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勇 杜俊良
摘要:创意阶层是创意产业发展的源泉和第一推动力,创意阶层主要包括创意人才、创意团体以及创意企业,其利用技术创新将创意落地,促进创意产业的形成。本文借鉴“3T”理论的思想,运用产业经济学等技术手段设计了苗床型的创意阶层培育机制,为创意阶层提供一个自由开放的创新环境和平台,解决在创意产业萌发阶段创意产业“种子”创生、植入困难的问题。最后,根據搭建的苗床理论为江苏省创意阶层培育提供了一些对策建议。
关键词:创意阶层;培育机制;“3T”理论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448(2018)04-0044-07
一、引言
创意产业的萌发阶段,是创意产业从无到有的过程。一个创意的产生需要“创意阶层”人群提出一个极具创新性的创意,随着对这个创意认同的人越来越多,才有可能产生一个创意企业,最后形成一个创意产业。因此,“创意阶层”是创意产业形成和发展的核心因素。新增长理论强调人力资本积累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然而,不同类型的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又是通过不同的产业实现的。普通的人力资本广泛存在于各类产业之中,其供给状况由社会的平均受教育程度来决定。而具有创造力的人力资本,即被Florida称之为“创意阶层”(Creative Class)的人群,主要通过思维来获取收益,其数量要远少于普通的人力资本,他们的供给并不主要与教育和学历水平相关,而与实际技能的应用和个人潜在创造力能否被激发有关。本文在此基础上将此概念进行扩展,创意阶层不不应只包括创意人才,还应包括有创意人才形成的创意组织和团体,抑或是形成的小型创意企业。鉴于此,创意产业“种子”创生、植入困难,归根结底是缺乏创意阶层,因此需要创意阶层提供一个让其自由“生长发芽”的“苗床”。
创意阶层一直是学者们研究的重点,产生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在“3T”理论方面[1],学者程小敏和詹一虹(2017)基于“3T”理论视角下,研究澳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机理和创意阶层的培育[2];安树伟和倪君(2016)认为“3T”理论可以更好地诠释创意城市的内涵,创意人才、创意环境与创意的技术条件是创意城市的主要支撑[3];张可云和赵文景(2017)以3T假说为基础并进行适当改进,利用2004至2014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和sys-GMM估计技术进行实证分析[4]。在创意阶层集聚方面,学者王猛等(2016)针对创意阶层集聚是否有利于创新,构建了一个创意者居住选择模型,解释了创意阶层集聚通过知识外部性推动城市创新的理论[5];洪进等(2011)运用创意阶层和集聚经济相关理论,基于中国30个省域1999-2007年面板数据,考察了创意阶层的空间集聚效应[6];方远平等(2016)利用ESDA分析方法和2000-2012年的数据,对广东省创意阶层的空间集聚特征和演变趋势、影响因素进行了初步探索[7];You H,Bie C(2017)研究了深圳创意阶层的集聚演化,以及影响创意阶层集聚的因素[8];Margaret Rose Olfert,Mark Partridge(2010)分析了加拿大文化社区创意阶层的多样性问题[9];AlfkenC等(2015)以视觉艺术家、表演艺术家、音乐家和作家为研究对象,解释了创意阶层集聚的影响因素[10]。在创意阶层培育模式方面,郭强(2017)研究英国创意阶层崛起背后的推动因素,以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为研究视角,从六个维度寻求我国高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路径[11];易华(2010)剖析了创意阶层的内涵,然后从创意阶层产生的经济条件、技术条件、基础设施条件和社会条件等四方面对创意阶层产生的条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12];陶安娜(2018)以探索创意经济环境下学生综合素质形成为目标,提出高校创新型人才综合素质提升的路径策略[13];刘奕和田侃(2013)系统回顾了国外创意阶层理论的实证研究,并对我国在后工业时代吸引和利用创意阶层的政策体系进行了探讨[14];林剑(2015)通过对“三创教育”内涵的挖掘、创意人才概念界定以及基本特征分析,认为“三创教育”与高校创意人才的培养具有耦合之处,指出高校创意人才培养存的问题[15];Ann Markusen(2016)认为创意阶层纯粹是基于教育程度,与创造力几乎没有明显的关系[16];在创意阶层特征方面,学者易华(2010)从创意阶层的兴起背景、创意阶层的特征、创意阶层评价指标等三个方面对创意阶层理论研究进展进行了分析[17];张紫霄(2017)对“创意人才”和“创意阶层,概念进行辨析,并以埃米尔·涂尔干的社会分工理论为基础分析了中国“创意阶层”的社会意义[18];黄斌和向勇(2017)认为在互联网影响下,创意阶层的来源、性质、集聚形态和产业协作方式及其与消费者的关系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9];李延彬等(2017)探究小洲村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在20102015年间其创意产业、创意阶层和创意环境的动态变化特征[20];Martin-Brelot H等(2010)以欧洲11个国家的数据为基础,提出文化和体制方面的制约因素导致了创意阶层的流动性降低[21];Herslund L(2012)研究了农村创意阶层的特征,及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22]。在其他方面,学者洪进(2011)对我国创意阶层的空间分布状况进行了统计描述,探讨决定我国创意阶层区域分布的关键影响因素[23];孙亮(2013)梳理了国内外关于创意阶层问题的研究,分析其中的一致性和差别[24];吴冠平和张伟(2018)以新类型电影视角,分析了创意阶层对.文化生活的影响[25];王荣欣(2017)运用美国经济学家理查德·佛罗里达的创意阶层理论,采用职业分析方法,分析了中国创意阶层的职业流动情况[26]。
通过对创意产业中创意阶层的文献梳理,可以看出学者主要从创意阶层的集聚、“3T”理论、创意阶层的培育模式、创意阶层的特征等方面展开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创意阶层是创意产生的来源,培育创意阶层是创意产业持续发展的关键。而学者对创意阶层的界定较为狭隘,在培育模式设计上主要以高校为主,缺乏系统和整体的研究。
二、“3T”理论
3T理论[17是由美国城市社会学家RichardFlorida在2002年研究城市产业变化、人口组成变化以及城市氛围变化的基础上提出的。根据Richard Florida的研究,创意阶层倾向于多元、包容、开放以及创意氛围自由的地方。所谓3T理论也就是指想要通过创意产业来促进经济持续发展的地区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即技术(Technology)、人才(Talent)和包容(Tolerance)。其中技术是指那些为了工业或商业目的科学的应用;人才主要是指受过高等教育及有技术、创意能力与思维的优秀人才;包容则指承认并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或行为的能力与社会对新创意的容纳和接受程度。如图1所示,在3T要素中,Richard Florida认为各要素间的内在逻辑关键点在人才,即宽容是吸引并培育人才的外部环境,人才是技术革新的关键动力和创造主体,进而才能使技术为产业或城市发展提供动力支撑,三者关系的阐释进一步说明城市创意经济中人以及人的创意起着决定性作用,从人力资本的角度来看,创意人才是高质量人力资本的载体,宽容的制度与环境是高质量人力资本产生的前提,技术是高质量人力资本发挥作用的工具。
三、创意阶层培育“苗床”理论
(一)创意产业运行机制
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创意产业的持续发展,技术创新为创意阶层施展创意才能提供了具有多种可能性的平台,技术的融合搭建了一个全新的创意产出环境。创意产业不再是单一的点与点之间的联系,创意阶层内部和外部两两发生联系,构成了一个复杂的创意产出网络,价值链由原先的纵向一体化关系转变为横向专业化的协作关系。围绕着研发、设计、制造和销售等价值链环节在商品生产过程中形成的若干个横向产业,处于不同文化背景中的创意主体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适合的价值切入点,注入创意思想与文化内涵,让众多类似的价值活动通过聚集与重新整合,形成专门化的、以提升顾客价值为目标的创意产业群落。在创意阶层内部,创意个体、创意团体、创意企业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与传统的竞争或合作关系不同,其更表现为一种竞争与合作并存的竞合关系。同时,创意阶层的创新并不完全依赖于技术创新,技术是作为一种创意产出的辅助工具而存在,创意的产生关键在于创意阶层发挥能动作用,具有相对的独立性。鉴于此,有必要分析创意产业的运行机制与增值系统,确定创意阶层在运行机制与增至系统中所处的位置,为构建创意人才的“苗床”提供基础。
从图2创意产业的运行机制和增值系统可以看出,创意阶层作为创意的唯一输出方是顾客价值和创意市场价值的源泉。研发设计产业、制造产业和销售产业将创意阶层的创意转换称顾客价值,随着顾客價值的积累增值形成创意的市场价值。功能设施体系和制度支持体系为创意阶层提供创意再生产,同时功能设施体系促进了创意市场价值的协同增值,制度支持体系为创意的市场价值提供保障。因此培育创意阶层的“苗床”要以创意基础设施、创意政策制度、创意市场等三个方面为“土壤”,以Florida提出的“3T”理论为育苗的养分,构建创意阶层培育的“苗床”理论。
(二)创意阶层“苗床”培育模型
在“苗床”的最底部为基础设施、政策制度、创意市场,这三个部分构成了创意阶层“生长发芽”的土壤。土壤是种子生长发芽的基础和赖以生存的根本,因此搭建创意阶层的“苗床”首先应从“土壤”人手。首先,不同区域的文化背景、经济实力、市场结构等存在明显的差异,因此需要分析其“土壤”成分和搭配比例,为不同区域调配不同的“土壤”;其次,“土壤”需要定期进行更新。创意产业具有易传播性和时效性,且由于常常与其他产业进行融合其边界难以确定,更新迭代的速度较快。因此适合创意阶层生长的“土壤”也要做到与时俱进,及时更新。
“土壤”构成
基础设施方面。针对文化创意产业轻资产的特点,创意阶层的基础设施不同于其他产业的基础设施,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应包括,完备的创意产业金融服务平台,破解创意阶层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等难题,创意产业与资本全面接轨。知识产权服务平台,创意产业最重要的要素是创意,而创意阶层作为创意的输出方如果创意成果被到窃得不到应有的保护,会严重打击创意阶层的积极性,致使创意枯竭。搭建创意阶层交流平台。为创意阶层搭建起交流展示、信息共享、合作发展的平台,让创意“走出去”,开阔创意阶层的国际视野。要注重创意产业基础设施的多层级分布,从区域的经济结构综合考量,将着力点放在最薄弱的环节。同时,要保障创意产业基础设施的连通性。这种连通是多方面的,既指创意产业基础设施之间的连通,又指创意产业基础设施与他产业基础设施的连通,促进创意产业与其他产业间的融合。政策制度方面。法律是规范人们的行为的一种有效手段。通过立法手段加强对创意产业的支持,建立完善的法律保护制度。制定相关的财政、融资政策,加大资金、融资方面的扶持力度。同时国家还应提高公民对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只有人们存在意识,才会在日常行为中去有意识的保护知识产权。建立完善的法律制度有利于规范市场,对市场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创意市场方面。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其决定性作用,加快形成创意产业市场使创意阶层创意的市场价值体现出来,让创意阶层有创意回报激励其进行创意再创造,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
“养分”构成
人才方面(Talent)。创意人才是集群发展的根本,要形成中国的创意阶层及其再生产供应机制,同时提高创意人才的数量、素质与层析。鉴于创意阶层的存量稀缺特点,中短期内采取“筑巢”的方法通过营造有利于其个人价值实现的职业平台与生活环境,争夺有限的全球创意人才。从长远来看,要使文化创意产业真正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还应在传统文化领域中引入现代经营思想与管理模式,从功能导向、政策扶持、制度激励、文化消费满足和应用实践基地开发等方面构建创意阶层的增量供应机制,培育与留住本土原创设计人才。
技术方面(Technology)。以信息与网络技术为主的技术创新,推动产业之间的深度融合与跨界创新活动,通过技术创新推动产业结构朝有益于创意产业发展的方向演进。特别是构建信息网络技术应用于其他产业的技术平台,如电影、表演艺术、动漫、游戏等产业,应成为创意产业前期发展的重点目标。技术是创意阶层将创意转化成创意产品的工具,提高技术创新水平,可以拓展创意阶层创意发挥空间,催生出富有创新的创意成果。
包容方面(Tolerance)。一个区域的包容度可以从开放性、宽容性和多样性三个方面来进行衡量。一个区域要一方面能够保持足够的开放性,使创意活动可以持续下去,另一方面也要保持足够的多样性和包容性,从而有利于培养各种具有颠覆性的创意活动。吸引创意阶层并激发丰富的创意活动,不仅需要提供充分的就业机会、充足的职业回报和充裕的便利性设施,更为关键的是要有自由开放、灵活包容、选择多样的价值观念、工作氛围和生活方式。这不仅是创意活动生根开花的关键,也是创意区域应该具备的人文氛围和认同基础。
(三)对策建议
基于上述的理论研究分析与创意阶层“苗床”培育模型的构建,本研究将从“土壤”与“养分”两方面结合江苏省当前创意产业的发展现状提出有关建设性的意见与建议:
“土壤”层
(1)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创意产业的基础设施建设设到多个方面,包括了金融政策制度、创意知识产权保护、创意平台间的交流和联通性等方面。
金融服务方面,首先是来自中央财税和各省市财税的大力支持与帮扶。保证创意产业发展的启动资金。其次,依托各大中小银行、信贷公司等借贷机构,为创意产业提供后续的金融服务支持,从银行等金融借贷机构等政策调整出发,适当降低对创意产业的金融借贷资信要求,从而使得创业产业自身得以从中进行融资,确保创意产业后续发展的资金需求。
创业知识产权保护方面,以我国现有的《产权保护法》为基础,增加、修改和调整对创意产权的立法和保护,确保创意产业产权在法律上得到切实的保障。江苏省可根据国家的立法和本省的实际情况与需求,出台相关的政策措施,双管齐下。最后,从长远出发,对民众的创意产权保护教育必不可少,虽然时间漫长,但是可以在最大的程度上和最广泛的民众之间确立对创意产权的保护。
创意平台交流与联通方面,依托于如今发展迅速的互联网技术没在各大创意平台之间构建一套专有的通信连接系统,保障各平台间的联系共同面对创意产业发展上的困难。
(2)以完善的政府制度为先导,保障创意阶层的权益
在创意产业发展的现阶段,尚未形成完整的产业体系,容易遭受来自市场的冲击,政府要充分发展自身对宏观经济的调控作用,建A和维护合理有序的创意产业市场秩序,避免创意产业在发展初始阶段遭受来自市场的恶意竞争和陷入发展停滞,保障创意阶层的利益。同时,对创意产业的保护并不意味着是对.其的纵容,待创意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放宽市场竞争,使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谋求进一步的发展,提升其市场竞争力。
(3)建设和完善创意产业体制,规范创意经济行为
目前江苏省的创意产业的发展已经取得不小的成绩,但是问题也随之而来,各创意产业知之间的脱节成为了限制创意产业发展的一大障碍。但各城市间缺乏信息沟通和协调,难免出现结构性的失衡以及政策上的相互矛盾。政府应从国家经济长远发展的需要、整个产业布局的系统优化方面制定跨地区、跨部门、跨学科的政策与措施,以促进创意产业的发展。从管理体制创新和行业结构体制的改革、教育体制创新、建立人才成长和激励机制等方面建设和完善创意产业体制。
“养分”层
(1)加强创意教育,培养创意人才
江苏省所拥有的普通高校数和全国百强高校数在全国均名列前茅这是其在创意人才培育方面的一大特点与优势。大学生是创意人才的储备力量,高校培养是培养创意阶层,解决创意人才匮乏的重要途径,大学应承担起培养各类创意人才的重任。各高校应完善高校创意教育机制,尽快设立创意教育相关的学科与课程体系,利用江苏省高校数多、人才聚集的特点,大力推进教学改革转型,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平台,加大对高端人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力度。在高校培养了大量初始的创意人才的基础上,社会各界和创业企业自身要加强对创意人才的进一步培养工作。创意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应对其创意人才授予社会广泛认可的资格认证,以增加创意人才的社会归属感和认同感,同时还可以规范对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理顺人才市场的运作,同时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和积极性。
(2)技术为先导因素,调整阶层结构
现代发展是与技术赛跑的过程,科学技术是撬动发展的杠杆,立足于江苏省在制造工业等方面的领先优势,加大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力度。同时将先进的科学技术与其他产业有机结合,充分发挥技术的创造性,推动创意产业的发展。以技术为基础与桥梁,建立与其他产业间的技术合作交流与共享,使创意产业不再是受人误解的与其他产业脱节的另类产业,而是与其他产业共生发展,紧密创意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聯系。
(3)发挥文化地理优势,增强地区包容认同感
江苏省处于长三角经济发展带,拥有充分的经济地理优势,使创意产业的发展具备了先天的经济优势。同时,江苏省作为我国的教育大省,科教文卫等各方面建设均走在前列,江苏省要将优势充分转化为底蕴,建立以共同文化为基础的地区包容感和认同感,共谋创意产业的发展。
四、结论
针对区域创意产业萌发期存在的“创意企业创生与植入困难”问题,本文借鉴“3T”理论的思想,运用产业经济学等技术手段设计了苗床型的创意阶层培育机制,为创意阶层提供一个自由开放的创新环境和平台,解决在创意产业萌发阶段创意产业“种子”创生、植入困难的问题。最后,根据搭建的苗床理论从“土壤”层、“养分”层两个角度六个方面,为江苏省创意阶层培育提供了一些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1]Florida R.The Rise of the Creative Class[J].Washington Monthly,2002,35(5):593-596.
[2]程小敏,詹一虹.“3T”理论视角下澳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与创意阶层培育[J].产经评论,2017(6):137-149.
[3]安树伟,倪君.“3T”理论与“3S”理论的比较研究[J].区域经济评论,2016(2):127-132.
[4]张可云,赵文景.区域经济增长、3T假说与创意阶层分布——基于省际动态面板数据的系统GMM估计[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4):117-127.
[5]王猛,宣烨,陈启斐.创意阶层集聚、知识外部性与城市创新——来自20个大城市的证据[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6,36(1):59-70.
[6]洪进,余文涛,赵定涛.创意阶层空间集聚与区域劳动生产率差异——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分析[J].财经研究,2011,37(7):92-102.
[7]方远平,曾庆,唐瑶,等.广东省创意阶层集聚的时空演变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人文地理,2016(6):58-65.
[8]You H,Bie C.Creative class agglomeration across time and space in knowledge city:Determinants and theirrelative importance[J].Habitat International,2017,60:91一100.
[9]Margaret Rose Olfert,Mark Partridge.Creating the Cultural Community:Ethnic Diversity vs.Agglomeration[J].Spatial Economic Analysis,2011,6(1):25-55.
[10]Alfken C,Broekel T,Sternberg R.Factors Explaining the Spatial Agglomeration of the Creative Class:Empirical Evidence for German Artists[J].European Planning Studies,2015,23(12):2438-2463.
[11]郭强.比较与启示:从英国创意阶层的崛起看我国高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模式[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7(7):16-21.
[12]易华.创意阶层崛起的条件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10(8):42-46.
[13]陶安娜.高校人才培养在创意经济时代的路径选择——基于KAQ2.0学生综合素养提升模式[J].教育教学论坛,2018(12).
[14]刘奕,田侃.国外创意阶层的崛起:研究述评与启示[J].国外社会科学,2013(4):118-126.
[15]林剑.基于“三创教育”理论的创意人才培养策略研究[J].南方论刊,2015(10):52-55.
[16]Ann Markusen.Urban Development and the Politics of a Creative Class:Evidence from a Study of Artists[J].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2016,38(10):1921-1940.
[17]易華.创意阶层理论研究评述[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0,32(3):61-65.
[18]张紫霄.创意经济时代中国创意阶层的特征初探[J].经济师,2017(9):177-178.
[19]黄斌,向勇.创意者网络:互联网语境下创意阶层的演化研究[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34(2):50-54.
[20]李延彬,千庆兰,莫星,等.广州小洲村创意产业、阶层与环境的变化特征[J].广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16(1):79-86.
[21]Martin-Brelot H,Grossetti M,Eckert D,et al.The Spatial Mobility of the‘Creative Class:A EuropeanPerspectiv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Regional; Research,2010,34(4):854-870.
[22]Herslund L.The Rural Creative Class:Counter-urbanis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in the Danish Countryside[J].Sociologia Ruralis,2012,52(2):235-255.
[23]洪进,余文涛,杨凤丽.人力资本、创意阶层及其区域空间分布研究[J].经济学家,2011(9):28-35.
[24]孙亮.文化创意阶层研究的前沿与评述[J].经济研究参考,2013,(18):49-53.
[25]吴冠平,张伟.新创意阶层的崛起与新类型电影的建构[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8(2):82-87.
[26]王荣欣.中国创意阶层的职业选择:来自体制与父代的影响[J].青年探索,2017(3):66-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