能力得到明显提升,在木工坊运用多种材质的木头制作成多功能木制小钢炮,并探索出多种玩法。草编坊里孩子们大胆编织自己喜欢的草垫子;泥工坊里孩子通过捏、掼、塑型,充满奇趣和变化;农家小院里“小厨师”烹饪、磨豆浆、打米糕、蒸团子……生活的气息无处不在;刺绣坊里现代与传统的完美结合,让孩子感受现代科技的神奇;民间游戏坊打元宝、接石子、舞草龙、抬花轿、赶犟驴,趣味纷呈……,艺术长廊里老师们本着追随幼儿兴趣的宗旨生成了班级区域活动微主题“浪漫的樱花”,围绕樱花开展了赏樱花、画樱花、说樱花、制作樱花香皂等系列活动。孩子们在这些游戏区里,利用农村的自然材料,进行探究,并大胆想象、创造,动手能力、合作能力、交往能力等得到了很大发展。

以上是我园的粗浅做法,今后我们将继续挖掘、利用本土资源,开发各类活动,利用有限的资源生成无限的教育空间。或许还会遇到很多问题,但是只要能促进我们的孩子健康、快乐、自主、全面且富有个性的发展,我们一定会坚持。

【作者单位:句容市天王镇中心幼儿园  江苏】

《纲要》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为确保幼儿在园健康快乐地成长,近年来,我园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抓实校园安全管理措施,把安全工作落到实处,杜绝校园安全责任事故的发生,确保幼儿生命安全。

一、实行层级化管理,建立安全工作责任制

从“园长—分管园长—各部门组长—各部门成员”,实行层级化管理,安全工作各项活动的布置、开展,都是从上而下层层落实。

建立了幼儿园安全工作“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安全工作责任制,层层签订《岗位安全责任书》,使各条线人员明确安全工作职责。

安全管理组织、管理制度、应急预案等除了在会议上宣布、校园网公示、园务栏张贴外,每学期初,幼儿园必下发《学期安全工作行事历》《黎幼安全工作手册》《各年龄段幼儿一日活动常规细则》《关于加强安全教育的若干规定》等书面材料至每个教职员工,做到常看常记常提醒,互相督促成习惯。

二、强化内部管理,确保安全措施落实到位

(一)“三防并举”,加强安保

1.加强管理,提高“人防”水平。

按标准配备专业资质的保安人员,来园、离园时段,行政、值班员工协助保安一起做好幼儿上学、放学高峰时段校门口安保工作;与属地交警开展治安联防,由交警执法人员在校门口协助一起执勤,防范暴力事件,保证道路畅通,治理摆摊设点;招募家长志愿者,上学、放学时段共同维护好来园、离园秩序,为孩子的安全保驾护航。

持之以恒抓好封闭式校园管理,强化出入登记过程中的安全管理,凡有人来访,必须认真做好登记,严防未经许可、不明身份人员进入幼儿园。加强日常巡逻,保安实行24小时巡查值班制度。

建立防范机制,努力提高“人防”水平。成立了校园安全工作领导小组,负责领导、组织和落实校园安全工作。定期召开安全专题会议,分析、协调、督查和解决幼儿园安全工作中的问题,做到一经发现、及时处理,有效排除安全隐患。

2.保障经费,落实“物防”设施

每年初,幼儿园根据安全防护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制定年度“物防”经费预算,优先落实“物防”设施经费;按照有效、实用的原则,着重抓好“物防”设施的添置、“物防”设施的落实,整体提升了幼儿园的安全防护能力,为幼儿构筑了一道牢固的安全防护网。

3.突出重点,加强“技防”建设

在不断加强“人防”、“物防”的基础上,逐步更新技术防范手段,努力提升“技防”能力。按标准在园门口、楼梯口、走廊、食堂各功能间出入口、操场等重点区域,设置视频图像采集装置;视频图像采集系统和报警系统等都接入公安机关监控和报警平台,实现联动管理。该项目的实施,实现了幼儿园全天候、全方位监控,安全保障双保险,减少了各类事故的发生,整体提升了校园安全管理的实效性。

(二)“三化”抓细食堂管理

1.食堂管理规范化

食堂的管理根据上级文件精神和本园实际情况,对食堂各功能间管理制度和五常法制度进行增补修订并全部上墙公开。

日常管理有效落实层级督查。食堂正、副组长每天自查,保健老师每天上、下午2次进食堂检查,食堂安全管理员每周抽查,分管领导每月不定期抽查,每次检查有记录,有反馈。定期召开食堂人员安全卫生工作会议、伙委会会议,传达上级文件精神、知晓问题、进行安全知识培训与考试、交流现状,商量对策、梳理方法,为食堂工作有效开展做好扎实的铺垫。

2.索证留样连续化

食材统一配送:我园所有食材都有区教育局规定的配送公司统一配送,与正规的三家供货商签订协议书,并索取食品安全的相关证件进行存档,在质量和安全上得到了保证。

严格执行留样制度:有专人负责留样工作,准备了充足的留样盒,操作人员48小时留样处理样品,当天师生所有餐点(包括早点、中餐、午点)都留样,留样盒上有对应标签记录,留样记录本有专人每天负责明确的记录。

3.食堂管理公开化

成立有园领导、保健医生、财务、教师、食堂、家长代表等组成的伙委会,监督指导和关心幼儿园伙食管理,当好幼儿园伙食管理的助手和参谋。伙委会定期召开会议,掌握幼儿膳食、饮食情况,认真听取幼儿园对幼儿饮食方面的汇报以及食堂账目盈亏情况公布等。每学期,幼儿园都会邀请伙委会代表参观食堂,并向各代表人员详细介绍食堂管理情况。按照“明厨亮灶”要求,在食堂各功能间安装摄像头,监控软件直接连通园长室、传达室及底楼公共区域,对食堂原料的验收、处理加工、器具的消毒等操作进行全程监控,确保食堂每个环节公开化,不出纰漏。

三、积极宣传,加强教育

多途径进行安全宣传。各班“家园直通车”设置安全知识栏目,通过图文并茂的内容,向全体师生、家长宣传防火、防震、防骗、防溺水、交通安全等知识;充分利用节假日,发放《告家长书》,对师生、家长进行安全教育;通过家长会、家访、家校路路通等途径向家长加大安全知识宣传力度;发动全园教职工和家长关注“黎幼微信平台”,及时了解相关安全知识,增强教职工和家长安全意识和监护责任意识。

四、创设良好的安全环境

幼儿园加大安全投入,从实际出发,创设了安全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设施。

(一)加强硬件建设。园舍场地及大型运动器械的配置、教玩具、电器、消防等产品,一切从幼儿的安全出发,適用、恰当、安全、规范。

(二)加强安全教育。环境布置中都贴有丰富的幼儿安全知识宣传画册;每个场所都有疏散示意图;园内幼儿图书室定期购买相关安全教育书籍等。良好的安全环境凸显了幼儿园安全理念和安全文化氛围,促进了幼儿安全意识和能力的提升。

五、开展丰富多彩的安全教育活动

各班结合幼儿年龄特点和生活实际,通过游戏、儿歌、故事、绘本、情境表演等多种形式进行正确引导和教育,帮助幼儿进一步掌握防传染病、防摔伤、防烫伤、防中毒、防触电等安全自护知识。

总之,安全无小事。在努力实现幼儿园跨越发展的同时,我们将始终紧绷校园安全工作这根弦,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严防死守,做好校园安全工作,让“安全之花”开满园,为幼儿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作者单位:苏州吴江区黎里幼儿园 江苏】

小学《数学课程课标》指出:关于思维策略方面的内容,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面对小学低年级学生,针对教材中出现的较抽象的,难以理解的内容,笔者采用以下策略促进学生思维发展:1.以风趣的语言形象生动地深化课时重难点;2.利用“手势”帮助记忆内化知识点;3.编小口诀快速简化知识点;4.利用生活小常识转化知识点。

小学低年级学生思维能力尚低,主要以形象直观思维为主,面对教材中一些较抽象的知识点,理解起来有难度。教师怎样用孩子的现有思维去理解书中的知识点?这就需要教师深入孩子的思维中,把枯燥的、难理解的硬性知识转化成有趣的、易理解的软性知识,去吸引孩子的注意力。笔者在多年的数学教学中归纳总结了以下教学策略。

一、利用风趣的语言形象生动地深化课时重难点

低年级的孩子理解能力有限,我们不妨用拟人、比喻的方式为孩子营造轻松有趣的课堂氛围。诙谐幽默且寓意深刻的语言,可以成功赢得孩子们的注意力,老师传授知识顺利,孩子们在轻松的氛围中感受其隐藏的数学知识与思想。

譬如,一年级上册,认识10以内的数例5,是关于大于、小于号的,具体设置的问题为5( )3,3( )5。我是这样给孩子们解说的(双手演示——做成大嘴巴状,一张一合,并配上比较粗哑的、有气无力的声音),教师:我是一只大老虎,现在感觉非常饿呀......啊,太好了,我看见5和3两种食物,可是我吃谁能饱呢?大家回答:大的那个。我继续渗透:谁大呀?孩子们异口同声:5。教师:孩子们回答得非常好,记住,谁大开口就向着谁。5相对较大,则朝左开口,念出来就是5大于3。否则朝右开口,念出来就是3小于5。如此一来,大家则能够比较容易地感受到大于和小于号的意义了。

再如,二年级下册,角的初步认识章节的例3,该问题的设置旨在引导学生了解九十度角中利用三角尺识别角的类别。我是这样比喻的:书本中的角是新鞋子,三角尺上的直角就是你的脚,新鞋子合不合适?怎么办?大家回答:穿脚上看看;把脚穿进鞋子里。层层引导:怎么穿?(摇一摇手中的三角尺)孩子们:把三角尺的直角对准书本中的角。鞋子尺码刚好则为直角,偏小则对应锐角,偏大对应钝角。从而让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既掌握了判断直角的方法,又了解了角的其他分类。

二、利用“手势”帮助记忆内化知识点

在教学二年级下册,辨认方位——在平面图上快速记忆八个方向时,我设置了一个游戏:我要当小小交警员。游戏规则是一个小朋友手中拿着小红旗做出手势(指向某一个方位,明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其他小朋友迅速地说出准确的位置;接着角色对换,下面的一个小朋友发出命令即说出方向,台上的小朋友打出准确的手势。在本课中我利用动作和思维之间的联系,用肢体语言——手势,不仅充分刺激了孩子的多种感官,使孩子的大脑始终保持兴奋状态,还激发了孩子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孩子的观察能力和数学思维。

“手是脑的老师”。人的大脑在动作与思维两者间开展着持续的沟通、检验、修改,手的价值得以体现。“手势”是思想碰撞与增强教学水平的关键手段之一,顺应孩子们心理动态,“手势”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直观教学法,把静态课堂转化成了动态课堂。引导孩子们借助自己的双手习得数学知识,双手动起来,调动大脑积极运转,以此启迪思维。

三、编小口诀快速简化知识点

心理学研究表明,口诀法是一种常见的记忆方法,是将某些记忆材料可以编成押韵的顺口溜 ,朗朗上口,易于记忆。人类借助图像实现记忆,小学低年级教师可适当引入口诀帮助学生加深知识记忆。

例如,二年级下册,有余数的除法——列竖式计算时,可把步骤简化为六个字:一商(在除号上写被除数里面有几个除数,即商),二乘(在被除数下面写出除数和商的积),三减(剩下的,即余数)。

又如,二年级上册,求同样多的三种分法,我让孩子们一边摆小棒一边这样去记忆:一去(去掉多的部分)二加(加上少的部分)三移(不相等的部分对半分)。

对此,孩子们很容易快速地背诵下来,但总结的口诀要想被孩子们熟记并灵活運用,不仅要多加强化演练,同时也应当注意回归计算的自身价值,深入理解产生要领,系统而彻底地理解其深意,这样才可以从思维层次编码保存成“心诀”。

四、利用生活小常识转化知识点

教学中的具体教学内容应当尽可能源自客观现实,这样能够帮助学生加深理解,积极思考。教师应尽可能挖掘学生所具备的直接经验,以学生现实生活为出发点,把理论性较强的数学知识转化为生活常识问题去分析理解。

例如,二年级下册,有余数的除法,讲解除数和余数的关系这一环节时,我把它们这样生活化:( )÷4 = 5……( ), 除数和余数是亲兄弟,写在前面的是哥哥,跟在最后的是弟弟。弟弟必然不会大过哥哥,也就是说,余数必然不会大过除数。恰当引入现实生活元素,挖掘学生现实生活经验利用价值,在具体的教学环境里,激发他们的热情,推动教学目标的实现。

譬如,开展“减法的运算性质”教学活动时,对某数执行接连减掉两个数操作,也能够分两步进行,先减掉一个,再减掉另一个。为加深学生理解,现实里我是这样做的:10-3-4 老师手里有10个苹果,先发下去3个,又发下去4个,那么这时候老师手里还有几个呢?利用这个生活原型,让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帮助孩子理解算理,突破教学难点,为教学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教育讲究的是对学生的正确引导与有效启发。无论是教的过程还是学的过程,教师都应尽可能提供有利条件,使用更科学恰当的手段,尽可能挖掘孩子们已经收获经验的潜在价值,以学生为本,多从学生的角度去理解去思考,就一定会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高效。

【作者单位:徐州市铜山区行知实验小学  江苏】

新《纲要》告诉我们,幼儿的科学探究应从身边的事物开始,引导幼儿关注周围生活和环境中常见的事物,发现其中的有趣和奇妙。我们教师要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教育契机,它将会大大提高教学的教育效果,并且教师要确立“以幼儿发展为本”的理念,不断反思,向自己的教育行为挑战,支持、引导幼儿充分学习和发展。

一、重视兴趣,让幼儿在自主玩耍中有所发现

实例一:橡皮泥真好玩

橡皮泥一向是孩子们的最爱,揉一揉,捏一捏,橡皮泥就变成了各种各样的东西,时而成了一朵漂亮的花,时而成了好吃的麻花,时而又变成了一个生日蛋糕。有一次我问小朋友:“你们为什么喜欢玩橡皮泥呀?”“因为橡皮泥好玩呀。”“因为橡皮泥很漂亮呀。”小朋友回答了各种各样的答案,但对于橡皮泥最基本的特性他们却“避而不谈”。“那你们知道为什么橡皮泥能变成那么多东西吗?”我追问。“因为橡皮泥很软。”这一下很多小朋友异口同声地回答出了我的提问。“对了,软是橡皮泥最主要的特征,正因为软,所以橡皮泥就能变成很多小朋友喜欢的东西。”这一下,小朋友都掌握了橡皮泥的特性。

教师旁白:“迷惑时点”。橡皮泥是孩子爱玩的玩具,但对于橡皮泥最本质的特征却有一些迷惑。在这个实例中,教师能及时抓住幼儿感兴趣的事物让幼儿在“玩”中及时探索,寓科学于玩,在玩中体验,在玩中思索,在玩中辨析、感悟。

兴趣是最直接的学习动力,孩子对活动内容有兴趣,他才会去参与、探索、发现。因而在活动选择上应从孩子的兴趣入手,让孩子在有趣的活动中探索许多的科学知识,也掌握一些科学技术,特别是了解到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关系和联系。

二、耐心等待,让幼儿在科学事实中调整认识

实例二:橡皮泥变干了

区域活动一开始张俊康小朋友就跑来告诉他的发现:“老师,这橡皮泥怎么变干了呀?”每次收橡皮泥时我总提醒小朋友应该把橡皮泥捏拢后再收进盒子里,可孩子们仍然不注意,以致美术区里的橡皮泥全变干了,他们这才注意到了问题的严重性。拿着变干了的橡皮泥,我向孩子们提出了疑问:“这个橡皮泥为什么不能玩了呀?”“因为橡皮泥变硬了!”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回答着。“可是这橡皮泥为什么会硬呢?”我继续提问。“因为有的小朋友总是不将橡皮泥捏拢就放到了盒子里,还有的小朋友不把盖子盖紧。”吴沈妍小朋友第一个讲出了自己的看法。“老师,我知道,因为橡皮泥中的水分蒸发掉了。”张自豪大声地说,“橡皮泥里的水全跑到空气当中去了!”张浩也争着说。孩子们似懂非懂地听着。这时我趁机给小朋友讲了水分会被蒸发的简单道理:“如果橡皮泥的盖不盖紧,水分就会被蒸发,橡皮泥就会变干了。”接着我又让小朋友猜是整块的橡皮泥干得快还是被切成小碎块的干得快。孩子们意见出现了不一致,于是我提议做个小实验。第二天孩子们清楚地看到了实验结果。这次活动以后,不用我的提醒大部分孩子们都会正确地收橡皮泥了。

教师旁白:“退缩时推”。“橡皮泥变干了”这一现象是孩子们在区角活动时发现的,但对于“为什么会变干”这个问题孩子们却从未考虑。在这个实例中教师能抓住这个教育契机,引导幼儿通过猜想、小实验和交流、讨论的过程,获得了橡皮泥越切成小块越容易干,盖子不盖紧也会变干,水分会蒸发等有关知识和经验,这些知识经验基本上是幼儿亲眼看见,亲身实践得来的,因此孩子们也真正明白了“用完橡皮泥要捏拢,盖子要盖紧”这个要求的实际意义,从此以后,这一要求也成了他们自觉的行动。

求知欲是一种认识世界,渴望获得文化科学知识和不断探究真理而带有情绪色彩的意向活动。孩子们在实践活动中,感到自己缺乏相应知识,就产生了探究新知或者扩大、加深已有知识的认识倾向,这种情境多次反复,认识倾向就逐渐转化为个体内在的求知欲。我们教师应正确引导儿童去观察,去思考,去探索,以激发他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逐渐培养学习科学的兴趣。

三、引导实验,让幼儿在反向思维下深入探究

实例三:橡皮泥变软了

“老师,这橡皮泥变硬后还能变软吗?”只见徐静怡小朋友拿来一小盒干干的橡皮泥向我提出了自己的疑问。我把孩子们叫到我的身边来,让他们都来想想怎样让变硬的橡皮泥再变软。有的说放在潮湿的地方,有的说用水泡一泡。我决定按孩子们说的都去试一试。我与孩子们一起,把两盒橡皮泥放到洗手间比较潮的地方,再把几盒橡皮泥装满了水,又把一盒橡皮泥装上了不多不少的水,放到玩具柜里。过了几天,我让孩子们都来用手捏一捏,分别观察橡皮泥的变化。孩子们通过观察都看到了实验结果:放到洗手间的橡皮泥没有变,还是很硬;装满水的橡皮泥太粘了;而水不多不少的橡皮泥变软了。我很高兴,孩子们都找到了答案。

教师旁白:“困难时帮”。在这个实例中,老师听了孩子的疑问,了解到幼儿的原有经验:他们不知道橡皮泥硬了还能变软,以为硬以后就不能再玩了。于是,教师决定让孩子们了解橡皮泥由硬变软的过程,这是一种很好的教育意识。而且教师也并没有直接告诉幼儿将橡皮泥变软的方法,而是让幼儿想想有什么办法,教师能支持孩子们的想法,让幼儿通过尝试来调整自己的认识,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

科学经验的获得、概念的建构需要有一个过程。因此,必须给幼儿充足的操作、探索的时间和机会。教师应在他们有危机、挫折时,在精神上、材料上、策略上给予适当的引导,成为孩子们的“同伴”,做一个“热情而积极的鼓励者、支持者、有效而审慎的引导者”。教师应善于采用启发性的指示或暗示,鼓励幼儿创造性思维。

总之,幼儿的天性好奇、好問、好探究,教师要明确科学活动的目标,真正走进童心世界,尊重幼儿,激发幼儿学科学的兴趣,保护好奇心,支持探究,注重动手操作,鼓励幼儿的想象和创造,让孩子亲历科学探究、科学发现的过程,充分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发展其科学素养。

【作者单位:无锡市藕塘中心幼儿园江苏】

教材简解

《夹竹桃》是国标本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咏物抒情”单元中的一篇课文。作者是国学大师季羡林。

从文章结构来看,课文是典型的“总--分--总”。第一自然段先总写夹竹桃“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第二、三、四、五自然段从花色、韧性及能引起“我”许多幻想方面具体写夹竹桃的美妙,最后进行总结:“我爱上了夹竹桃”。 细细读来,我们不仅感受到了如水的月色,耳畔小虫的呢喃,眼前还不由浮现出夹竹桃婀娜的身姿,如诗如画。

目标预设

1.通过具体语言材料,了解夹竹桃最值得作者留恋和回忆的原因。

2.初步感受课文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妙处。

3.通过练习,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认识本课6个生字,读准课文中的多音字。

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品读语言文字,从字里行间感受夹竹桃的特点,以及作者对它的喜爱之情;初步感受课文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妙处。

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基于这一理念,在教学中,我努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注意加强对学生的朗读指导与训练,紧扣文中关键字、词、句,不断品味、感悟、内化,引领学生真实地触摸文本,使学生扎扎实实地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解读,从而获得语文素养的提升。

预习设计

A查一查

1.夹竹桃

2.作者季羡林:

B读一读

1.正确认读生字词

凄清     玉     簪     花     荇     藻    微风乍     起

2.准确认读多音字

夹     竹桃     叶影参     差

3.反复读课文,把句子读连贯,把内容读正确

C想一想

1.联系课文第一和最后一个自然段,想一想:夹竹桃为什么是作者“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

2.联系课文主要内容想一想:作者是从哪三个方面向我们介绍夹竹桃的?

D画一画:夹竹桃红白花开、相映成趣的画面

E探一探:这篇散文写得好在哪里?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初识夹竹桃

1.出示夹竹桃图片,你认识它吗?说说你对它的了解;你是怎么知道的?

了解夹竹桃叶如竹,花似桃,就像竹和桃夹杂在一起。

2.揭题并指导读准课题:夹(jiā)竹桃。

3.谈话:在万紫千红、五彩缤纷的花季里,夹竹桃实在是一种普普通通的花,但著名教育家、语言学家季羡林老爷爷却对它情有独钟。

4.说说你的疑问?

二、预习展示,凸显中心句

1.读准下列字音:

玉簪花  荇藻  参差不齐  鸡冠花  奉陪  榆叶梅  花团锦簇  风乍起  凄清

2.指名分节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

3.快速默读课文,思考:作者为什么写夹竹桃?

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指出:夹竹桃不是名贵的花,也不是最美丽的花;但是,它却是我最喜爱的花。

4.作者为什么最喜爱夹竹桃?

学生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把握文章的中心句:“有这样的韧性,能这样引起我的幻想,我爱上了夹竹桃。”

三、再读课文,理课文顺序

1.那么,课文是从哪些方面来写夹竹桃的呢?请同学们各自读一读课文。

2.交流:

花色——紅白花开,奇妙有趣。

花期——一年三季,常开不败。

花影——叶影参差,花影迷离。

3.小结:课文先点明夹竹桃是我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接着从花色、花期、花影三个方面具体回忆童年记忆中的夹竹桃,结尾(引读),既总结全文又照应开头。课文的脉络十分的清晰。

4.纵观课文内容,你有什么发现?

四、细读课文,感悟花色妙

1.首先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季先生家的大院,欣赏那两盆夹竹桃。(指名读)

2.你认为夹竹桃为什么是作者“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

颜色很特别:红,红得艳,像火;白,白得透,像雪。

这两种颜色很融洽地结合在一起:火上有雪,雪上有火。

展示自己的想象画,交流,再润色。(小组读)

3.有一首关于夹竹桃的诗,是这样写的:妾容如桃萼,郎心如竹枝。桃花有时谢,竹枝无时衰。(练读)

解释:在诗人的眼中,这如桃的花,似竹的叶,就像是一对恩爱的夫妻。

4.谈话:国务院前总理温家宝曾经去看望季羡林先生,季先生和温家宝总理说:“我们的社会要讲和谐,不仅要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还要人内心和谐。” 也许,这就是童年记忆中的夹竹桃给了季老这样的启迪吧。(有感情地读)

5.总之,这一白一红的两盆夹竹桃真是奇妙而有趣。让我们想象着那样的情景,一起来读好这一自然段。(齐读)

五、拓展延伸,添点文化味

其实,不仅季羡林老先生喜欢夹竹桃,古时候也有不少文人墨客喜欢夹竹桃,有诗为证:花似红桃春犹在,质如碧玉色常新。不负盛名桃夹竹,全凭颜色白兼红。——《夹竹桃》

六、布置作业,保持探究趣

1.继续读课文,思考:作者是怎样向我们介绍夹竹桃韧性可贵、花影迷离的?

2.小组合作探究:课文第三自然段只字未提夹竹桃,是不是走题了?

3.反复读课文,细品其中的优美句子,想一想:课文写得好在哪里?

板书设计

19  夹竹桃

总写    值得留恋和回忆

     花色 — 红白花开,奇妙有趣

分写    花期 — 一年三季,常开不败

     花影 — 叶影参差,花影迷离

总写    我爱上了夹竹桃

【作者单位:淮安市西顺河小学 江苏】

一、引言

当下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趋向于全面发展人才。在课改的大背景下,音乐课堂愈发受到有识之士的重视,主张优化音乐课堂教育模式,丰富课堂教育方式。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音乐游戏进入了教育人士的视野并就音乐游戏在音乐课堂上的应用进行了诸多探讨。本文从这样的角度出发,结合教学实践经验,对音乐游戏的应用提出相关见解。

在学生基础教育中,国家大力推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且这种重视随着课改的推进愈发的呈现低龄化、基础化;这将促使学生在低年级得以打好基础,真正贯彻落实国家教育方针。而一个人的审美观念影响甚至决定着一个人的人生走向,因而对学生审美观念的培养更是被提上了小学的教育日程。音乐作为学生审美观念培养十分重要的一环,其在当今社会全面发展人才需求的现况下也变得愈发重要,这对于小学的音乐教育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诸多教育专家针对音乐课堂上的教育模式创新进行了深入探讨。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下音乐游戏进入了人们的视野,以其寓学于乐以及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特性深受学生与教师的青睐,并引发了围绕音乐游戏在音乐课堂上的有效组织与应用进行的深入研究。

二、小学音乐课堂中应用音乐游戏的必要性

在许多学生甚至老师看来音乐课堂就是给学生放松甚至是玩乐的,当然这种说法并不全错,音乐会让学生有效地舒缓学习压力,可以使学生获得精神上的放松,但放松并不意味着玩乐。音乐课毕竟是课堂,是小学教育的一部分,在音乐课堂上的玩乐既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也是对教育事业的不尊重。因此,如何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得知识并受到音乐的熏陶,就成了小学音乐教师所要钻研的课题。想要教育取得良好的成果首先应当保证学生良好的学习状态,而小学生因其年龄限制,在学习状态上有着明显的短板,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短且天性爱玩,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应当注意方式方法,音乐游戏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低龄学生对于游戏通常抱有极大的兴趣,因此在音乐课堂上应用音乐游戏进行教学可以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延长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使得音乐课堂富有趣味性,增强教学有效性。

除此之外,在小学阶段的音乐教育对于低龄学生而言,过于高深的音乐知识学生的接受准备不足,接受能力和学习能力都相对较差,即便教师只是为学生简单地演奏乐曲,学生对于其意境以及其背后所想要表达的深刻情感也无法理解,在这样的情况下低龄学生则会十分自然的转移自身的注意力,因而这样的音乐课堂既浪费了课堂时间还会使学生感到对音乐理解的困难,十分不利于后续音乐教育的开展。而应用了音乐游戏的音樂课堂则会产生明显改变,音乐游戏的趣味性能够使学生形成自身对音乐的独特理解,进而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这对于学生感受优秀音乐的熏陶起到了极大的作用。而在音乐课堂上进行应用的部分音乐游戏是需要学生通力合作去达成游戏目标的,在这样的游戏中,学生除去感受到了音乐的魅力,同样也会使自身的合作意识获得培养,对于学生的素质全面发展同样起到了推动作用。

三、音乐游戏的选择与组织

作为在音乐课堂上进行应用的音乐游戏,其目的是为低年龄段的学生奠定音乐基础。这样的音乐游戏应当具备以下特点:富有趣味性、简单且易于实践、便于教师掌控节奏、有助于学生音乐水平提高。因而教师在课堂音乐游戏的选择与组织上应当有意识的注意到这一点,并利用这样的特性掌控学生在课堂音乐游戏中的表现,以此提高音乐课堂上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真正做到寓学于乐。

(一)富有趣味性

有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感受到音乐的乐趣才能够使学生真正从内心接受音乐甚至对音乐课产生期待。这一点大多数的音乐游戏都能够做到,因为游戏之所以称之为游戏正是在于其能够使参与者获得愉悦感。这样寓学于乐中的“乐”是有了,但应用于教学中想要学生投入到“学”当中,音乐游戏的选择则要更多地注意到受教学生的年龄特性,低年龄学生爱玩、好动,或者俗称为“坐不住板凳”。针对这样的特性,教师选择的音乐游戏应尽可能地让学生动起来。例如在音准训练的时候,教师可以弹奏七阶音符,让学生根据音符的简谱数字做出特定次数的拍手或跺脚动作,通常学生会为课堂上不再只有教师一种声音且能够在课堂上发出平日里课堂上所不能够发出的声音而感到兴奋。

而在教授学生乐谱中休止符的作用时,教师同样可以结合学生中经常玩乐的游戏,例如“红灯停、绿灯行”。之所以选择学生所熟悉的游戏是有着理论根据的,在大量的实验中均有体现,学生对于他们所熟悉的事物通常会抱有比陌生事物更大的兴趣,这样学生所熟悉的游戏能够在课堂上最大限度地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会使得课堂效果更好。当然在游戏中并不单单由数字或语言来掌控节奏,而是结合所要教授的案例音乐掌控学生的行为节奏。而在游戏结束后,教师不应当对游戏结果一带而过,学生对于自身投入了大量精力与注意力的行为通常都抱有较大的期望值,而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攀比心与好胜心也通常较强,因此教师可以对在音乐游戏中表现良好的学生及时提出表扬,并偶尔给予适当的物质性奖励。这样对于学生的自信心是一种较有效的鼓励,而对于那些表现欠佳的学生也会产生一种激励作用,同时也能够树立起学生模仿超越的榜样。

(二)简单且易于实践

低年龄段的学生除去爱玩的天性以外,通常还会表现的耐心不足,他们对于规则繁复且要求较高的游戏通常兴致不高。正因如此,在游戏的选择上便应当排除规则众多、过程复杂的音乐游戏,转而选择学生一听就懂,易于上手的游戏。而除此之外,在课堂这样的时间有限、物质资源有限的空间,要求过高的游戏通常不具备实施条件,如果一味追求大规模高质量的课堂游戏,则会浪费许多宝贵的课堂时间,甚至因物质资源条件不足而画虎不成反类犬。因此选取如乐曲传唱、乐曲接龙等音乐游戏一则能够充分调动受教育学生的积极性,二则不需要多余的物质条件,省去了搜寻所需资源的时间,能够使课堂时间得到充分利用,真正提高音乐课堂教学效率。

(三)便于教师掌控节奏

音乐课堂是教育的基础所在,因而无论音乐游戏进行得多么热烈,对于学生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其终归被应用于课堂上。教师对其必须有着绝对的掌控力,不能因音乐游戏的应用而影响了课堂秩序,甚至教师应当对音乐游戏所产生的后续影响如学生情绪上的亢奋以及游戏结束后的失落起到充分的引导作用。针对这一点,教师在音乐游戏的组织时应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游戏分组,挑选课堂纪律保持较好并且在课堂上表现积极的学生担任组长,这样教师在组织活动的时候只需要掌控好活动小组长便可有效掌控整个班级。当然,因为音乐教师通常为科任教师,这就造成了部分教师对于学生了解不够深入,因此在学生分组上音乐教师可以参考班主任的建议以此完善课堂音乐游戏的组织性。

(四)有助于学生音乐水平提高

音乐游戏在音乐课堂上的应用,归根结底是为了提高学生对于音乐对于美的欣赏能力。因此,在其选择组织上不能使其只具备表面形式,必须以提高学生音乐水平及鉴赏水平为选择标准;只有明确教育目的所在,才能做到有的放矢,真正提高音乐课堂的教育效果,培育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全面人才。

【作者单位:昆山市玉山镇新城域小学  江苏】

在科学教育的发展过程中,从斯宾塞提出的“科学知识最有价值”,到赫胥黎强调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同等地位,到杜威的经验主义,到“STS教育”、建构主义科学教育观、有中国特色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统一的绿色教育。科学教育理念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地演变与更新,以适应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20世纪80年代,美国意识到其国际竞争力在慢慢地下降,首次提出“科学、技术、工程、数学教育集成”的纲领性文件,简称为“STEM”教育。

一、STEM教育与科学课程的契合点——技术与工程

STEM是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四门课程的简称,但STEM并不是科学、技术、工程、数学教育的简单叠加,而是强调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将这四门学科内容组合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科学课程标准已把“技术与工程”列入课程目标内容之一。技术与工程领域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有机会综合所学的各方面知识;体验科学技术对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技术与工程的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体会到“做”的成功和乐趣,并养成“动手做”解决问题的习惯。

STEM教育理念下的技术与工程,离不开科学与数学的结合。因此,STEM教育与科学课程的契合点便是技术与工程,技术与工程不仅是科学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小学科学教育的发展方向。

二、在科学教学中渗透STEM教育理念——“技术”

“技术”是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需求和愿望,遵循自然规律,在长期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知识、经验、技巧和手段,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方法、技能和手段的总和,但也是需在实际中多多磨炼,才能找到自己技术的所在。可见STEM教育理念下的“技术”包括“方法、技能和手段”的学习,掌握与应用等相关联的活动方式、方法。

(一)自制科学材料

在STEM教育中常常需要大量的材料,如何恰当、科学地准备材料也是科学教师必须考虑的问题。小学科学仪器室中的大部分仪器与科学教材是不配套的,科学老师要上好一节科学课,与材料的选择是很有关系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米”就好比是科学课的材料,可见材料对于科学课的重要性。有时一堂出彩的科学课,在很大程度就与材料有关,材料的新颖性,材料的实效性,都会让科学课堂增色。

如五年级下册《让自行车链条转动起来》一课,学生可以利用机械实验盒中的材料自己设计链条传动装置,也可选用乐高玩具中的链条传动装置材料进行再设计。再如四年级上册《吸热和散热》一课,我利用100W的白炽灯泡、木板、开关、灯座、回形针、纸盒等材料自制了热辐射实验装置,此实验装置结构简单,适宜开展演示或分组实验,不受环境、天气因素影响,可在室内进行实验,实验效果明显。精心挑选制作的材料能唤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教学的效果也不错。

(二)选择专业化材料

STEM教育活动中,往往会用到一些专业化的工具和材料。如目前受到广泛关注的开源电路板、3D打印、机器人等;还需要一些用来支持或指引扩充思维过程的认知工具,如Scratch少儿编程软件、SPSS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网络沟通工具、123 Design三维CAD建模软件等。这些专业工具材料以及软件的使用对于广大科学教师来说既是挑战,又是福音,它意味着科学教师既可以运用这些新技术工具,又要不断地学习使用新工具,掌握这些新的技术手段。

另外,為了适应人们对STEM教育的需要,许多教具生产厂家也推出了一系列的STEM课程材料包。教学时,教师也可以选择合适的材料包使用,这样可以节省出大量时间运用到教学环节的设计上,确保有好的教学成效。

(三)掌握必备的技能

在STEM教育中,要让学生的合作探究有效,学生就必须具备一定的动手能力和使用材料的技能。如在四年级下册《小车的运动》一课中,在学生探究“小车的运动与拉力”和“小车运动与载重量”这两个问题时,我用了整整两节课的时间。主要问题有:⒈学生的计时技能需要一定的训练,作为一名平时不具备计时能力的学生,在老师简短讲解了秒表使用方法后,许多临时上任的计时员,不能很快进入状态,往往把时间记多了,甚至把秒表按错了;⒉学生计时的准确性不高,因为是手动计时,计时员与控制小车启动的学生往往不能同步,计时员的反应速度也各不相同,造成个别小组的数据偏差较大;⒊学生不会系结。对于《小车运动》这一课,我把实验室的一些材料进行了组合,材料有:两端带金属孔的木板、实验小车、羊毛线。探究时,需要学生将毛线的一端系在小车上,另一端穿过木板上的金属孔,再系上3个螺帽作为小车运动的起始拉力,而就在系结这个环节上,有个别组就用了差不多十几分钟,因为我要求学生系活结,这样才可以改变小车运动的拉力大小。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个难度,学生开展这个探究实验就显得很困难。再如四年级上册《冷热与温度》一课,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温度计、计时技能,还必须要学会分析数据的技能。若学生不具备这些技能,那么探究的有效性是无从谈起的。

三、在科学教学中渗透STEM教育理念——“工程”

“工程”是科学和数学的某种应用,通过这一应用,使自然界的物质和能源的特性能够通过各种结构、机器、产品、系统和过程,以最短的时间和精而少的人力做出高效、可靠且对人类有用的东西,将自然科学的理论应用到具体工农业生产部门中形成的各学科的总称。

可见,STEM教育理念下的“工程”并不是简单地将科学与数学组合起来,而是要把学生学习到的零碎的知识与机械过程转变成一个探究世界相互联系的不同侧面的过程。

在科学教学中渗透STEM教育理念——“工程”,就要引导学生探究一些“问题”项目,让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去设计解决方案,并付诸实施。

(一)“任务挑战”式问题项目

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些简单的材料,如纸巾、木筷、吸管、水等,先让学生学着做一把空气枪,然后提出问题:怎样让空气枪射出的子弹更远?这个问题项目其实已经有答案,只不过学生暂时还不知道。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可从空气枪的管径大小、推力、管道的密封性等问题方面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探究。从效果上看,与我们曾经提倡的任务驱动教学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在“问题”任务的驱动下,学生会自主集中注意力进行探究。在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实时关注,在必要时给予适当的帮助。这样一来,“工程”的成功可能性就相对提高了,在成就感的激励下,更能激发学生对“高大上的工程”的学习和研究的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在动手操作中生成问题项目

如《搭支架》一课,学生通过搭建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支架后,会发现三角形的支架最稳定。接着自然会生成“不稳定的结构怎样才能变得稳定?”这一问题。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并实验,紧接着便是技术层面的事了。学生会根据已有的经验和一定的技术让不稳定的结构变得稳定。随后,教师对学生的技术加以评价,这种方式叫作“架梁”。接下来的“搭建高塔”便是一项工程兼技术的挑战赛。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利用已有知识(数学、科学、技术)——画出高塔设计图——讨论设计图的可行性——做出预算(需要的材料)——建造高塔工程——展示成果——评价(互评与自评)——改进设计方案——完善高塔的搭建工程。在整个的高塔的搭建过程中,学生对自己的设计方案和作品津津乐道,并对课程本身产生浓厚的兴趣,其综合技术与技能也得到提升与发展。

STEM教育在我国从理念走向实践势在必行,其中的难度也是可想而知的。将STEM教育思想合理地渗透进小学科学课程中,能够全面实现优势互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与实践操作能力。要真正发挥STEM教育的长处,科学教师还应该多下功夫把科学、技术、工程、数学这四条彩线,交织在一起,融合在一起,才能织出更加绚丽的画卷。

【作者单位:丹阳市界牌中心小学 江苏】

缘起:“规定也得讲道理呀!”

2013年10月31日~11月2日,我有幸參加了在浙江杭州举行的第四届中国小学数学教育峰会,浙江省著名特级教师俞正强上的一节研究课《笔算除法》,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这节课中,俞老师巧妙创设了一个能够充分引发学生认知冲突的情境:16÷3用竖式计算,应该怎么列式,他在黑板上展示了两种方式:

方式一:[3]

方式二:

[        16   ÷    3                         5……1]

学生在俞老师创设的情境中不断争论、质疑,有的学生支持第一种,有的学生支持第二种,结果有学生就理直气壮地说:“列竖式计算除法,就应该用第一种,这是规定”,但马上就有学生反对:“规定也得讲道理呀!”

学生的这句话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回来以后,我一直在想:数学教材中有那么多的规定,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处理,我们一线的数学教师又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呢?

调查:“不愿不敢也不会”

为了了解关于数学规定教学方面的实际情况,笔者制定了一个访谈提纲,在一次全市小学数学教学研究活动期间,随机采访了10位数学教师。

从访谈情况来看,多数数学教师都知道数学规定,但没有教师愿意去深入教学规定,他们不愿意教,不敢教,有些规定也不会教。比如关于除法竖式的写法,为什么那样写,而不是像加法、减法、乘法那样写呢?我问受访的教师:你们自己考虑过吗?他们都说没有这样想过,因为他们感觉这就是规定,就应该这样写。我再问:如果让你们去教这一课,你们愿意这样教吗?多数教师都回答“不敢这样教,如果这样教,学生会按错误的竖式写的!”再比如我问受访者:“确定位置中的数对,先写列,再写行,这是什么呢?”有9位教师回答“这是规定。”只有一位教师说可能与坐标有关系。这个问题曾经有位数学教师在一个1000人的QQ群中提出来,结果很让人尴尬:竟然无人正确回来出来。

成因:数学规定,想说爱你不容易

为什么教师不愿教、不敢教、不会教呢?细细分析,笔者感觉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数学规定:难以理解

有些数学规定能够找到支撑点,在初中、高中乃至大学都有后续的学习。如上文提到的“数对”,在小学中只是一个渗透。但有些数学规定,似乎无法找到教学的切入点,例如:对称轴为什么要画成虚线。所以当学生提出这样的疑问后,很多教师只能用“这是规定”来应付。

(二)数学教师:知识素养欠缺

不少数学教师只关注小学数学教学方面的内容,对于初中、甚至高中的数学知识与小学数学有何关联,关注很少。而且目前有不少教师都是师范毕业,对于高中的数学知识知之甚少,所以对于某些数学知识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发展的脉络,或称之为知识体系不是非常清楚,这就导致教师不明白有些数学知识,在小学里为什么要那么规定。

(三)教学时间:时间紧,任务重

现在小学各年级的数学内容安排比较多,很多教师感觉教学时间紧,许多内容如果安排不紧凑,就会完成不了教学任务。所以多数教师不愿去花费过多的时间对数学规定进行教学。

(四)数学评价:应试作怪

根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数学评价应该是从四基和四能去考虑,但目前很多的评价,还是特别注重双基的考查,比如网络上的很多数学试卷,仍然是双基的天下。“数学规定”的内涵根本不会列入评价当中,所以也就不会引起教师的重视了。

价值:突破定势,激活创新

数学规定是长期以来由于某种原因而人为规定或者约定俗成的。也许会有不少同行认为,数学规定有什么可探究的,既然是一种规定,直接告诉学生多好,省时省事,又不影响教学质量。其实不然。在过去,至少是2000年以前的课堂教学中,很少有学生会对数学规定提出质疑。但自新课程改革以来,在课标的引领下,小学数学教育注重了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所以现在的学生变得既会学,也会问了。因此,当学生能够对数学规定提出质疑,能够提出“为什么”,作为数学教师,就要有意识、有能力去加以引导,充分发挥数学规定的价值所在。那么数学规定的价值在哪里呢?

(一)数学规定可以让学生突破思维定式

规定是“对某一事物做出关于方式、方法或数量、质量的决定”。那么数学规定就是“对某一数学知识做出关于方式、方法或数量、质量的决定”,前人对数学知识的一种沉淀。一般后人是通过接受学习的方式全盘容纳。但这样的学习也会使人思维僵化,把自己陷入框框中。对于数学规定的教学,就可以打破这种框框,突破思维定式。

(二)数学规定可以有效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

《義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指出“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创新意识的培养是现代数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应体现在数学教与学的过程之中。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基础;独立思考、学会思考是创新的核心;归纳概括得到猜想和规律,并加以验证,是创新的重要方法。创新意识的培养应该从义务教育阶段做起,贯穿数学教育的始终。”而数学规定的教学恰恰能更好地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不仅关注规定的内容,还要关注为什么要这样规定,为什么需要这样规定,从而引发学生去深入探究。

(三)数学规定可以引发学生探究的积极性

当学生对数学规定提出疑问后,当学生提出“为什么要这样规定”后,教师要把握住这一能够引发学生探究的最佳时机,鼓励他们通过调查、查找资料、请教别人等不同的途径和方式,去自行解决问题。

践行:从理解开始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要让学生感受规定的合理性,并在这个过程中学会数学思考,感悟理性数学。张奠宙先生也认为,对于数学规定虽然不需要证明,只要遵守,但我们可以谈规定的合理性。

理解是一种心理过程。学习者对所学习的对象能在心理上组织起有效的认知结构,并使之成为个人内部知识网络的一部分,才会产生理解。这意味着,需要学生经历再创造过程,能在心理上组织起与数学本质相通的认知结构。具体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一)要引发使用数学规定的内在需求

数学规定之所以要规定,是因为有其特殊性和必要性,如果不进行规定,很可能会产生理解上的、使用上的分歧,甚至对后续知识的学习产生负迁移、障碍。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面临因无数学规定而产生的矛盾与分歧,从而使他们强烈意识到,有些数学知识,必须要做一个统一的要求。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确定位置时,课始先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表示某位同学的位置,结果学生的答案是五花八门。当教师将从学生中间收集到的答案呈现给全班学生后,很多表示方法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必须要该方法的创作者解释后,才能明白是什么意思。在这种情况下,就自然而然地引发了学生使用数学规定的内在需求。教材中给出了明确的规定:竖排叫列,横排叫行,确定第几列一般从左向右数,确定第几行一般从前往后数。小军坐在第4列第3行,可以用数对表示为(4,3),即先写列再写行。

再如有学生在学习轴对称的知识时,曾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对称轴要画成点划线,而不是实线。我们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在图形中画实线,然后再点划线,两者进行对比,看看画点划线有什么好处。通过比较,学生发现画实线后,后画的线会和原图中的线段混淆,特别是如果用黑笔画的话,根本不知道哪些是原图中的线段,哪个是后来画的对称轴。而如果画点划线,就不会发生这样的问题了。

又如对于分数,为什么要规定分数线下面的是分母,分数线上面的是分子呢?为什么正数前面的正号可以写,也可以省略,而负数前面的负号不能省略呢?这些数学规定,都可以创设一定的情境,引发学生的内在需求,使他们意识到,如果不按这样的规定进行,就会出现混乱,造成知识错乱。

(二)要经历数学规定的再创造过程

数学规定虽然是人为进行的规定,但也有其发展历程,是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经过人类无数次的失败,最终形成了比较满意的结论,是前人智慧的结晶。而让学生理解这些规定的最好方法就是“再创造”。弗赖登塔尔指出,一个学科领域的教学论就是指与这个领域相关的教与学的组织过程。通过数学化过程产生的数学必须由通过教学过程产生的数学教学反映出来。因此,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教学方法的核心是学生的“再创造”。让学生经历数学规定的再创造历程,从而理解“规定”背后的“道理”。

如教学笔算除法时,学生刚刚接触除法的竖式,如果学生不是提前预习过教材,或是提前学习过笔算除法,他们列除法竖式时,肯定会将加法、减法、乘法的笔算竖式迁移过来,而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又该如何引导学生去再创造除法竖式呢?我们且来看看特级教师俞正强的课堂教学片段吧。

俞老师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笔算除法后学习的。他先在黑板上板书了四组横式和竖式:

[15+3=    15-3=    15×3=    15[÷]3=    15[÷]3=

][3]

他通过讲故事的形式,一步步引导学生对除法竖式产生了质疑:同学们,我在给二年级的小朋友讲除法的这个竖式时,他对我意见很大,你们猜猜他对我有什么意见?结果就有学生猜到了:除法竖式为什么这样写呢?为什么不像加法、减法、乘法那样写呢?俞老师让这名学生将猜测结果写在黑板上:

俞老师已经充分调动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未知欲,但他还不满足,而是继续将这股情绪进一步发酵:为什么竖式要这样写,而不是那样写呢?有学生说这是规定,俞老师又模仿一名小朋友说:“规定也得讲道理呀!”……俞老师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引领学生经历了除法竖式的再创造、再认识过程,有力培养了学生的质疑能力、创新意识和能力。

再如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确定位置”时,教材上是直接规定的“东北方向也叫北偏东,西北方向也叫北偏西”,为什么“东北方向不能叫东偏北呢,西北方向不能叫西偏北呢?”有的教师是出示情境图后,先后学生自由说说,通过学生的阐述,大家很快发现如果不进行规定,就会混乱!那么到底采取哪一种规定呢?教师通过情境创设,引导想象:在茫茫大海上航行,你怎样辨别方向?儿童很快想到了指南针,并由此形成统一意见:在航海中,首先用指南针确定南北,接着再看偏离这两个方向的角度,所以南北方向为基准,采用“北偏东”“南偏西”等这样的说法更合理。

(三)数学规定教学需要进行整体架构

每一个数学知识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在数学知识网络中,我们都能够找到这些知识的前因后果。在实际教学中,对于数学规定,我们一定要从整体上去考察它的存在,从整体上感知这个数学规定存在的道理。这就给数学教师提出了一个难度比较大的课题,如何从整体上把握数学知识的脉络,从小学,到初中,到高中,甚至到大学,在每一个阶段,它的要求是什么。也许在小学阶段是一个数学规定,而到初中则可以引导学生从内涵上理解。

比如前文提到的用数对确定位置,在小学中就是一种蕴涵、一种渗透,使学生知道用数对确定位置就需要这样写:先写列数,后写行数。而到了初中学习函数后,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与小学中所学的“用数对确定位置”进行比较,找到异同,这样就可以将新知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并对原有的认知结构进行调整,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数学规定是人类知识的结晶,它是人类智慧的体现,我们应当重视数学规定的教学,让学生在数学规定的探究过程中不断成长。

【作者单位:连云港市黄海路小学  江苏】

课程资源是幼儿园课程的重要载体,关系到课程的实施,它为课程理念的实现奠定资源的支撑。丰富、适合的课程资源就是园本课程的源头活水。那么,课程资源的活水何处寻,如何用就成了一个极为关键的问题。我园在构建“蓝天下课程”的过程中,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进行了深入的实践与思考,努力开启了课程资源的源头活水。

一、更新理念,让资源活水多多

“我们的课程资源太少了。”这是一句来自许多一线教师的感叹。事实果真如此吗?通过调查分析我们发现,虽然幼儿园地处不同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拥有不同的课程资源,但造成这种差异并不是数量上的,而是课程建设者理念上的差异。资源活水多多,欠缺的是发现的眼睛。为了帮助教职工练就一双不断发现身边课程资源的慧眼,我们下发了“蓝天下课程资源记录单”,引导和鼓励他们养成用教育的眼光去观察周围一切熟悉的人、事、物的习惯。每月年级组将记录单进行汇总,并补充一些建议;每学期幼儿园会组织教师、保育员和后勤人员讲述关于自己填写记录单的故事,培植了他们发现利用课程资源的激情和敏感度。

二、分类汇集,人人皆是资源者

蓝天下课程要求我们以开放的理念和动态的思维来建设课程資源,其发展、实施不能仅囿于文本类资料,还需要更多的媒介介入,更需要每位课程建设者的广泛参与和共同构筑。

(一)园内人群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幼儿园内的教师、保育员、后勤人员不仅是重要的园本课程资源,也是课程资源的创造者;他们的素质状况直接决定课程资源的鉴别、开发、积累、利用的程度和发挥效益的水平。将分散在个体身上的特长和优势挖掘和整合起来,就会形成一个资源共同体。我们给每位教职工制作的一份“‘我就是重要的课程资源”的自荐表,记录自己有哪些方面的专业和优势,从而形成了园内人力资源库。

幼儿不仅是教育的对象,也是课程资源重要提供者和使用者。蓝天下课程的开放性和多元化需要更多能调动幼儿多种感官进行学习和表达表现的资源的支撑。资源的开发利用应依据幼儿的现实生活和可能生活,将幼儿在生活体验、知识经验、兴趣爱好上的不同,身心发展水平存在的个别差异以及学习、思维方式上的独特性作为重要的素材性资源。

(二)园外人群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幼儿园有丰富且独特的家长资源优势,他们的参与可以弥补课程资源不足,尤其是在物质资源方面可以提供多通道的支持。每年开学,幼儿园通过资源普查的形式对家长职业、特长等进行调查,整理出数据信息纳入人力资源库,及时上传并更新。通过建立“家园互助资源信息网”,让家长积极主动参与到资源建设中来。

另外,园外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离不开具有专业技术和专业知识的专业人士,如专家、消防及卫生防疫部门人员、医护人员等。这些人都有能力为教师某些方面专业发展以及课程实施提供具体的指导,同时也为幼儿园提供了更为多元的视角来审视幼儿园课程资源的建设。

三、绘制三张图,处处成为资源地

蓝天下课程强调“幼儿在生活中构筑发展的意义之网”。地域资源是幼儿比较熟悉的资源,与幼儿的生活息息相关。我园地处城乡接合部,地域资源丰富。为了使每一位教师都能方便、迅速地寻找到自己要利用的资源,我们绘制出了三张资源图,直观形象地标识出课程实施可以利用的自然、人文、社会和信息环境。

一是幼儿园园内资源图。对园内既有资源进行有效开发利用,是园本课程开发的首选。我们组织专门团队对幼儿园进行细致地盘点,对所有可能成为课程内容的资源进行梳理分类,一一登记,形成序列,方便教师,幼儿从系统中随时选择和使用。

二是周边小区资源图。小区是幼儿生活最重要的环境,他们对小区的熟悉程度胜过他所接触到的任何环境,需要教育者和幼儿共同去仔细考察其中蕴含着的资源。其中各小区位于什么方位、名字、小区内的楼号、门牌号、停车位,水电表箱、物业管理处都是非常好的设施资源。在绘制各小区植物资源图时,应注明各种植物生长的位置、名称、开花和结果的季节和时间。

三是方圆1000米资源图。我园方圆一千米范围内,既有河流、山坡、农田和树林,也有老街、公园、剧院、学校、银行、农贸市场等。对于这些园外的资源,只有进行合理开发与利用,才能真正成为课程实施可资利用的资源情报,为幼儿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挑战。首先,幼儿园组成由教师、家长、幼儿专家组成的团队对每个场所进行实地考察,通过与场地相关人员的交流,确定适合前往的场所和考察的相关流程;其次,在绘制资源图时,每处场所都加注简单的介绍链接,包括离幼儿园有多远、适合去的年龄段、时间季节、联系方式、每次可容纳的人数、可以支持幼儿获得哪些方面的经验等。

四、有效管理,让固有资源活起来

为了让资源与课程更加有效整合,实现资源循环再利用,我们优化了以下两个方面,盘活了资源,提高了课程资源的共享程度和利用率。

(一)重视资源的管理和传递

资源收集后,资源室的管理人员分类做好登记,所有资源做到开放式存放,并在存放架和存放器上贴上细致、明确的文字和图示,标注运用范围、数量、使用说明和建议,让材料资源看得见。为了让每位教师对资源室固有资源做到心中有数,管理人员定期将资源存储与更新情况进行汇总,形成资源清单,通过微信群推送给每位教师,供教师随时随地查阅和使用。从而拓展了教师的资源视野和专业视野,减少了教师准备、制作课程资源的时间,有了更多的时间与资源互动,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发展。

(二)实施资源借用记录和归还添加制度

教师借用某一资源,首先应明确其使用要求;其次在归还资源时要完成“资源使用单”,即运用文字、视频、照片等方式记录资源利用的过程,分析该资源的使用促进了幼儿哪些经验的获得,思考在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上,资源还可以进行怎样的补充和修改。教师借用资源执行“扬亮点,补缺失”的添加制度,使得资源在保持原有完整性的基础上,获得了不断优化,促进了课程资源室的循环反馈系统不断完善,为资源更好地服务课程,服务教师提供了保障。

【作者单位:句容市华阳街道中心幼儿园  江苏】

每个孩子都希望得到教师和同学的激励,特别是学习成绩较差的同学,对激励的渴望更为强烈。在实施评价时,要用发展的观点,以发展的眼光去评价学生;对学生学习数学的任何一个方面的进步,无论其现状何等不理想,离教育目标有多远,都应该通过评價加以肯定;教师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评价。

一、学生评价自我:认真反思,独立思考

自我评价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养成自我意识与独立性。使他们能客观地评判自己的优缺点。例如笔者在听课时,常会听到老师在课时快结束都会问:“这节课你学得怎么样?”“你觉得自己表现怎么样?”学生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的过程就是找出自己优缺点的过程。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他们想象丰富,具有很强的创意。笔者听过一节课,课题是《乘法初步认识》,有这样一个环节,说说生活中可用乘法解决的问题,有一个学生马上回答:“我家来了3位客人,每人吃了6个苹果,3个人一共吃了几个苹果?”全班同学哄堂大笑,我就问他:“你觉得同学们怎么会笑?”他说:“编得不怎么合理。”全班同学也点头认可。在同学们的指点下,这位同学也重新编出了一道切合实际的题。

二、学生评价学生 :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小学生喜欢模仿教师去评价别人,而这种互评的方式有利于学生之间互相学习,改正不足,也可锻炼自己判断是非的能力和表达能力,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但学生年龄小无法掌握评价的尺度,学生在课堂上毫无顾忌地指出别人的缺点与不足,这不仅伤害了被评价者的自信心,而且也不利于学生养成相互合作的精神。这一环节需要教师的耐心引导,逐步提高他们的判断能力和评价水平;另外学生以独特的眼光,创新的思维给他人做出评价时,正是对知识点做出更全面的认识。由于同学间平等的地位,使得评议结果较容易被接受。小小的课堂变成了辩论场,同学们相互评价,达成共识。这样做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而且让学生领悟到不同的学习方法,以及思维的多样性和周密性。

三、教师评价学生:鼓励为主,引导自信

在学生的心目中,老师的评价具有权威性,对于学生来说,他在学习上的每一点进步,一旦得到老师的鼓励、肯定评价之后,学生学习的动力往往成倍地激增。因此,在教学中,对于学困生要重视发掘他们的闪光点,充分肯定,及时表扬,并提出努力的方向;指出学生不足时要委婉,不能伤其自尊心和积极性。如:在教学“约数与倍数”一课时,我让学生找出32的约数,集体交流时,有的学生找到了2、4、8,有的找到了8、16、32,我都给予充分的肯定,这时,有一个学生质疑:“我认为0也是32的约数。”我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这问题提得好!你能认真观察,勇于向书本质疑,是同学们学习的榜样,但0是个特殊的数字,它很顽皮,不喜欢与约数交朋友。”在我的评价激励声中,又有一个学困生站起来质疑:“我发现每个数的倍数都有0,既然0不喜欢和约数交朋友,那么0一定也不喜欢和倍数交朋友。”同学们报以热烈的掌声,我不失时机地评价:“你也能勇敢提出不同的见解,好样的!”增强了该生学习的自信心。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质疑提问是创新的开始,我通过即时性激励评价,使学生逐步养成了质疑、敢问的习惯,同时学生创新意识的萌芽也得到了保护。总之,在课堂上要改变非对即错的程式化评价,打破标准化答案的禁锢,取而代之的是充满热情的鼓励性评价,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中。

我们还可以用悄悄话的形式给孩子写随机评语。比如,有一个孩子学习不够扎实,而在今天的课堂上却表现非常出色,我们可以这样评价他:“今天的数学课,我由衷地为你的出色表现而赞叹!当有些同学手忙脚乱地准备时,你已胸有成竹,这种学习态度,肯定会让你的成绩大大提高”。有一位学生在课堂上总是默默无言,于是我对她说:“在老师的眼里,你是一个聪明文静的孩子,每一次作业,你总是那么认真,每一节课上.你总是那么专心,什么时候,能让老师听到你甜美的声音……” 亲切的语言如缕缕春风,不仅让老师和学生之间不可逾越的鸿沟消失了,而且把学生的兴趣吸引到学习过程和良好的心理体验之中,对学生一节课甚至一生的自信心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四、学生评价教师,和谐课堂,充满活力

长期以来,主要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学生作为被评价者在评价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新的评价观要求教师、学生从对立状态转入统一关系,要让学生参与评价,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人。在教学中,我们要积极鼓励学生大胆评价老师,发表独特的见解。如:在教学“你喜欢什么电视节目”数学实践活动环节,我和学生一起收集同学们对电视节目喜爱情况的数据,然后师生共同交流,互相评价。同学们参与热情极高,各抒己见,有的说:“老师的语言表达能力真棒!”有的说:“老师收集的数据很充分。”有的说:“如果老师能制出条形统计图就更好了。”还有的说:“我能做得比老师更好。”学生挑战老师,师生一起活动,体现了平等、民主、自由、融洽、和谐的课堂氛围,同时在活动中培养学生思维的开放性和灵活性,课堂充满活力。

五、家长评价学生,联系生活,体验成功

家长参与评价,有利于家长督促和帮助学生开展探究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课内外观察的持续性,提高科学探究活动的质量。例如教学“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时,我让学生回家请爸爸妈妈帮助测量出自己的卧室的长和宽或边长,再计算出周长,真正体会到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由于得到了家长的关注和评价,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教学效果良好。

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正确地引入教师、家长、班级学生群体参与评价,有利于营造民主和谐、体验成功、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通过评价,促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不断提高,促进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学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涟水县时码中心小学  江苏】

在倡导个性和创新教育的今天,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小班化的教学方式已经凸显优势。在小班化教学的研究中,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受到了广泛的认同,“以生为本”的理念也慢慢融入常态教学中。立足儿童的教学应该是为促进学习而教。为此,我们不仅研究教材,更在研究学生,关注全体与个体的不同需求;不仅关注知识增长,更关注能力发展;不仅考虑便于教的策略,更在考虑为支持不同学生学的历程而教的策略,真正地服务于学生的“学”。

小班化的教学方式能够关注到每一个孩子的成长,是实施素质教育和顺应时代发展的产物。小班化的课堂能够给予学生更大的发展空间,在充分交流的互动方式下,学会合作,大胆质疑,不断提高。目前,小组合作是小班化教学中常见的模式,也是小学科学探究式学习的良好载体。但小组合作的学习效率还有待提高,关注每个学生的理念还应该落在实处,用有效的教学策略才能让学习真正的发生在小班化的科学课堂。

一、解放学生的眼睛,让观察更有效

解放学生的眼睛,让学生学会仔细观察。科学认知的起点就是具有良好的观察力,从观察中认识事物,发现问题。良好的观察品质的培养,是科学教学的首要任务。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认为,教育和生活是同一过程,教育蕴藏于生活之中,教育必须和生活结合才能发生作用。科学融入生活,一个好的生活情境的导入,会让探究的问题集中而明确。情境化的导入也将实际问题的解决引入课堂,让科学更贴近孩子的生活。

四年级《摆》一课,就是从观察摆钟,到学会制作一个摆;根据每个学生的摆有快有慢,引出探究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是教学中非常自然流畅的过程,从身边熟悉的事物开始,集中话题,让孩子体会到科学就在生活中。三年级《校园里的植物》,让学生带着自己的记录单,走出教室,走进熟悉的生活圈,到校园中进行观察记录。

带着“发现”的眼睛去观察身边的事物,生活中处处都蕴藏着科学知识;从生活中寻找科学问题进行探究,才会有创新的启迪;用科学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锻炼更好的思维品质。良好科学方法的习得将成为支持每个孩子学习的持久动力,也是小班化科学课堂走向高效的有力保障。

二、解放学生的双手,让实践更有效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一切真理都要由学生自己获得或者由他重新发明,至少由他重建,而不是简单地传递给他。” 科学学习离不开动手实践,在动手做的过程中能够发现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启迪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能力。

以四年级《摩擦力的秘密》为例。摩擦力的概念对于孩子来说是一个理解的难点,孩子的前概念里没有那么严谨的表述,更不知道该怎么表述清楚这种力到底是怎么产生的。为此在设计这项活动的时候,笔者充分地考虑到孩子的認知特点,通过像广播操“分解动作”那样,进行了如下教学:

分步1:师:我们现在来做个活动感受下。请同学们伸出自己的左手,手心要让我看到哦,现在有没有摩擦力?

生:没有。

师:那看来一个物体行不行?

生:不行。

分步2:师:好,再举起你的右手,也让我看到。现在有两个物体了,这样分开有没有摩擦力?

生:还是没有。

师:那要怎么样?

生:并一起。

分步3:师:好,请你们把双手合起来,这样在不动行不行?好像也还是不行。

分步4:师:要用力地推一推,现在你有什么感受?

生:感觉有力在阻挡我的手前进,是摩擦力。

生:使劲往前推有一点热。

师:根据我们的刚刚的尝试,摩擦力是指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的表面运动时,在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物体运动的力。(边演示边分层次解读摩擦力定义)根据这个定义,我们知道摩擦力产生的条件有两个:1、两个物体要相互接触或挤压;2、两个物体要相对运动。

一步步地用问题引领,并加上肢体互动完成对“摩擦力”概念的感知与建构,将抽象的、难懂的“摩擦力”用简单而浅显的互动完成,完成了“分步”动作到“完整”建构的自然过渡。也是在这样的师生互动中,将抽象的思维一步步具体化,让概念更加明晰。

三、解放学生的嘴巴,让沟通更有效

小班化教学的理念要求“以学生为本”,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在这样的理念下,笔者进行多维互动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不仅教师和学生之间需要交流,学生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小组之间、学生和多媒体之间都应该有交流。只有在不断的交流中,才能迸发出思维的火花;只有在不断的碰撞中,学习才能走向深度。

课堂上很多时候学生回答的问题偏离预设,教师就会直接否定或是给出正确答案,这样的过程看似直截了当,但是却让孩子越来越害怕表达。从理解儿童的角度出发,应该首先听懂他表达的意思,找到他理解的偏差在哪,再用一个个层层递进的问题,搭起思维的阶梯,最终指向目标。

孩子由于年龄的特点,对身边事物的认知难免是片面的,怎样从原有认知一步步地达到新的认知高度,需要教師的智慧,用一个个巧妙的“追问”,能启发孩子的智慧,让思维迸发出新的精彩。

当交流时学生观点发生冲突,应该教会孩子质疑。可以用“我不同意你的看法,因为……”“我认为不是这样的,应该……”“我不同意这种假说,我的理由是……”等等表述,清楚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在相互的辩论中,不断地进行思维的碰撞,最终达成共识。只有在这样的锻炼中,学习才会真正发生,小组合作与交流才能有效。

四、结语

小班化的科学课堂应该是生动的,充满活力的;每个孩子的积极投入是高效学习的保障。小组合作学习是小班化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教学形式,也是学生之间互相学习、互相促进的一种有效的学习形式。在转变的理念指导下,不断探索的教学策略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关注每个孩子的成长,让学生的学习真正发生!

【作者单位:南京市逸仙小学  江苏】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总则部分明确指出:幼儿园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实施素质教育,为幼儿的一生发展打好基础。

我园是一所农村幼儿园,近年来,我们在立足幼儿园发展需求的基础上,充分挖掘一切可开发、可利用的自然资源、乡土资源和社会资源,将田野里的农作物等自然资源都引入幼儿园区域游戏中,努力为幼儿创设丰富的、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游戏环境,有效落实“游戏育人、环境育人”的教育目标。

一、充分调动幼儿搜集“乡土材料”丰富区角活动的内容

(一)班级自然角的创设

我们通过多种家园联系方式向家长宣传幼儿参与种养殖活动的意义与价值,鼓励幼儿及家长能支持并配合我们进行班级自然角的创设工作。首先,我们发动了“人人养一盆花”(或水生小动物)的活动,要求每个幼儿都各自准备了一盆植物,鼓励孩子尝试自主管理自己种植的花卉植物。通过这样的活动,一方面可以培养孩子“关爱植物”的爱心与责任心,另一方面还可以增强幼儿的动手实践能力,提升幼儿的审美情趣。其次,我们还在自然角增加了“种子发芽”的小实验,搜集黄豆、绿豆、蚕豆、红豆、芸豆等各种种子,引导幼儿能主动观察、探索种子的发芽过程,并鼓励中班幼儿开始尝试着学习观察、记录种子的生长变化过程,练习用清楚的语言表述自己种植的种子的一些生长变化,相互交流自己和同伴在参与“小种子发芽”实验过程中的一些经验与体会。慢慢地,我们惊喜地发现,在自然角的建立与管理、维护的实践过程中,孩子们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述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交往合作能力等各方面都得到了明显的提升。

(二)角色游戏材料的丰富

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游戏不仅能给幼儿带来快乐,还可以有力地促进幼儿身体、认知、社会性和情感的发展。为了更好地让幼儿喜欢游戏,玩得更开心有趣,老师发动孩子收集了很多的材料,如:超市里的薯片罐、饮料瓶、糖果盒、饼干巧克力包装等;娃娃家里小勺子、小碗等;点心店里的馒头蒸笼等。孩子们有了这些可操作材料,玩起来更带劲了。如:孩子在开点心店游戏的时候,小师傅问:“你还要点什么点心?”有时客人会说:“我要吃八宝饭”,“服务员”一时发愣,不知怎么做这饭,就说:“八宝饭没有,只有面条还有年糕。”在讲评时,孩子们提出来,点心店的品种不多,想吃八宝饭没有,又不知如何做,很郁闷!这时老师和孩子们一起想办法如何做,提醒孩子八宝饭上有些什么东西呢?有豆子、蜜枣、红绿丝等,那饭可以用什么来做呢?孩子们想到用橡皮泥做饭,上面放点豆子、用彩皮剪点红绿丝等,再把它放到小蛋糕盆里,用薄膜纸包起来,这样八宝饭就做好了。孩子们很开心,点心店的品种越来越多了,点心店的生意也越来越好了。

(三)利用乡土材料制作的作品

秋天来了,孩子们对拾树叶有着浓厚的兴趣。于是老师就让孩子去找自己喜欢的树叶,然后放到教室里夹好,在做做玩玩的时候,把树叶取出来,让孩子充分想象并进行树叶粘贴,有的做成了一只帆船,有的做成蝴蝶,有的做成金鱼,有的做成荷花等等,孩子的树叶作品好漂亮。于是老师把这些作品张贴到墙面上,既美化了活动室,孩子们的想象能力、动手能力都得到了发展,真是一举多得呢。又如:点心店里糕点(八宝饭、汉宝宝、小蛋糕)等,老师发动孩子带一些豆子、干果等,然后老师和小朋友合作利用豆子和橡皮泥进行制作各种特色点心,孩子对自己做的成品会更加珍惜,让孩子体会到了其中的乐趣。

二、有效提高家长提供“乡土材料”丰富区角游戏的积极性

我园地处农村,不少孩子都来自周边村庄,可利用的资源很多,可以用西瓜皮、稻草、树叶、鲜花、荷叶、羽毛等做帽子;一个蛋糕盘可以当作飞盘、做操、面具、帽子、娃娃等等。小树叶粘贴成小动物、叶子拓印、制成“书签”;用稻草做出了草人、草龙、草飞机……我们这里又是一个家具之乡,家具是我们这里的一大特色,所以发动家长一起参与小家具的制作,并进行幼儿园评比,评比后,挑选了一些家具放入区角,如:沙发、圆凳放在了娃娃家、点心店和超市区域,特别是精美的小沙发,放在娃娃家让孩子游戏时坐着玩玩,让人感觉像真的家一样了。如:“妈妈”出去买菜了,先到银行去领了钱,然后到超市挑选了一些菜和小吃,开开心心地回到家里,“爸爸”热情地为“妈妈”开门,并说“辛苦了,你坐沙发上喝点水休息一下吧”,“妈妈”说:“好的”。然后“爸爸”忙着做菜,一会儿一桌菜做好了,高兴地喊“开饭了”。“妈妈”靠在沙发上吃着小吃,一边喝着水,好是惬意!孩子们在游戏中的这种享受,离不开家长们的支持与配合。

三、逐步提升教师借助“乡土材料”优化区角游戏的创造性

通过教师收集活动区材料主要是通过教师自身及教师潜在的引导作用实现的。如:为了丰富孩子做做玩玩的游戏内容,老师利用空闲时间利用这些蔬菜制作了几个小动物,用萝卜做了小猪,用生姜做了海马,用尖辣椒做了小蜗牛,把这些成品成列在区域里面。孩子们对这样的蔬菜造型很有兴趣,都很想自己试试做做。看着孩子有这样的想法,于是老师引导孩子回家后和爸妈去菜场购买一些自己喜欢的蔬菜,带到幼儿园来,放到我们的区角,到游戏时就可以去做做玩玩区域制作蔬菜造型。孩子在制作过程中,利用一些辅助材料(牙签,橡皮泥等)愉快地完成了简单的蔬菜造型,有冰激凌、小企鹅、小兔子、小车子、小蝴蝶等,并陈列出来,孩子看到自己亲自做的作品,有一种满满的成就感。又如:发动家长带来了各种瓶子和豆子后,老师利用空余时间制作了豆豆瓶乐器,上面贴着眼睛嘴巴,把它装扮得漂漂亮亮的,在上音乐活动《一个一个说》时,孩子学会了歌曲后,再让孩子拿着豆豆瓶乐器打小动物有节奏的叫声,孩子玩得特别的开心。

在利用农村乡土资源开展区域活动中,我们为幼儿提供了自主的环境,创设了探索、实践、创造的自由情境。我们将本着以“幼儿发展为本”的思想,充分利用本地、本园独特的自然、地理、人文等乡土资源,为幼儿提供更广阔的创造空间。

【作者单位:常州市新北区吕墅幼儿园  江苏】

猜你喜欢
幼儿孩子教师
最美教师
如何让幼儿爱上阅读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让幼儿的每一天充满阳光——论幼儿自信心的建立和培养
圆我教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