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的家庭环境研究

2018-02-20 07:05
学术探索 2018年9期
关键词:贫困家庭子女家庭

庄 蕾

(辽宁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沈阳 110011)

人的生存成长离不开一定的环境,而作为微环境的家庭环境又对人的道德培养、品德塑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家庭环境产生了巨大变化,家庭教育呈现出割裂和缺失,因此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优化家庭环境势在必行。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家庭环境变化

思想政治教育的家庭环境是受一定家庭的代际结构,家长与子女之间的亲缘关系,家庭经济因素,文化因素等一系列条件制约和影响的。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社会结构、家庭结构、家庭教育关系网、家庭社会层次地位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家庭环境的深刻变革对子女在家庭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四二一”新型家庭关系网

就像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引用摩尔根的一段话:“家庭,——摩尔根说,——是一个能动的要素;它从来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随着社会从较低阶段向较高阶段的发展,从较低的形式进到较高的形式。”[1](P25)我国20世纪70年代“一对夫妻一个孩子”的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以来,第一代独生子女长大成人组建了自己的小家庭,诞生了第二代独生子女。如今这些第二代独生子女成长过程中家庭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出现了“四二一”新型家庭关系网,这种家庭一般涉及三代七口人:“四”是指组建家庭的第一代独生子女的双方父母;“二”是指组建家庭的两个第一代独生子女;“一”是特指第一代独生子女婚后所生育的第二代独生子女。“四二一”家庭关系网与以往家庭关系网不同之处在于,这种家庭关系网的三代当中两代都是独生子女,这种家庭构成,产生了新的经济物质依赖关系和新的家庭环境变化,给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课题和挑战。

作为第二代独生子女,他们在家庭的中心地位更为突出。首先,第二代独生子女的父母本身是独生子女,因此他们没有叔、伯、姑、舅、姨等亲属,也没有表、堂兄妹,他们在“四二一”家庭中占据了突出的中心地位。其次,这些独生子女,他们的家庭经济条件更加优越,在日常生活起居和物质生活条件上的一切需要都会被上两代人共同满足实现。在这种物质条件优越、悉心照料、过度关注下成长的第二代独生子女,会表现出强烈的自我中心意识和自私任性、纪律性差等思想行为特点。

第二代独生子女,在家庭内表现出情感支持系统薄弱。与传统家庭相比,“四二一”家庭中的第二代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他们在情感交流中缺少朋辈之间的理解、支持与信任。他们在家庭中的情感依赖与支持只有父母或祖父母一辈,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很多思想不愿与长辈交流沟通。加之独一代家长在对子女教育过程中存在教育认知和教育行为的诸多偏差,家庭中父母与子女之间矛盾不断深化,最终导致第二代独生子女出现人际沟通不和谐现象,缺乏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方式方法,易形成孤僻、不善社交、不轻易信任他人等性格特点。

(二)家庭与婚姻变迁中的家庭环境

当前,出现越来越多的家庭或父母婚姻变迁现象。家庭与婚姻变迁导致家庭环境的剧烈变化,给家庭育人功能带来巨大影响。

家庭与婚姻变迁的家庭中,首先表现为家庭物质环境的变化。无论是由于父母单方或者双方身亡还是父母离异的家庭,同完整家庭相比,这类家庭首先表现出物质生活环境的巨大变化。从家庭总收入上讲是大大减少的,家庭变故后的收入至多只是夫妻中的一份收入。家庭物质环境的另一大变化表现为住房方面的变化。婚姻出现变故后,父母双方第一个问题就是分开居住。而我国房地产的现状是,全国各地房价过高,家庭住房十分紧张,很难实现家庭当中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独立并且宽敞的住房条件。家庭婚姻一旦破裂,往往出现分房产、分财产的现象,从而导致婚变家庭居住面积减小,甚至无房住、租房住的困境。

家庭与婚姻变迁的家庭中,家庭的精神环境变化更为突出。一方面,在这种家庭中,父母一方与子女独立生活或者祖辈与孙子女独立生活,父母由于失去配偶,祖辈由于失去自己的子女,因此对与其共同生活的子女或者孙子女易于产生较大的依赖关系,从而对其倾注的感情更加深厚。但往往这种依赖的感情是一种不正常的感情,从而会给依赖对象在心理上造成很大的压力与伤害,甚至扭曲他们在家庭中的角色定位。这样的家庭,往往由于父母单方或者双方的角色缺失,使得很大一部分子女很小就非常“懂事”,自觉地承担起父母双亲缺失的角色,而丧失作为子女应有的家庭角色。另一方面,由于家庭与婚姻的变迁,使得一部分家庭长辈成员对生活或者情感丧失信心,从而对一同生活的子女或者孙子女缺乏关心关爱,疏于照顾与教育。有的单亲父母甚至将生活的种种不幸归因于子女,在生活中充满“恨”与抱怨,在这种家庭环境中,子女受到更多的也只是扭曲价值观的影响,与完整家庭相比,在此类家庭中生活成长的子女缺乏必要的家庭支持系统。

(三)社会分层与家庭环境

每个家庭都属于一定的社会阶层,家庭当中由于父母的社会地位不同,而导致每个家庭的家庭阶层不同。不同社会阶层的家庭有着不同的社会经济地位,影响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态度、教育方式和教育行为。

家庭中父母从事的职业直接作用于家庭教育环境。职业习惯带来不同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由此也形成了不同的家庭环境、家庭学习条件和教育氛围。不同职业类别的家长对子女学习指导能力以及教育的自觉程度和教育方式均存在差别,他们的职业道德要求、职业修养等也不一样,种种差异最终都会影响到子女的思想道德、品格个性的形成发展。例如:知识分子在教育子女上有着十分有利的条件,其本身接受较多的学校教育,同时学习和工作融为一体,在家庭中即便是工作也是一种学习状态,无形中影响到其子女的行为习惯和品德状况。而农民和进城务工的流动人员家庭教育环境则处于相对不利的状态,由于他们多数从事的是体力劳动行业,缺乏科学的教育理念,其工作性质又存在较高的流动性,不能给其子女提供一个相对稳定的家庭教育环境,即便这些父母十分重视子女的教育,但在其思想观念上,对子女的家庭教育往往停留在就业等功利目的层面上。

家庭经济状况对家庭教育环境产生巨大的影响。目前我国家庭经济状况,在国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改革背景下,每个家庭的经济状况普遍得到了快速的改善与提升。与此同时,由于各种因素导致个体发展机会和条件的不均等,造成家庭经济发展不均衡的状态。2018年1月31日,中国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在《贯彻新发展理念 推动高质量发展》一文中指出,2017年全国居民收入基尼系数超过0.4。虽然我国基尼系数自2009年以来逐年下降,但仍然超过国际公认的0.4贫富差距警戒线,我国家庭之间贫富差距依然较大。但无论是贫穷阶层的家庭还是富裕阶层的家庭,经济状况的变化都引起了家庭环境的变化。富裕阶层的家庭可以为子女提供更好的物质生活条件和物质资源,能为子女的教育提供完备的物质保障。贫困阶层的家庭由于经济困顿,物质生活水平低下,不能给子女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更谈不上提供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家庭经济状况的不同,不仅在生活学习的物质条件上改变着家庭教育环境,同时更是在思想、心理层面上影响家庭对子女的教育。

二、社会变迁中的家庭教育缺失

(一)流动人口家庭的教育缺失

我国经济迅猛发展,城镇化进程加速,随之出现了一种人口大迁徙的现象,“流动人口”数量大幅增加,大量外出务工的流动人口,他们在为国家经济建设作出重要贡献的同时,也因种种复杂的现实原因,导致了大量子女留守在老家或者跟随父母在城乡流动的现象。流动人口的家庭环境,给其未成年子女造成家庭教育缺失的问题。

流动人口家庭中,“流动儿童”教育的缺失问题更多地表现为家庭教育的矛盾冲突。首先,表现为父母经济条件、文化素养与孩子成长之间的矛盾冲突。一方面进城务工人员,大多是从农村到城市的农民,他们自身文化学历不高,为了能够改变生活环境和经济地位,试图以体力劳动来改变生活现状,但他们很难在较短时间内彻底改善其家庭经济生活条件。另一方面,跟随务工父母一同进城的“流动儿童”,他们比其父母更容易接受城市的先进文化和新理念,他们不但需要家庭良好的物质生活基础,同时更需要父母在精神上的支持和教育。显然,“流动儿童”成长过程中的现实需要与其父母自身经济状况和文化素养水平有着巨大的矛盾冲突,从而影响这些儿童在成长过程中良好的道德培养和品格塑造。其次,表现为流动人口家庭父母对其子女教育心理和教育观念之间的矛盾冲突。流动人口家庭的父母大多对子女寄予较高的期盼,从心理上,他们有着很强的“知识改变命运”的教育思想,但在教育理念上,却不具备应有的教育素养和教育知识。在现实当中,面对子女成长中思想、道德、身心健康等教育问题,他们却显得力不从心、束手无策。

流动人口家庭中,“留守儿童”教育的缺失问题直接表现为父母的缺位。邓佐君认为:家庭教育是在家庭生活中发生的,以亲子关系为中心,以培养社会需要的人为目标的教育活动,是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家庭(主要指父母)对个体(一般是儿童青少年)产生的影响作用。[2](P7)我国“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最明显和突出的问题就是父母双亲的缺位,亲子关系的缺失。“留守儿童”一般在很小的时候,甚至有些从出生以来,父母就不能在身边陪伴教育,他们从小与父母分离,缺少父母的引导和认可,大多从心理和精神上缺乏安全感,缺乏对他人的信赖,有些有着自我被抛弃的心理和自卑情绪,因而他们在认知方面容易出现较大偏差,对自我、对他人、对客观事物不能正确地认知与评价,极易形成极端性格。这些由于父母双亲缺失、缺位而造成的教育缺失,不但影响“留守儿童”童年的成长发育,更深层次地影响到其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逐步形成的整个成长过程。

(二)家庭破裂中的教育困境

家庭教育对子女思想、品德、人格及价值观的塑造是潜移默化的。当夫妻双方不再愿意维系婚姻家庭的时候,在婚姻破裂之前,夫妻双方经常的矛盾、冲突、争吵甚至暴力行为,都会给子女带来敌对的感受。即便夫妻双方只将矛盾直指对方,不牵扯到子女身上,这样的家庭氛围也会使子女处在紧张与焦虑,甚至自责、仇恨的情绪当中。就像美国学者斯特尼所说的那样,“破裂家庭对孩子的重大影响并不是离婚或分居后的破裂家庭, 而是家庭破裂前家庭里的那种紧张气氛和情感冲突。”[3](P339)但从本质上讲,家庭婚姻的破裂,无论形式怎样,过程如何,都会由于家庭教育的严重缺失,最终给子女在思想和心理上带来过多的负面影响。

首先,表现为家庭情感支持功能的缺失。人与动物不同,人除了对生理生存的需要之外,还对安全、归属感、爱与尊重有着非常强烈的情感获取需求。而这种情感获取需求的第一来源,则直接产生于家庭,人在青少年时期对安全、爱等情感需求,如果能够顺利从家庭父母双亲当中得到补偿,则有利于其在成长过程当中塑造积极乐观、自尊自信、身心健康的人格特征。婚姻破裂的家庭中,家庭情感功能的缺失是不可避免的,无论父母双亲怎样努力去补偿子女,家庭情感都会由于婚姻的破裂而被割断。即便有些父母为了弥补因家庭破裂带给孩子的精神损失,对孩子加倍溺爱,精神上和物质上无条件地给予,但是这种溺爱本身就不是一种客观理智的情感传达,家庭破裂导致的家庭对子女情感功能的缺失是无法进行填补与补偿的。其次,表现为对子女正确价值观引导的缺失。婚姻破裂的家庭中,大多情况下,子女经历过家庭当中父母无休止的争吵、冲突、怨恨、抱怨。在这样的家庭当中,子女看到更多的是恨而不是爱,是计较而不是包容,是父母不断地在制造问题,而不是解决问题。家庭中父母这种婚姻生活状态对子女价值观的引导造成了失衡,从而导致部分子女对恋爱观、婚姻观乃至金钱利益观的非理性认识和偏激对待。

(三)贫困家庭中的教育割裂

贫困家庭由于经济条件、文化背景、生活环境不佳,难以完成思想道德建设对家庭教育的要求,表现出家庭对子女思想政治教育的割裂现象。

第一,贫困家庭的父母对自身缺少正确客观的认识和评价。贫困家庭的成员对个人在社会等级结构上的自身地位评价往往是消极悲观的,并且常常带有一些自卑情绪。他们大多对自我家庭的定位是“社会的下层”。贫困家庭的父母很难对自身及自我家庭有正确客观的认识与评价,对家庭子女在思想道德教育上带来很大负面影响。

第二,贫困家庭中的父母对子女各方面的期望往往过高,极易导致其子女出现心理上的压力和负担。由于家庭经济条件不佳,家庭中的父母往往将整个家庭的希望寄托在子女身上,父母对子女要求过高,希望子女能够在各方面做得更好,这种担负父母强大希望的家庭子女往往容易产生过大的心理压力,一旦事情做不好,会有很强烈的自责感。

第三,贫困家庭中的父母自我不断学习提升的愿望和行为相对很少,不能适应不断发展的家庭德育教育的需要。在全部家庭生活中,父母与子女在互动过程中进行德育教育与影响,要求父母不断加强自我文化素养和全面提高面对社会变化的分析应对能力,并根据子女的具体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引导行为。但是贫困家庭由于自身经济拮据,加之此类家庭父母往往文化学历背景不佳,他们大都对加强自我学习方面表现为轻视的态度,自身的知识背景、教育观念、教育行为与时代脱节,极易使家庭德育教育陷入困境与失败。

第四,贫困家庭中的父母对子女溺爱、迁就,使其子女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任性性格和错误观念。即使贫困家庭的经济条件有限,但是有的父母为了不让子女感觉到与其他孩子的不同,想尽一切办法付出自我来满足子女。更有甚者,不能及时看到并且纠正子女对金钱财富的错误观念,纵容子女与同龄人进行攀比,发现子女的错误缺点后等闲视之,造成子女自私、依赖等不良习惯和错误的金钱观。

三、家庭环境优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

(一)内核:人文关怀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培养人、促进人、塑造人、完善人、发展人的教育实践活动,就其实质而言,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是以“人文关怀”为核心的教育活动。因此在面对家庭环境变化,家庭思想政治教育困境的情况,要始终确立以人文关怀为内核的教育理念进行教育手段的创新。

第一,引导家庭教育者正确评价自我。引导家庭教育者客观地认识家庭环境变化的原因,正确地认识自我作为家庭教育者的主体地位与责任,帮助家庭教育者树立生活自信心。家庭教育者只有在正确地认识家庭环境的变化,正确地认识自我的变化,才能够具备良好的生活态度和生活目标,才能够培养子女遇到困难勇于面对并且努力开创自己美好未来的意志品质。

第二,提高家庭教育者对家庭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我国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目前还普遍处在自发阶段,尤其是家庭环境发生变化家庭的思想政治教育情况更存在缺失或者严重偏差现象。家庭教育者尚没有看到正处于成长过程中的子女相比于物质满足更需要的是人文关怀,思想、心理、精神方面的支持、鼓励与理解。家庭中的教育者应当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提高对家庭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对子女给予更多的关爱、尊重、鼓励、信任、帮助与支持。

第三,促进父母与子女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理解”是家庭中人文关怀最好的一种情感投射和心灵关照,家庭中父母与子女亲子关系最为前提的条件是,促进父母对子女独特而丰富的内心世界给予更多的关注、接纳与理解,父母对子女认识理解得越深入,越能给予更多的包容与支持,形成共同的有效沟通模式,从而才能做到因势利导,与子女共同分析问题,权衡利弊,给予子女一定的帮助、启发与引导,从而有效地实施家庭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子女身心健康成长。

第四,树立理性教育观,关注子女全面发展。父母首先应该树立理性教育观,不能以爱之名,糊涂施爱,更不能将自己所认为的“爱”强加于子女身上。父母在家庭教育目标上,应该更多地去关注子女全面的健康发展,而不应是用单一的学习成绩的好坏去评价与培养子女。这就要求父母在子女的身心发展上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将子女人格健全、情绪稳定、自信乐观、能够正确评价自我、接纳自我、拥有良好人际关系、珍爱生命、感恩他人等性格特质作为培养重点。

(二)重点:经济帮困

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直接导致家庭之间贫富差距的拉大。比较而言,贫困家庭的父母在思想、心理方面往往容易出现认知偏差,进而影响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使家庭思想政治教育产生诸多困境。优化家庭环境,创新家庭思想政治教育途径,重点是要做好困境家庭的经济帮困工作。对此类因社会变迁而导致的困难家庭,应该从制度保障方面对其进行经济帮困,以此来优化家庭环境,摆脱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

一方面,建立有效的社会保障机制。我国目前尚没有针对因社会变迁导致家庭经济困难的特殊保障政策。流动人口家庭,婚变家庭,贫困家庭中的经济问题、生活问题主要靠家庭自身来解决。政府应当高度重视由于经济贫困导致家庭教育困境的问题,应当适时制定一系列的社会保障机制,对此类家庭给予一定的保障政策倾斜。例如,制定单亲贫困家庭经济援助保障机制,针对下岗单亲家庭再就业制定专项扶持政策,建立健全流动人口社会保险福利制度等。

另一方面,政府企事业单位应给予大力支持。对于经济困难家庭来说,改变家庭经济困难的生活现状,最根本的是应当促进家庭成员提高家庭收入。政府企事业单位,都应当为此作出一定的努力。在家庭思想政治教育中,良好、积极、主动的家庭环境对子女的身心健康发展非常重要,如果一个家庭常常以接受各方的救济来维持生活,也极易造成家庭子女自卑的心理状态。政府应当加大对贫困家庭人员职业技能培训,形成完善的培训上岗,扶持就业创业的政策体系。企事业单位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应该为社会的家庭教育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应当适当地为困难家庭的大学生在假期时间提供实习岗位。不但能够给予这些学生一定的经济援助,同时能够丰富他们的假期生活,提高工作技能,体验社会关爱,促进健康人格的发展。

(三)途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建设的不断深入,小康社会的内涵不断丰富发展。从邓小平在十一届三中全会时首次提出“小康社会”的概念,到党的十八大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进一步充实完善,形成了使国家发展改革成果惠及十几亿人口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全面发展的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是成功解决家庭在经济、政治、文化、心理等方面存在差距或缺失而导致家庭教育困境的有效途径。

增强物质文明建设,在很大程度上能够避免一些家庭因为经济问题,因为贫富差距而带来的家庭思想政治教育困境。全社会家庭的共同富裕,更有利于家庭成员获得社会价值感和安全感,有利于家庭婚姻关系的和谐和稳定,从而使家庭中父母有更多的精力和经济能力对子女进行身心的关爱与教育。加强政治文明建设,促进家庭地位平等。我国现阶段尚存在很多家庭之间地位层次不平等的现象,大大影响了家庭内部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因此,加快推进政治文明建设,不断扩大民主范围,促进家庭地位平等,有利于实现家庭平等,促进家庭成员心理健康,有利于优化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加大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全民族道德素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领域发展不平衡直接影响到精神领域的发展,同时全球化带来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在我国精神领域不断渗透,国民思想政治道德素养还有待完善。因此,不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每一个公民的思想政治道德品质,不但有利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巩固和加强,更有利于提高家庭整体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和家庭教育效果。强化社会文明建设,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目前我国社会还存在着社会基本保障体系不健全、人民健康水平普遍偏低、受教育程度不够以及人民收入水平差距较大等问题,这些严重影响了我国社会的和谐发展。更深层次地影响到每一个家庭环境,影响家庭的稳定、家庭的结构、家庭成员文化素养。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是优化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构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健康的人类生存环境是一种绿色环保的,良性的可持续发展的状态,在这样的环境中才能够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谐的家庭氛围。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人民福祉和民族未来发展的长远大计,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保护生态,珍爱自然,是创建良好的可持续发展的家庭环境的重要途径。

(四)根本:社会协调均衡发展

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对家庭的扶持,尤其是对贫困家庭的援助,只从经济方面救济补偿是不能够解决根本问题的,更不能解决家庭成员心理、思想上的自卑不满情绪。单方面的发展援助是失衡的,对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优化的方式手段也是难以持续的。要从根本上解决目前家庭变化而导致的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必须要牢固树立协调发展理念,在保持专注发展定力的同时,更加注重发展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更加注重经济与社会的均衡发展,更加注重城乡与区域的共同发展,更加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坚持区域协同、城乡一体、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并重,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统筹推进协调发展,着力形成均衡发展格局。

每一个家庭都向往着有平等和美好的生活,不仅是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家家仓廪实衣食足,更是精神文化生活丰富,人人知礼节明荣辱,家庭和睦,子孙孝贤。坚持协调发展,能够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促进每一个人的全面发展。如果忽视社会进步和人民群众真实的幸福感、获得感,就会透支社会发展潜力,发展就难以持续。在家庭环境突变,家庭思想政治教育遭到困境与挑战的今天,我们要在增强硬实力的同时注重提升软实力,紧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育,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用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汇聚力量,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协调发展“知之非艰,行之惟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牢牢把握“协调”这一决战制胜的要诀,与时俱进,融会贯通,我们就一定能够优化每一个家庭的环境,突显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成效。

猜你喜欢
贫困家庭子女家庭
为子女无限付出,为何还受累不讨好?
与子女同住如何相处?
三部门:将贫困家庭高校毕业生全面纳入就业帮扶
农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远?
家庭“煮”夫
基本医疗保险缓解农村贫困家庭医疗负担的效果
——基于宁夏西吉某乡镇174户农户的调查结果
恋练有词
上蔡县多举措助推计生贫困家庭致富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