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我国“一带一路”倡议全面推广实施,国际化经营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企业的战略选择。然而,“一带一路”涉及国家众多,各国的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也存在较大差异。企业经济由单一文化模式逐渐转向多元文化模式。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纵深推进,中国企业在文化软实力方面的短板日益显现。能否适应当地文化、有效推进文化融合成为制约企业在海外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企业在跨文化管理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对文化差异认识不足。由于人们所处的生活环境不同,不同地域、不同国家的不同民族就会有不同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念和文化习惯。我国企业在跨国经营过程中,往往将注意力集中在财务与业务的管理上,企业的战略分析也主要集中在经济、技术和政治方面,而忽视了文化因素在管理中的作用,对文化差异的认识不够敏锐,这对于一个在多元文化环境下运行的跨国企业来讲,其结果必然会导致内容管理的混乱和外部市场的流失。
对文化差异认识的不足,主要是由于跨国经营管理者基于对民族特定文化的自身认同,而无法摆脱原有自身文化的约束,不能以完全开放包容的态度去接纳其他丰富的文化。在企业管理实践中,坚持以自我为中心的管理对待与自己有不同文化价值的员工,不去关注员工的文化背景与思维方式,不能公正的客观认识不同的文化,这必然会导致管理的失败,容易引发文化冲突,从而影响企业在当地的发展。
文化融合方式不当。企业的跨境经营无论是采取海外并购还是设立子公司的方式,都面临着在多层面将企业文化进行梳理和融合的难题。由于企业经营区位的改变及员工国籍的多元化,必然导致海外公司的企业文化与母公司的差异。如果不能及时有效的进行文化整合,将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企业精神、经营与管理理念、各项规章制度与员工行为规范融为一体,形成独特的文化管理模式。会使企业成员产生文化的不确定感,继而导致行为的模糊性,最终影响企业预期目标的实现。我国企业在跨国经营管理过程中,相对于“软”的文化问题,往往会更看重“硬”的技术和经营管理问题的处理。在企业文化融合方面,通常会将原企业的文化直接照搬到海外子公司推行,使双方在业务和组织管理等方面的沟通受阻,影响企业自身发展动力与竞争力的形成。
“一带一路”建设中企业跨文化管理对策:跨文化管理重在文化融合,文化融合的前提是互相尊重。“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历史文化宗教不同,只有在尊重的基础上进行经济与文化的交流合作,才能与各国人民产生共同语言、增强相互信任、加深彼此合作。
第一,树立跨文化管理的理念。正确的跨文化管理理念是实现企业跨国经营管理的前提。首先要承认并理解差异的客观存在。跨国经营企业的员工与管理者来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工作方式和态度、价值观等都会不同。我们应从东道国文化如何影响当地员工的行为和母国文化如何影响驻外管理人员的行为这两个方面来理解文化差异,找出差异的关键点,恰当、有效地利用不同文化所表现的差异,采用不同的解决方法,实现有效地跨文化管理,将文化差异转变为企业发展的动力与创新的源泉。
第二,采用适当的跨文化融合方式。企业的跨国经营发展不仅仅是其业务的拓展,更是一个企业文化整合和建设的过程。要看到各种文化在企业里存在的合理性,实行融合式的跨文化管理模式。即在充分尊重和理解对方文化的基础上,通过整合优质文化要素,去除不良企业文化因素,逐步建立起统一的价值观,使每个员工能够把自己的思想行为同公司的经营业务与宗旨结合起来,从而形成多元性和完整性的新企业文化。
第三,积极推进属地管理模式。在跨文化融合过程中,保持开放心态,注重对当地人才的培育,推行属地管理,也越来越成为我国企业进行跨文化管理的有效方式。例如,中国建筑在“一带一路”倡议的过程中,以企业文化为驱动力,以文化建设和融合为支撑,坚持平等雇佣、尊重当地文化、推行属地管理。一方面,有针对性地对当地员工进行专业技能培训,确保员工能够胜任本职工作,帮助员工实现自我价值。中建阿尔及利亚公司招聘了当地的毕业生,并推动其与法语基础好的外派员工结成伙伴,进行联动培养。另一方面,开放重要管理岗,为当地培养管理人才,不断提升属地管理人员的层次,推进公司管理人员的融合,实现属地化管理。同时,还注重发挥中籍和外籍员工的各自优势,取长补短:用管理团队中欧美籍和新加坡籍员工对接监理,发挥其熟悉和了解对国际项目运作方式、项目实施规范等优势;用管理团队中的阿拉伯人主要对接政府和业主,发挥其熟识阿拉伯文化和商务技巧等优势;用管理团队中的中方骨干负责施工管理和商务合约等工作,发展中方员工工作高效,责任感强,且善于现场管理和成本控制等优势。使跨文化管理与企业的经营管理充分有效融合,为中国其他企业推行跨文化管理提供了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