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敏杰 李新华
2015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让“众多创客脱颖而出”。随后,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和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等文件,中国正式进入“创客”时代。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提出要“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上水平”。
当前,湖北加速培育创客,推进创客大省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且具备“天时”、“天气”、“地利”和“人和”。
(一)从时代嬗变上看,开放的知识社会催生了创新2.0,推动了创新大众化,湖北建设创客大省正逢“天时”。信息技术将人类从工业社会带入信息社会。随着信息技术的进一步普及与成熟,初阶的信息社会即将向知识社会过渡与转型。在知识社会中,信息技术不仅是某种独立的手段,而且嵌入到社会结构之中,改变了社会原本的运行规则,以生产物质产品为主导的社会范式转变成以生产知识信息为目的和以知识进行生产为主导。开放的知识社会的流体特征,使得传统实验室及科技创新活动边界消融,推动了创新民主化、大众化,催生了创新2.0——以用户为中心的大众创新、共同创新、开放创新。创客是当今创新时代和新工业革命的产物。创新2.0模式下将实现大众化创新创业,在众创时代,培养和造就千千万万个创客是当前湖北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二)从国家发展战略上看,“众创”有望提高到当年改革开放那样的高度,湖北建设创客大省巧遇“天气”。目前,中央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推动目标,成为中国式创客运动的最大亮点。在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指出,要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造成推动中国经济继续前行的“双引擎”之一。2015年5月8日国务院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第一个十年行动纲领。2015年7月30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作为创新时代的千百万个创客,不仅会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也会为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提供重要源泉。在未来一段时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有望被提高到类似当年改革开放那样的战略高度。湖北应主动对接中央“天线”,充分体现看齐意识。
(三)从湖北的发展战略上看,当前处于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江中游城市群等多项重大战略叠加的机遇期,湖北建设创客大省恰处“地利”。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时,指明了湖北在中国经济新布局中的战略定位和全局使命,提出把湖北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走在全国前列。这是中央赋予湖北创新发展的光荣使命,也是湖北创客发展的有利机遇。2015年4月,国务院批复《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长江中游城市群承东启西、连接南北,是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全方位深化改革和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点区域。“长江经济带”将推进海、江、陆、空全方位立体开放,培养多元素的开放新优势。“一带一路”将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合作,创新和培育全方位开放式经济新模式。长江中游城市群、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三大战略叠加,给湖北带来难得的改革发展、开放发展、创新发展机遇,湖北将充分发挥九省通衢的交通区位优势、全国靠前的科教资源优势和基础雄厚的产业优势,以开放促改革、促创新、促发展,这将为建设创客大省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
(四)从湖北的比较优势上看,人力资源大省优势凸显,创新创业关键要素丰沛,湖北建设创客大省厚得“人和”。大众创新创业要具备人的因素、资本因素、创新创业机会因素和政策体制因素,其中人作为创新创业主体是最关键的因素。湖北最大的资源是创新资源,科教资源雄厚,是国家重要的研发基地,高校院所数量众多、实力较强,一批国家级、省级高新区发展势头强劲。作为科教大省,全省拥有普通高校120余所,各类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机构1346家,光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研究居全国领先地位,“湖北创造”享誉海内外,科技创新引领作用凸显。武汉是全国第2大智力密集区、第3大科技中心,研发人员和研发机构数量在全国排3、4名。近年来,湖北大力实施人才发展战略,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扎实构建创新人才队伍梯次培养体系。在国家和省级基础研究计划的支持下,逐步形成国家基金、国家杰出青年、省杰出青年、省创新群体等项目及973项目首席专家和更高层次院士专家的科学、合理、梯次完整的创新人才培养链条。这些创新资源是湖北最大、最重要的资源,为千千万万创客脱颖而出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多年来,我省一直存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不力、不顺、不畅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三个反差”。
(一)科技成果产出率高与成果转化率低反差大。湖北科技发展基础优越、要素富集,科技成果产出增长较快。2015年全省科学研究与实验发展(R&D)经费支出565亿元,增长10%,占全省生产总值的1.91%;全年共登记重大科技成果1933项;全省发明专利申请量超过3万件,同比增长34%。所获得的科技成果类型中,高层次、高质量的成果比例不断攀升,但长期以来科技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优势的动力不足、渠道不畅。1990—2012年,湖北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年平均为39.5%,低于全国50%的平均水平,也低于广东、上海、浙江、江苏、重庆、陕西等省市。《2015全国及各地区科技进步统计监测结果》显示,在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指数的排序中,上海、北京、天津、江苏、广东、浙江排在前6位,同时也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全国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指数为66.49)的地区。湖北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指数为62.84%,位列第10位。科技成果外流、异地转化问题同样突出。武汉地区高校的科技成果,70%以上在省外转化;武汉大学在苏州建立成果转化基地,武汉大学的5位国家“千人计划”人才,全部把成果带到苏州搞创新创业;华中科技大学在全国十多个城市建立了成果转化机构。
(二)规模增速较快与结构升级较慢反差大。2016年湖北实现生产总值32297.9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8.1%,快于全国1.4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3499.3亿元,增长3.9%;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4375.13亿元,增长7.8%,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12255.46亿元,增长7.8%;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4423.48亿元,增长9.5%。湖北GDP总量在首次迈入3万亿大关的同时,在全国的地位稳步提升,从2010年的第11位跃居第7位,创建国以来最好水平,逆势赶超的竞进态势日趋明显。与经济增长速度形成对比的是湖北经济结构升级的相对缓慢。2015年湖北产业结构比例为11.2%∶45.7%∶43.1%,2016年第三产业以0.2个百分比的微弱优势“险胜”第二产业。相较全国而言,湖北仍需壮大第三产业,加快产业升级步伐。湖北高新技术产业成长较快,但高新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偏低,2014年仅为7.9%,而同期江苏为39.5%,浙江为34.1%,广东为25.7%,也低于安徽34.8%、江西24.9%、陕西10.6%等中西部省份的水平。
(三)部分创新要素富集与聚焦乏力反差大。湖北作为科教大省,拥有极为丰富的科技教育资源。从高等教育规模上看,湖北省拥有高等学校123所,位居全国第五。其中,普通本科院校67所,位居全国第二;中央部门所属院校8所,位居全国第三。在数量上比较优势十分突出。高校科研人才汇聚,在鄂两院院士、国家“千人计划”专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长江学者等高层次人才数量位居全国前列。各类科研机构众多,其中包括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高水平研究平台。2013年,湖北高校中科学研究与开发机构总数已达517个,其中,国家重点实验室21个、国家各部委批准组建的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3家。但长期以来,湖北创新发展的基础优势仍停留在要素层面,要素集聚形成的整体竞争优势尚不突出,《中国区域创新能力监测报告2016—2017》和《中国区域科技创新评价报告2016—2017》显示,全国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得分为67.57,比上年提高了1.08分。从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看,北京、上海、天津、广东、江苏和浙江的综合指数得分高于全国平均水平(67.57分),处于第一梯队。湖北、重庆、陕西、山东、四川、福建、辽宁、黑龙江、安徽、湖南、山西、甘肃、吉林和江西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在全国平均水平(67.57分)和50分之间,处于第二梯队。湖北表现出的区域创新能力在全国的位次与湖北自身具备的要素优势不相匹配。
(一)创新理念,在顺应创客时代浪潮中拥抱创客。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一是坚持“人人皆为创客”理念。2015年我国颁布了《关于推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措施的意见》,湖北应摆脱精英创新的路径依赖,着力关注草根阶层的创新,使创客从小众走向大众,使科教资源大省走向创新创业强省。二是坚持“行行皆出创客”理念。创客概念最初起源于产品制造,但随着社会发展的需求,创客的概念应不断拓展延伸。湖北可以创新思路,把积极培育创客作为各行各业落实“创新”发展理念的有力抓手。三是坚持“创客人才”理念。建议在现有人才开发系统中增加创客人才开发项目,突出在“互联网+”综合创新试验、中国制造2025等领域,吸引集聚一批“互联网+”、3D打印、智能装备、工业设计、新材料为主攻方向的创客人才。
(二)疏浚源头,在锻造创客教育链中培育创客。创客教育是创客的必经之路。一是把基础教育编织成培育创客素养的摇篮。创客素养是指创造性地运用各种技术和非技术手段,并经过不断的实验形成创造性的制品的能力。湖北基础教育发达,完全可以在创客素养的培育方向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二是把高等教育筑构成培育准创客的主阵地。强化创新创业的理论知识体系建构,跨专业、跨区、跨产业进行实践训练,促进专业技能的提高以及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三是把社会教育打造成磨练创客的主战场。构建面向公众群体开放的创意分享、创新设计与产品创造空间,为每一个人提供信息服务、技术服务和创业服务。
(三)铺路搭桥,在打造创客空间和创新平台中培养创客。创客空间是创客发育成长的微生态系统。一是进一步推进众创空间建设。将湖北创客、众创空间零散化、碎片化的初级发展阶段逐步提升为综合化、集成化阶段,构建起规模化、全链条、多平台的众创空间建设模式,积极打造一批知名众创空间,推动更多的众创空间纳入到国家级科技孵化器扶持体系。二是建设多样化的平台载体。成立省级众创空间创新联盟,提供信息服务、合作交流、市场拓展等相关创新创业服务。通过举办创客创业创新大赛,在众创空间开展创业季等各类活动,为吸引集聚全国各地的创客搭建桥梁。
(四)保驾护航,在提供精准服务中成就创客。一是强化各类创客空间的服务功能。除围绕自身的核心资源提供创客孵化服务,各类创客空间还要善于借用第三方专业机构的服务,以满足人人创客时代不同创客或创客团队的个性化服务要求。二是强化创客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支持建立创新创业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完善专利审查快速通道。推进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新一代互联网等新兴领域创新创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三是强化对创客的金融服务。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通过市场机制引导社会资本和金融资本投资创客群体。政府提供优惠和补贴。鼓励条件成熟的市州开展互联网股权和众筹融资试点,开启“众筹+民生产业+创客”的新时代。
(五)培植沃土,在倡导创客精神文化中涵养创客。精神文化是一种持久的力量,能使创客运动长盛不衰、永续发展。一是撒播创客精神。培养创新精神,相信创造的力量并具备创造的信心。培养开放包容精神,乐于参与有创新能力与技术技巧的社会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共同将创意变为现实。培养动手精神,将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做到知行合一。二是厚植创客文化。湖北要打造创客大省,也必须厚植创客文化,积极倡导敢为人先、宽容失败的创新氛围、树立崇尚创新、创业致富的价值导向,让“双创”在全社会蔚然成风。三是树造创客典型。全社会对创新的“崇拜”,才是决定创客运动能否颠覆传统创新模式形成众创的“密钥”。可以通过塑造一些典型的创客和创客项目案例,来发挥榜样的拉动效应。
(六)营造气候,在打造创客生态中滋养创客。从创客萌芽、起步到成长、成熟,最后上升到创业,需要一个系统的孵化过程。一是构建创客空间生态圈。创客空间的核心在于创客生态圈,也就是提供能促进和帮助创业项目孵化的上下游产业链,以及专业的技术辅导和资本辅导。要从对创客空间物理属性的关注,逐步转向创客空间创客生态圈的关注。二是打造创新生态体系,实现资金链、创业链、产业链、就业链向开放的创新生态圈转变。在从资金链、企业创新链、产业链、就业链几个维度构建普惠性政策扶持体系的同时,在政策、资金支持等方面着重考虑生态型企业的打造,构建创新生态圈和产业生态圈,着力打造具有湖北特色的创新创业新型生态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