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凝聚民族共同体意识:举措及启示

2018-02-20 06:38徐海燕
学术界 2018年1期
关键词:共同体意识民族

○ 徐海燕

(中国社会科学院 政治学研究所, 北京 100028)

民族共同体是由民族、部族以及一定数量的民族群体组成的,在一定地域内形成的具有特殊历史文化联系、稳定经济活动特征和心理素质的民族综合体。〔1〕构建民族共同体的核心在于对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社会学家认为,在现代国家的共同体中,所属各民族群体心理能够确认自身归属感,即能确认“自己属于哪个国家”,并对所属国家进行积极评价(认同)的,仅仅形成了构成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处于第一个层次。〔2〕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高级形式则表现为所属各民族群体不仅能够认同、积极评价所属国家,更能在情感上自觉地承担作为公民的“职责、义务”。〔3〕从上述的分析看出,民族共同体意识可以表现为归属意识、身份意识、认同意识、责任意识,奉献意识等多个维度。各民族群体如果仅仅具备归属意识、身份意识、认同意识,这说明,民族共同体意识尚处于初级阶段,只能说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要素已被“铸造”。在具备归属意识、身份意识、认同意识的同时,各民族群体具有责任意识、奉献意识则构成了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更高级阶段,是处在“铸造”基础上的“铸牢”阶段。

作为国家巩固统一,保障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因素,现代国家均注重对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由于发展阶段、国情、历史、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制约,世界上有些国家处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造”阶段,有的则处于进一步“铸牢”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阶段。

一、俄罗斯在铸造民族共同体意识问题上的挑战

上个世纪80、90年代激进的苏联政治改革最终瓦解了苏联,并在原有版图上出现了以十五个加盟共和国为主体的独立主权国家。独立初期,各国思想上的真空状态受到政治思潮多元化的侵扰,国家内部均不同程度存在着社会贫富差距的加大、社会阶层的裂变等事实。更为严峻的是,作为民族国家,民众普遍缺乏“身份意识”,社会处于一盘散沙的局面。独立后的俄罗斯可堪称典型。

具体来讲,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原有的“两个阶级一个阶层”的社会结构,裂变为寡头、执政精英、资产阶级、中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多个层级。与少数富豪相比,俄罗斯占有较大比重的阶层包括占13.1%的贫困阶层、〔4〕占15%的城市小资产阶级,以及200多万脑力雇佣劳动者。〔5〕

国家的剧变、激进市场化的改革、自由化的思潮、多元化的诉求,俄罗斯社会至今既没有出现国家层面的统一的“政治思想”认同,更缺乏统领国民思想的价值体系。思想迷茫、身份意识的混乱、道德环境的失范、社会一盘散沙成为当今俄罗斯的现实写照。正因为如此,俄罗斯公民在面对族群的、地方的、宗教的、职业的等诸多身份认同面前迷失,找不到自身的归属感。

虽然西方国家对俄罗斯的打压,使俄罗斯民众产生“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愤懑情绪,有利于激发公民捍卫国家安全和利益的意识,但各民族群体的向心力不足,国家依然缺乏足够的团结统一的精神力量。社会调查表明:在构建民族共同体意识所存在的诸多消极因素中:每个人都只考虑自己的利益占39%、人们缺乏统一目标占14%、民众间的恶意相向占7%、多民族社会占6%,以及贫富差距大占16%的比重。〔6〕与之相反,能够凝聚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积极因素所占比例极少:民族之间和睦相处的能力为16%,在艰难时期的团结能力为15%,对国家元首及其执政方针的高度信任为9%。〔7〕混乱的社会认知状态使只有约2/3的俄罗斯人认同自己的祖国是俄罗斯,其他的则认为自己是苏联人,有的甚至不知道自己属于哪个国家。〔8〕如何重新凝聚民族共同体意识,俄罗斯不得不承认这项任务“十分复杂并且十分严峻”〔9〕,并采取了多种措施予以改善。

二、俄罗斯铸造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举措与成效

当代俄罗斯政治精英对俄罗斯的现实进行了审时度势的思考,开始采取系列举措帮助俄罗斯民众寻找对国家的归属意识、身份意识、认同意识、责任意识和奉献意识。其归结起来,有以下几方面:

1.客观阐释历史,强调历史的统一性,唤醒俄罗斯民众的归属感

俄罗斯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对于历史的评判反映出俄罗斯精英的执政理念。对于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社会的混乱局面,政治精英们开始重拳出击整顿历史领域的乱象。包括成立专门的反对篡改历史委员会、统一中学历史教科书、组织学术会议探讨重大历史问题等措施,力求正本清源,还原历史本来面貌。

俄罗斯总统特别强调了客观、公正对待历史的重要性,认为当前俄罗斯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任务是“客观认识历史,开展打击篡改历史的行为”。提出:“不顾历史的真实,随意篡改历史蕴含着巨大的风险,会导致社会的分裂”。为了拨乱反正,总统个人也以身作则,在发表重大公开言论前亲自查阅历史文献,以保障其阐述历史问题时的真实性、客观性和科学性。他甚至在与全俄“2015年度教师大赛”获奖教师座谈中谈到了自己学习历史的方法,“我不仅是阅读,当有重大的公开演讲时,我会查阅历史书籍,我会翻开书,手拿铅笔,挑选”。他说,自己会见当代历史学家的次数比阅读他们作品的次数还要多。〔10〕

纵观俄罗斯历史不难发现,在俄罗斯国家发展的不同转折时期,新一代的国家精英的治理取向和治理策略具有颠覆过去、另起炉灶、推倒重来的特征。如彼得一世改革、二月革命、戈尔巴乔夫改革新思维、全盘西化等激进的改革,无不是对上一阶段政治改革的全盘否定。与此同时,这种否定过去的激进“改革”还对当今的俄罗斯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构建带来严重的负面作用:割裂了历史发展的连续性,使其断层化、碎片化,加剧了社会各群体对国家认知的混乱,对俄罗斯各民族群体的归属意识、身份意识和认同意识的构建产生消极影响。总统普京执政以来,虽然遵奉了自由主义的宽松政策,在做出重大决定时,也注重征求各方意见,但又本着负责任的态度捍卫历史,坚守“统一的”“连续发展的”历史观。明确指出:“历史上既不存在一个新的俄罗斯,也没有一个旧的俄罗斯,俄罗斯只有一个,就是那个拥有上千年历史的俄罗斯,我们都是她的孩子。”〔11〕2000年12月普京还力排众议,决定用苏联国歌旋律作为俄国歌,并用红旗作为俄军军旗。提出:“否定苏联时期的一切象征性标志从原则上是错误的”,否定它就会使整个民族“数典忘祖”。〔12〕

为了凝聚俄罗斯民族共同体意识,俄罗斯当局在客观阐释俄罗斯历史的基础上,弘扬俄罗斯历史的“大一统”思想,在梳理国家治理的传统智慧中,突出个人、民族与国家历史命运的同一性。2004年2月5日,俄罗斯总统在视察俄罗斯联邦楚瓦什共和国的讲话中首次提出了“俄罗斯民族”这个概念:“我们完全可以把俄罗斯人民看成是统一的俄罗斯民族……这是被我们历史和现实所证明的”。〔13〕针对俄罗斯国家多民族成分的特点,提出“不管我们属于哪种族群,我们都是统一的民族”, “多民族历史的统一性是先辈留给我们的独一无二的宝贵财富,应该珍惜”。〔14〕俄罗斯精英指出:“俄罗斯几个世纪以来都是作为多民族国家来发展的”,“历史是由俄罗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15〕为此提出:“我们并不排挤他人,我们也不侮辱和纠缠他人”。相反,我们呼吁所有人团结在国家周围,这些人包括“认为俄罗斯是自己祖国的人,准备珍惜、呵护和信任祖国的人” 。呼吁俄罗斯人民“不要羡慕外国、不要左倾、不要叛国,为这个国家和国民工作,和我们一样全心全意热爱她”。〔16〕这些倡议在铸造俄罗斯各民族群体归属意识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2.以传统价值观作为凝聚人民精神的纽带,强化各民族群体的身份意识和认同意识

培育公民对国家主流文化、传统价值观的认同是俄罗斯当局凝聚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举措。俄罗斯总统认为:俄罗斯传统文化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人,既是俄罗斯民族精神的来源,也是俄罗斯各民族团结的基石。〔17〕因此,从历史上看,俄罗斯社会变革想要成功就必须回归本土文化。只有当民众能清晰辨析出自身的文化符号,才能认同所处的社会,而脱离自身文化根基的政治文化在俄罗斯是没有前途的,“将会在各种极端性质、破坏性甚至侵略性思想面前,丧失自己的文化面貌以及道德核心,甚至削弱和毁灭整个民族”。〔18〕对此,俄罗斯精英深谙对民族精神进行定位、寻找文化之根的重要性,因为“国家的进步是不可能与精神、文化和民族认同相割裂,否则既无法抵御挑战,更无法在全球竞争中取得成功”〔19〕。 但对于当今的俄罗斯而言,已经不可能回到苏联时期的价值观,而西方价值观也不符合俄罗斯的现实。

历史虽不可以修补,但精神却可以传承。在梳理千年历史的发展脉络后,俄罗斯精英认为:“能够取代共产主义价值观的只能是最传统的价值观”〔20〕,而东正教恰恰可以成为承载传统价值观的载体。正如俄罗斯东正教大主教基里尔评论的那样:在俄罗斯历史的发展脉络中,东正教“形成了古罗斯东正教兄弟般的民族大家庭”,可以使“兄弟般的斯拉夫民族能在古罗斯空间保持团结,保证他们之间长达数个世纪的精神和文化联系不会动摇”。〔21〕在俄罗斯历史长河中,东正教还“传承俄罗斯精神、帮助俄国在历史转折的复杂关头找到社会的和谐,以及起到维护国家统一和公民团结的作用”〔22〕。正是因为有了东正教,“任何暂时的麻烦和考验、任何外部力量都无法切断基辅罗斯继承者之间悠久的精神和文化联系。”因此,无论过去还是现在,只有东正教才能发挥着“促使族际间和解,帮助人们战胜仇恨”的积极作用。〔23〕而在俄罗斯面临“外敌入侵、内部纷争,以及困难时期的复杂关头”,东正教的修道士和牧师成为了“外敌入侵和内部纷争困难时期的支柱和支持者”,“爱国主义、民族和道德热潮的激励者”。〔24〕

近年来,为巩固并发挥东正教在俄罗斯社会的政治地位,俄罗斯国家领导人都会在每年的复活节、圣诞节出席东正教的传统庆典活动,发表重要讲话,并年年为东正教教主筹备隆重的生日庆典。

3.弘扬民族英雄的高贵品质,培育公民的责任意识和奉献意识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民众的价值观多元,自由化的改革使得民众的价值选择与价值判断的自由度大大增加,多种价值观念和思想意识彼此碰撞。其中,在面对个人与集体、竞争与协作、功利与伦理、索取与奉献的抉择上,民众的自由化、务实化和个人本位主义的倾向十分明显,对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十分不利。

俄罗斯将爱国主义教育也视为有效的国家认同教育内容。通过对国家历史文化的传统与经验进行分享,以爱国主义意识为核心,凝练民族团结意识。俄罗斯在阐释、还原历史的本来风貌中,突出国家、民族与个人命运的同一性,善于从英雄历史人物的精神世界里汲取养分,特别注意弘扬公民的使命感、责任感和奉献意识,并将其作为优秀的民族性格和品德加以彰显。2017年,在克里姆林宫纪念祖国英雄接待仪式上,俄罗斯总统发表讲话称:俄罗斯历史上“世世代代的英雄们的勇敢以及为祖国建立功勋的精神”是“俄罗斯的民族性格中最重要的品质”,俄罗斯为那些“拥有为祖国建立功勋的才能、勇气、意志和决心的英雄”,“能够舍己救人、坚守信念、履行岗位职责的英雄”而骄傲。〔25〕呼吁各民族团体“传承英雄的精神,珍惜对伟大战争中的记忆”,以及“无微不至地照顾还健在的老战士”〔26〕。这些倡议对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培育公民的责任意识和奉献意识起到了积极作用。

4.对历史人物与事件暂搁争议,提倡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

俄罗斯精英认为作为数百个民族人民共同的家园,“多民族的和谐统一是俄国的绝对性优势。”而民族及宗教间和谐,“是俄国生存和发展的基础”〔27〕,而“团结”又是宁静、平安和体面生活的基础。〔28〕对此, 要善于“在历史中看到团结作用而非纷争的根源,这才是俄国社会成熟的标志”〔29〕。历史问题“不应成为各个权力群体意识形态之争的工具,为避免个别势力煽动意识形态之争,应该加以搁置”。〔30〕

进入21世纪,俄罗斯官方在社会文化领域举办系列庆祝活动,均以促进民族团结与和谐为目的。2004年,俄罗斯联邦法律就将每年的11月4日设立为“人民团结日”;2012年又成立了隶属于俄罗斯总统的、以“继续完善国家在民族关系领域的政策”为目标的民族关系委员会〔31〕;2014年11月,莫斯科举办以“我们团结一心”为主题的团结日庆祝活动。〔32〕此外,在大量修建纪念碑、修缮寺庙、教堂等公益活动中,也突出了社会和谐的主题。正如俄罗斯文化部长梅津斯基指出的:“我们所建的每一座纪念碑都是为了达到社会和谐的目标。”〔33〕

5.铸造民族共同体意识取得积极的成效

应当说,近几年俄罗斯当局在塑造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的举措取得了积极的成效。俄罗斯著名的社会调查机构的数据显示了俄罗斯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构建在以下三个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首先,俄罗斯民众增强了归属意识。2015年全俄社会舆论调查中心开展的“当代俄罗斯的身份认同:维度、挑战与答案”的调查显示,多数民众认为自己的首要身份是“俄罗斯人”,并引以为豪(63%);能够准确说出俄国旗的三种颜色以及颜色排序的人从2004年的54%上升到2015年的70%,准确说出俄国徽图案内容的人从83%上升到86%,而能准确唱出国歌开始几句歌词的人上升最快,从19%上升至54%。〔34〕

其次,“爱国主义”理念得以弘扬。调查中,认为自己是“爱国主义者”的受访者占80%。俄罗斯总统认为,经过多年的努力,“我们在保护俄罗斯民族的多样性的同时,已经在民众中成功地强化了国家的主权意识,防止了爱国主义原则的遗忘和贬值”。〔35〕

第三,传统价值观受到重视。正如俄罗斯总统所言:俄罗斯社会已经开始意识到,“将国家的独立和自主的进程植根于自身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36〕传统文化已经渗透到俄罗斯人生活的方方面面。调查显示,俄罗斯人的择友取向中,排名靠前的选项有:传统道德原则与人的价值(74%)、个人素质(82%)、共同利益(76%)、性取向(56%)、民族成分(37%)、社会地位和物质水平(36%)等。〔37〕

三、俄罗斯凝聚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中国的启示

当今世界,如何凝聚民族共同体的归属意识、身份意识、认同意识、责任意识和奉献意识,铸造或铸牢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每个现代国家面临的“共性”挑战。中国与俄罗斯一样,也是历史悠久、地域广袤、人口众多、发展不平衡的国家。在上个世纪,苏联与中国两国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铸造在逻辑起点和发展脉络上有诸多相似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上个世纪波澜壮阔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两国作为“被压迫民族的共同体”,都有争取自由独立与解放,并取得胜利的历史经验,以及建国后确立了马克思主义为主导的意识形态地位。

第二,确立了社会主义国家的根本原则和基本制度。在取得民主革命的胜利后,两国将各民族群体从阶级压迫和不平等的制度中解放出来,确立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原则;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权组织形式,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按照社会主义原则,确立了按劳分配的制度等。

第三,相似社会主义国家的治理策略。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加强了共产党的领导权,建立了相应的民主集中制;用计划手段对资源进行调配;构建了“全覆盖、国家化”的社会保障制度;塑造“两个阶级一个阶层”的社会阶层结构;建立相应的民族自治制度等。

必须看到,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中俄两国走上不同的发展道路。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如今的俄罗斯与中国已站在不同的发展起点上。

俄罗斯对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面临的问题较多,也较为严峻。这主要是因为俄罗斯在历史上的多次改革都有“否定一切”的政治取向,没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扬弃”观等科学思想为指导改造现有社会,破坏了政治历史发展的延续性。最终导致社会各个族群信仰缺失、认识模糊、精神涣散、文化迷失、责任和奉献意识受到削弱、找不到对祖国的“归属感”。在此基础上进行的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建构起点低,尚属于“唤醒”“培育”“重启”阶段,即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铸造”阶段。而最终实现将个人命运、民族命运与国家盛衰相连,培育俄罗斯公民对国家的责任意识、奉献意识,在全民族形成团结统一、同仇敌忾的社会氛围,实现更高层次的“民族认同”,即走向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铸牢”阶段还任重道远。

与俄罗斯相比,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来,国家在不同阶段成功地保障了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发展的连续性,政治的稳定,经济的增长,社会的繁荣,各民族群体的归属意识、身份意识、认同意识、责任意识、奉献意识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成功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民族共同体意识得以铸造,人民的精神境界获得极大提高,各民族群体的爱国主义、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等精神空前高涨,国家的民族共同体意识正在向“铸牢”阶段迈进。

但在另一方面,虽然经过四十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已成为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国家。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具有一致性,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也保障了中华各民族群体在政治上的平等地位。但伴随着改革开放,传统的社会结构遭到消解,区域性发展的不均衡、阶层分化与冲突加剧、社会利益主体和诉求的多元化、民族自决意识增强、弱小民族“相对剥夺感”的存在、民族地区“三股恶势力”的肆虐等,都对进一步“铸牢”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了挑战。这意味着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国在铸牢民族共同体意识上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与努力。就目前而言,中俄两国在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建设方面均出现问题,虽然两者在程度上有所不同,但在性质上又有一定的相似性。俄罗斯凝聚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举措对于中国的启示意义在于:

第一,进一步阐释大一统的客观历史,凝聚民族共同体的身份意识。

共同体意识作为一种聚合性的意识,首先来自于共同体的组成部分对共同体的一种稳定的归属感。研究表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动力不是源自于自发的政治效忠意识,而是来自近乎承袭下的族群认同,源于共同祖先的扩展性血缘团体。正如1870年恩格斯在《爱尔兰史——古代的爱尔兰》一文中指出的:“我们越是深入地追溯历史,同出一源的各个民族之间的差异之点也就越来越消失。这一方面是由于史料本身的性质,时代越远,史料也越少,只包括最重要之点;另一方面这是由这些民族本身的发展所决定的。同一个种族的一些分支距他们最初的根源越近,他们相互之间就越接近,共同之处就越多”。〔38〕由此,客观阐释中国自古以来形成的“大一统”格局,以及各个族群的历史地位及其贡献,对铸牢民族共同体意识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历史表明,中华民族“大一统”的历史本身就孕育在历史发展的脉络之中。主要表现在:数千年以来,国家不断演进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疆域、共建锦绣河山、共扬民族文化的历史;近代以后,是各民族为救国图存、争取独立解放过程中同仇敌忾、相互协作的历史;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各民族群体结成了“工农联盟为主体利益的共同体”。尽管当时人民的生活水平还受到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国内外条件的制约,在社会领域还存在着工农差别、城乡差别、脑体差别。但与获得解放前的生活状况相比,人民在政治上获得了空前的解放,经济上摆脱了受剥削、受压迫的地位,更不会因肤色、性别、宗教等因素而被剥夺参政议政的权利,人民的精神境界得到极大提高,国家在铸造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取得长足进步。可以说,公民的归属意识、身份意识、认同意识、责任意识、奉献意识在这一时期不断高涨,铸造社会主义国家民族共同体意识取得较大成就。

应当承认,中华民族发展史中客观存在的“大一统”历史,还在经典的历史文献中不断得以明证:梁启超早在1905年就对“多民族的有机统一体”做出阐释,提出了“中华民族自始本非一族,实由多数民族混合而成”〔39〕的观点;孙中山在民国时期构建的“五族共和”的政治纲领,以及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费孝通概括的“你来我去、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40〕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特征,都对 “大一统”为特征的中华民族的历史进行了见证。

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踏上了新征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各民族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撸起袖子加油干精神的感召下,更需要继续强化中华民族历史统一性,突出各民族创造的物质财富、精神财富在巩固、繁荣中华民族大一统历史中的决定作用;客观展示在千年来中华历史中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大一统”状态,巩固各民族群体的“大一统”共识,为实现中华民族的百年目标而努力。

第二,进一步明晰传统文化价值体系,铸牢各民族的认同意识。

当今世界,还没有哪个国家单纯以宪法认同为核心建构公民国家认同意识,无论是俄罗斯弘扬的东正教精神底色的价值观,还是建国历史时间很短的美国,都不否认传统宗教文化底色的价值观对多元文化意识的引领作用,以中华文化为核心的文化共同体同样也不例外。

如上所言,客观阐释并确认国家多元一体的历史,对构建民族共同体意识起到关键性作用。多元一体的民族共同体形成的过程,也是凝聚众多次生文化群体、凝练各民族群体的价值认同的过程。正如德国历史学家梅涅克所言:与民族的政治忠诚、政治效忠为特征的“政治民族”相比,民族对文化的忠诚具有更强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因为,“政治民族只能属于一个主权国家,而文化民族则可能是主权民族国家之下的次群体,甚至可能是分布在不同国家甚至没有自己国家的民族之中”。〔41〕这种共同价值体系是历史上形成的、约定俗成的、一脉相承的,具有高水平的族群同质性、稳定性和强大的凝聚力量,对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同样,中华文化兼具统一性与多样性的特征。中华文化的血脉也是汲取各民族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的产物。〔42〕深入中华文化血脉,增强民族文化的引领作用,尤其不能割断中国千年延续下来的文化传统和底蕴。其中,汉语作为千百年来传承中华文化的载体,是理解中华文化的钥匙,必须进一步发扬作为文化载体的汉语语言;与此同时,鉴于儒家思想体系作为始源于中国并对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影响的思想与哲学体系,注重发挥儒家文化底色的价值观对多元文化的引领作用,将其作为中华文化的底蕴,与其他思想文化一起,融入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构筑中华民族各民族群体的精神伦理家园,也是非常必要的。

第三,继续强化国家能力,增强民族共同体的责任意识、奉献意识。

在人类发展历史上,愈是强大的国家,愈有卓越的整合能力,也愈能增强国民的凝聚力。俄罗斯对公民归属意识、身份意识、认同意识、责任意识、奉献意识的培育,更多来自政权上层精英的思想重视和现实推进。

王绍光和胡鞍钢曾在《中国国家能力报告》一书中,对国家将自己的意志、目标转化为现实的能力称为国家能力。其中,国家能力可以概括为四种能力:第一,汲取能力,即国家动员社会经济资源的能力;第二,调控能力,即国家指导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第三,合法化能力,即国家运用政治符号在属民中制造共识,进而巩固其政治地位的能力;第四,强制能力,即国家运用暴力手段、机构、威胁等方式加以维护的能力。〔43〕当前,加强四种能力的建设,特别是加强“合法化能力”,对于在新时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显得十分关键。

当前,由于传统的主流价值观受到思潮多元化的冲击,在思想领域重评历史、细说以及戏说历史,在所谓“思想解放”的口号下对改革进行述评,对伟大的历史人物、民族英雄的扭曲评价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割裂了中华各民族群体历史认同的一致性,对民族共同体的构建产生消极影响。对此,加强国家话语体系建设,正本清源、还原史实,增强民族共同体的责任意识、奉献意识,弘扬团结、奉献和自我牺牲精神,也是强化国家能力,增强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题中之义。

四、总结与展望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提出“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要求,是继2014 年9 月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44〕提出的“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思想的再升华。它预示着,在新时代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已经成为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途径,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只有铸牢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使中华各民族凝神聚气、举旗定向,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进程中不断创造繁荣与辉煌。

当前,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发展已经在铸造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取得了非凡的成就。正如习近平同志指出的:要认识今天的中国“就要深入了解中国的文化血脉,准确把握滋养中国人的文化土壤”。〔45〕正是源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各个民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激发了中国人民为实现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的自豪感和奉献精神,推动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走向了“强起来”的历史征程。今天,仍需进一步重温历史、彰往察来,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各民族群体的归属意识、身份意识、认同意识、责任意识和奉献意识,推进各民族从利益共同体向命运共同体转变,为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助力。

注释:

〔1〕〔苏〕И·П·查麦梁、赵龙庚:《苏联人民的民族结构及其变化规律》,《民族译丛》1982年第1期。

〔2〕江宜桦:《自由主义、民族主义与国家认同》,台北:扬智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8 年,第12 页。

〔3〕吴俊:《政治伦理视域中的爱国主义与公民认同》,《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3年第1 期。

〔4〕Зюганов Г.А.Положение рабочего класса в России и задачи КПРФ по усилению влияния в пролетарской среде,http://kprf.ru/party-live/cknews/134950.html,18 октября 2014 года. Наумоева.Т.В.Научная интеллигенция в новой России.МФ РАН,2008.с.52.

〔5〕Наумоева.Т.В.Научная интеллигенция в новой России.МФ РАН,2008.с.52.

〔6〕〔7〕Число россиян, считающих, что вРФ есть народное единство, снизилось на10%,3 ноября 2016,https://eadaily.com/ru/news/2016/11/03/chislo-rossiyan-schitayushchih-chto-v-rf-est-narodnoe-edinstvo-snizilos-na-10.

〔8〕Дробижева Л.М.Российская идентичность и межэтнические отношения//20 лет реформ глазами россиян.М.:Весь мир,2011 г.http://ntpp.biz/upload/iblock/f03/20_years_reform_vlfbsonfhkxvop.pdf.

〔9〕Путин Обратил Внимание на Патриотические Ценности,Вокруг Которых Объединились Россияне,http://onf.ru/2016/12/01/putin-obratil-vnimanie-na-patrioticheskie-cennosti-vokrug-kotoryh-obedinilis-rossiyane/.

〔10〕Путин на Встрече с Учителями Года’Главной Миссией Гуманитариев’Назвал Развитие Патриотизма в Школьниках,http://www.torontovka.com/news/russia/2015-06-28/258961.html.

〔11〕〔15〕Владимир Мединский:Памятник Единства Должен Символизировать Целостность Нашейистории 25.01.2017,https://www.mkrf.ru/press/news/vladimir-medinskiy-pamyatnik-edinstva-dolzhen-simv/.

〔12〕〔20〕Итоги пресс-конференции Владимира Путина:52 вопроса за четыре часа,http://www.tvc.ru/news/show/id/26228.

〔13〕Вступительное слово на рабочей встрече по впросам межнациональных и межконфессиональных отношений,5 февраля 2004 года,http://www.kremlin.ru/events/president/transcripts/22349.

〔14〕Послание Президента Федеральному Собранию,http://www.kremlin.ru/news/17118.

〔16〕В битве за Россию Путин призывает 《е бегать налево》Оригинал новости ИноТВ:https://russian.rt.com/inotv/2012-02-24/V-bitve-za-Rossiyu-Putin.

〔17〕〔18〕Заседание Госсовета по культуре и искусству,https://ria.ru/trend/Moscow_culture_council_25122015/.

〔19〕〔22〕Кречетников Артем Путин определился с идеологией-он консерватор, http://www.bbc.com/russian/russia/2013/12/131212_putin_address_analysis.shtml.

〔21〕〔23〕Патриарх: испытания не разрушат семью народов исторической Руси,11:0606.01.2015,https://ria.ru/religion_news/20150106/1041569463.html.

〔24〕Путин: Сергию Радонежскому принадлежит судьбоносная роль в истории,15:0018.07.2014,https://ria.ru/religion/20140718/1016560360.html.

〔25〕Путин назвал важнейшее качество национального характера народа России, https://russian.rt.com/russia/news/340131-putin-harakter-rossiya.

〔26〕Путин поздравил лидеров стран СНГ с Днем Победы https://riafan.ru/754728-putin-pozdravil-liderov-stran-sng-s-dnem-pobedy.

〔27〕Путин назвал межэтнический мир основой для развития России. 13.06.2013,http://pskov.bezformata.ru/listnews/putin-nazval-mezhetnicheskij-mir/12182602/.

〔28〕Медведев: единство россиян - основа благополучной и достойной жизни,13:0804.11.2014,https://ria.ru/society/20141104/1031661880.html.

〔29〕Сергей Нарышкин призвал видеть в революции 1917 года объединяющее начало, 03 Июля 2017, http://diletant.media/news/36386962/?sphrase_id=4601004.

〔30〕В Госдуме разработали законопроект о захоронении тела Ленина20 апреля 2017,http://www.interfax.ru/russia/559277.

〔31〕Путин создал Совет при президенте РФ по межнациональным отношениям,7 июня 2015, 09:58,http://fedpress.ru/news/polit_vlast/news_polit/putin-sozdal-sovet-pri-prezidente-rf-po-mezhnatsionalnym-otnosheniyam.

〔32〕В Москве стартовала самая масштабная акция в День народного единства,14:1304.11.2014,https://ria.ru/society/20141104/1031671271.html.

〔33〕Владимир Мединский:Памятник единства должен символизировать целостность нашейистории 25.01.2017.

〔34〕Социологи:большинство россиян считают себя патриотами,11 сентября 2013 года,https://rusevik.ru/news/413849.

〔35〕〔36〕〔37〕Путин:Нам удалось укрепить суверенитет и четко обозначить интересы России,12 июня 2017,https://eadaily.com/ru/news/2017/06/12/putin-nam-udalos-ukrepit-suverenitet-i-chetko-oboznachit-interesy-rossii.

〔38〕俞可平、李慎明、王伟光主编:《民族和民族问题理论(第9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第187页。

〔39〕梁启超:《历史上中国民族之观察》,《饮冰室合集》八,《专集》之41(c),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

〔40〕费孝通:《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北京大学学报》1989年第4期。

〔41〕〔英〕玛丽亚·露西娅·帕拉蕾丝-伯克:《新史学: 自白与对话》,彭刚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年,第218页。

〔42〕李瑞环:《学哲学 用哲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66页。

〔43〕王绍光、胡鞍钢:《中国国家能力报告》,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97页。

〔44〕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

〔45〕习近平:《深入了解中国的文化血脉 准确把握滋养中国人的文化土壤》,《人民日报》2014年9月25日。

猜你喜欢
共同体意识民族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爱的共同体
我们的民族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中华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多元民族
意识不会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