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建华 艾丽娟
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形成了以德治党、以德治国的传统,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效。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紧紧围绕德治的基本问题,提出了许多新思维、新论断、新要求,形成了新的德治思想,体现了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新视野、新理念、新战略。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德治思想既与马克思主义、传统文化、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德治思想一脉相承,又是对马克思主义、传统文化、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德治思想的创新和发展。本文通过梳理和总结习近平德治思想的理论渊源、主要内容,考察其德治思想对于推进新形势下我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习近平德治思想充分借鉴、吸纳和发扬了马克思主义、中华传统文化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德治思想的精华。理清习近平德治思想与三者之间的关系,有利于我们深入理解习近平德治思想的精神实质和深刻内涵。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道德是建立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对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具有能动作用。他们特别重视无产阶级政党和广大人民群众的道德教育和道德实践,并总结了工人阶级在革命运动中表现出来的崇高道德品质,为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和德治思想的形成提供基本遵循。马克思主义道德观不仅是科学的、具体的、现实的和实践的,而且自觉地把人类的解放和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作为共产主义道德的核心价值取向。新时期,习近平提出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仅规定了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和最终归宿,而且继承了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的思想。首先,以人为本思想的基础是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习近平将人民群众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社会发展的主体,继续发挥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其次,以人为本的内在要求是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社会的发展最终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社会发展需要依靠人民,发展的成果也应该由人民共享。最后,以人为本的核心是要关注人的生存和发展权利,尊重人的自由,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也是社会主义的理想价值追求。自由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之一,对人民发展自我和实现自我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的德治思想是中国政治文化的根基。中华民族政治文化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它把道德与政治紧密地结合起来,并形成一套完整的德治思想。儒家将德治视为一种重要的政治主张,并对德治思想进行系统地论述,形成一种以“民本”理念为核心的政治伦理体系。习近平也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他认为中国几千年前就有“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思想,民本和法制自古有之。因此,在治国理政过程中,习近平扬弃了儒家德治“民本”思想,突出了人民在治国中的主体地位。中国传统德治思想既强调“内省修己”,也强调“示范治人”,且以“修己”为前提和核心。儒家还认为,社会要实现德治,除了统治者之德,全社会也应该实施“礼”。传统德治既是一种维护统治者统治和驾驭民众的权术,也是一种治国理念。虽然目的是为维护专制制度服务,不可避免地具有阶级性和局限性,但是其中也包含着大量的治国睿智。习近平汲取儒家德治思想的合理内核,对中国传统德治思想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出了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德治思想。
习近平的德治思想,与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德治思想是一脉相承的,都包含着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以德育人的价值目标,以德治党、德法并举的德治要求,都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华民族伟大智慧相结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德治思想。首先,从中国共产党执政的价值取向来看,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到“三个有利于”,再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以人民群众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一切以人民为本的价值理念。其次,从党的德育思想流变和演进来看,由重视以德育人、培育“四有”新人、德育为首、“以德治国”,到以人为本、“立德树人”,展示了现代德治思想不断走向成熟和完善的发展历程。再次,从加强党的自身思想道德建设来看,由坚持以德建党,开展思想建党和作风建党,到治党务必从严、治党务必重德,再到以德治党和全面从严治党,表明了党在革命、改革和现代化建设中不断提高自身道德水平。面对新形势,习近平始终坚持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原则来回应新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紧紧围绕着“何为德、为何德、如何德”这一逻辑主题,在德治的价值理念、价值目标、精髓要义、重要保障和关键环节等基本问题上,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德治方略。
以人为本,以民为本,民生至上。一方面,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始终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习近平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强调历史的创造者是人民,真正的英雄是群众,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充分重视人民群众的作用,将人民群众利益置于国家治理的首位。习近平郑重地承诺:“作为国家领导人,人民把我放在这样的工作岗位上,我就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牢记责任重于泰山,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兢兢业业,夙夜在公,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1]这是因为他深刻地认识到:“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失去了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党的事业和工作就无从谈起;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2]
另一方面,强调改善民生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鲜明地宣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3]他认为治国要始终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并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再次指出,树立一种新的发展理念,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为了什么人、由谁享有发展成果这一根本问题。他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一新的发展理念主要体现在民生问题上。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关系国运。如果不能心系群众、情牵群众,发展也就没有价值和意义。他认为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
立德树人,努力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这是习近平德治思想的价值目标。做合格公民和党员干部必须先做人,做人必须先立德和修德。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对象不同,德育的方式、方法、要求也存在差异性。对于普通人而言,需要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始终保持良好的道德品质、健康的生活情趣、乐观的人生态度。一般公民道德建设,既要从实际出发,不强加于、苛求于群众,又要因势利导,循序渐进,沿着道德的阶梯,使每个人都能够逐步向上攀登。
而对于官员来讲,其道德建设则有更高的要求。一方面,官德是党员干部安身立命之本,也是检验干部素质高低的“试金石”。习近平认为,领导干部手中有些权力,有权力就有用权的问题。要做到“权为民所用”,就必须法德并举,既要依法用权,又要以德用权,归根结底用权要讲官德。[4]所以,他反复强调:“做官先做人,做人先立德;德乃官之本,为官先修德。”[5]另一方面,领导干部的言行对社会道德起着重要的示范、导向和楷模作用。孔子曾说过,“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6]为此,他强调统治者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7]原因在于,“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8]统治者只有先作道德表率,政令才能畅通。习近平素来十分重视党员干部的道德修养,强调党员干部要把“做官”与“做人”统一起来,把“立言”与“立行”统一起来,把学习与改造统一起来,即做到表里如一、知行合一、始终如一,让每一位党员干部都能各司其职、各尽其责,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自由全面发展。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官无德不为。为人需要品德,为官需要官德,治理国家更需要我们每个人修身内化于心、律己外化于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强调,确立反映各族人民共同认同的价值观“最大公约数”,关乎国家前途命运和人民幸福安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是促进国家发展、推动社会进步、达成民族共识的核心力量。就内容而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包含: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次,是一个富有层次性的有机整体。这也是对我们每一个成员的严格要求。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以德治国的应有之义,也是其必然要求和核心内容。首先,德治要以核心价值观为指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国家治理的基本方略,德治的实现应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精神价值形态,对国家治理制度具有能动性、渗透性和融合性。在国家治理实践中,我们要利用其能动性、渗透性和融合性的特征来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其次,德治内涵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德治所实现的人的发展、所立基的经济发展、所指向的政治文明、所追求的文化繁荣、所致力的社会进步、所诉诸的依法治国、所仰赖的制度规范、所依凭的国家认同、所提倡的个性德性、所倡导的职业操守、所主张的人际交往,都分别内涵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自由、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法治、公正与平等、爱国、诚信、敬业、友善的要求。最后,德治与核心价值观目标一致,主要表现在:二者都立足于发展和改善民生,以依法治国为基本理念和外在诉求,以民主制度为重要载体和根本保障,以实现人自由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7]
德法互济、协同共治。习近平深刻认识到传统德治与法治思想的利弊,因而他在治国理政中,注重德法并举。德治是现代法治题中应有之义。第一,“法治”是现代德治的基础与保障,也是消除由德治导致人治的可能性的最有力的武器。但是,法律只有以道德为支撑,才有广泛的社会基础从而成为维系良治的良法。第二,德治也决不是一种孤立的行为,只有合法的德治,才是有效的德治。因此,德治本身必须纳入法治的轨道。我们强调德治并不是要弱化法治,而是要继承和发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伦理道德,让道德滋养法治精神,从而使“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在现代化建设和国家治理的实践中相互促进、双向互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法安天下、德润人心。德法合治要求我们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推动法治建设与道德建设在实践中“一外一内”“一刚一柔”“一表一里”相互配合,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道德是法律有效实施的的支撑,道德的践履也需要法律的约束;法治和德治在现代化的国家治理中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缺一不可,不可偏废。法律和道德,法治和德治,一个是他律、硬约束,一个是自律、软约束,两者殊途同归,其目的都在于调节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新形势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治国家,必须坚持走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道路,必须运用法律和道德两种力量,发挥法治和德治两种功能。
治国先治党,治党重在治吏。从严治吏是从严治党的关键,也是实施德治的关键所在。党要管党,首先是管好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特别是党的中高级领导干部。一个国家、一个社会道德水平的高低、社会风气的好坏,首先取决于“关键少数”的道德水平。由于“关键少数”是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积极倡导者、引领者和示范者,他们能否以身作则、崇德守法,对推进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至关重要。诚如,习近平所说:“要发挥领导干部在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中的关键作用。领导干部既应该做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组织者、推动者,也应该做道德建设的积极倡导者、示范者。”[8]
以德治国内在要求以德治党,以德治党又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内在要求。十八大以来党的建设的新创造是思想建党与制度建党相结合,即以德治党与依规治党相结合。依规治党与以德治党相结合,是全面从严治党的治本之策。因为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从严须有法度,而党纪党规需要结合德治,即治党务必重德。新常态下搞好党的建设,必须坚持依规治党和以德治党相结合,在依规治党和以德治党的结合中构建全面从严治党的治理体系。依规治党和以德治党相结合就是要坚持以道德为基础、以党内法规为根本,促进道德和法规的相互协调、相互补充,在二者双向互动中实现从严治党的治理效果。可见,以德治党是依规治党的基础,依规治党是以德治党的保障,二者是辩证统一关系。把党的道德观融入到制度之中,筑牢全面从严治党的道德根基,为此我们需要加强党员干部的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全体党员的政治觉悟和道德素质。
习近平德治思想是在唯物史观指导下批判地继承古今德治思想的基础上,并在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形成的。他的这一思想对超越传统德治、讲好中国故事、完善国家治理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习近平德治思想,既超越了传统德治,促进优秀传统德治现代化,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德治思想的创新、发展,丰富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德治思想的内涵。
传统德治思想是在几千年中逐步发展形成的,肯定带有很大的历史局限性。比如,传统德治思想强调“为政以德”,重视道德对政治生活的决定作用,主张以道德教化为治国的原则,这就容易造成片面夸大道德教化的作用,弱化了法治和制度建设。再如,传统德治思想主张“民为邦本”,但这只是一种治民策略,实际上通行的是君为本、官为本,民众只是被统治的对象。然而,现代德治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必须植根于中华民族肥沃的文化土壤,有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有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积淀,有雄厚的综合国力的物质支撑,有日臻成熟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的保障,有高度的文化自觉的心理基础。这不仅是对传统德治思想的辩证扬弃,更是对传统德治的超越。例如,从“为政以德”中汲取到要重视党员干部的思想道德教育,从“民为邦本”中认识到群众重要性以及将人民的最大利益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最高的道德准则。
我们党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的历代领导人也在不同时期都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优秀传统思想文化相结合,这不仅有利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有利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新形势、新常态背景下,我们更加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适应新形势,解决新问题。与此同时,我们也应将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传统优秀的思想文化之中。中国优秀传统德治只有不断地吸收马克思主义理论,才能实现现代化,才能具有生机与活力。从习近平德治思想形成的理论渊源可知,他的德治思想的科学体系的形成,既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德治思想中国化、时代化,也促进了优秀传统德治思想现代化,将二者完美结合在一起,更加促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德治思想体系不断走向成熟和完善。
习近平德治思想,不仅传播当代中国的价值理念,增强文化凝聚力、吸引力、向心力,而且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坚定民族文化自信。
德治既是一种价值原则,一种治理模式,也是一种文化精神。随着全球化趋势日益强烈和中国的迅速发展,当代中国的思想道德建设恰逢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和新的挑战,许多国家也越来越关注中国“从哪里来、又要向哪里去”的问题。习近平强调:“要精心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9]一方面,正因为我们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道路,我们才有信心、有底气讲好我国的发展成就和对世界发展作出贡献的故事。另一方面,由于我们始终坚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才有如此坚如磐石的精神和信仰。我们强调讲好中国故事,不仅是为了让世界客观地认识中国,而且是为了向世界传播中国的价值观和道德理念。
本立而道生。近年来,虽然我国对外宣传的力度很大,但实际效果还有待提高。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当今时代,综合国力的竞争不仅仅是科技、经济的竞争,更是文化的竞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重要场合强调要增强本民族的“文化自信”。他认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10]历史和事实都证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既守本根又不断地与时俱进,是我们坚定民族文化自信,也是我们讲好中国故事的情感所系、信心所在。因此,要想坚定“四个自信”,必须增强世界各国对我国价值、理想、信念的认识和认同,增强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和道德感召力,增强文化的创造性、吸引力,打造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增强对外话语的感召力、公信力,从而更好地展示中华文化精神内涵,传播中国核心价值观念,树立中国形象,提升国家软实力和国际话语权。
习近平德治思想,不但创新国家治理体系,提高国家治理能力,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而且有利于实现善治的治理目标,进而推动全球实现善治。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主要表现为对国家的治理结构、治理手段、治理目标不断地进行调整与创新。其一,治理结构:趋于多元。由一元主体政府治理向多元主体所有的社会单位协同共治转变,由唯一权力主体政府向国家、社会和公民个体三个维度的治理权力转变。其二,治理手段:德法结合。德法结合是当代中国社会治理模式的理性选择。从德治到法治再到德法合治,标志着我国国家治理手段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其三,治理目标:善治。在现代国家治理过程中,善治被奉为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圭臬。“善治就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善治的本质就在于它是政府与公民对公共生活的管理,是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的一种新颖关系,是两者的最佳状态。”[11]具体表现为贤能之治、礼法合治、社会共治、民主法治等。可见,善治与法治、善治与德治的关系非常密切。一方面,法治为善治的实现提供制度保障;另一方面,德治是善治的基石,以德治促进良法善治,让道德滋养法治精神是推进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应有之义。所以,只有坚持以德养法、以法护德,德法合治,齐驱并进,才能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才能向善治目标不断迈进。
注释: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102页。
[2]《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4年,第233页。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第70页。
[4]习近平:《用权讲官德 交往有原则》,《求是》2004年第19期。
[5]习近平:《领导干部要带头树立八个方面的良好风气》,《党建研究》2007年第5期。
[6]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5月5日,第2版。
[7]李建华:《现代德治论:国家治理中的法治与德治关系》,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40-57页。
[8]习近平:《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人民日报》2016年12月11日,第1版。
[9]习近平:《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 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光明日报》2013年8月21日,第1版。
[10]《习近平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强调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人民日报》2016年5月18日,第1版。
[11]俞可平:《治理与善治》,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第5-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