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

2018-02-20 06:16石润梅
学习月刊 2018年4期
关键词:文艺价值观特色

●石润梅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从人民日益増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而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不仅需要满足更高的物质需求,还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党的十九大立足我国现阶段文化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当前文化发展所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在文化建设上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和新论断,从而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重大发展和创新。

一、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坚定文化自信”可以说是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文化建设部分的关键词。“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些重要论述都凸显了文化自信的地位和增强文化自信的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论述“四个自信”时也说过,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是最根本的自信。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的自信,这一点很好理解,但是为什么文化自信是最根本的自信呢?文化自信何以达到如此重要的高度呢?笔者认为主要基于以下考虑:

一是文化自信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动力之源。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是基于对文化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把握上的自信,这不是空穴来风,也不是生搬硬套,是我们在实践中摸索总结的集体智慧的结晶。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当代中国文化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一般来说,经济的发展会促进文化的繁荣,这是历史发展的经验总结,也是激励我们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动力所在。

二是先进文化会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大发展。理论来源于实践并会反过来指导实践,正如十九大报告中所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样的优秀文化必然成为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

三是推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需要坚定文化自信。回顾人类历史,对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而言,构成最深层、最长远影响的,不是物质和制度,而是文化,尤其是其包涵的价值追求和审美取向。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现在我们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而这个新时代,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在这样的重大历史机遇期,我们必须坚定文化自信,推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

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纵观人类历史,文化对于人类社会造成的深远影响无与伦比。即便是在国家层面上,也丝毫不逊色于政治、经济等因素。任何一个国家的成长兴盛,除了需要政治、经济、军事等硬实力的长足发展,还要依靠文化软实力提供的智力支持和精神支撑。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物质文明极大发展,也需要精神文明极大发展。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绵延发展、饱受挫折又不断浴火重生,都离不开中华文化的有力支撑。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

党的十八以来,随着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和我国文化建设的新发展,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文化纲领也必须与时俱进,以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新趋势和新要求。对此,党的十九大围绕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纲领作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民族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这一重要论述指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明确了服务主体和对象,并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为新时代思想文化建设做了重要部署。

(一)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我们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任何时候都不旁落,否则就要犯无可挽回的历史性错误。”因为“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新时代必须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这是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必然要求,是关系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立什么制的重大政治方向问题。在网络信息发达、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锋频繁,观点间的碰撞也愈加激烈,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就显得尤为重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凝心聚力推进伟大工程,实现伟大梦想。报告中还提出了“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等具体要求。值得注意的是,“要求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阵地建设和管理,注意区分政治原则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学术观点问题,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这一句话深刻体现了根植于我党思想深处的辩证思维,它告诫我们既要坚持原则,又要区别对待;既要有集中也要有民主,既要有纪律也要有自由,既要有统一意志也要有个人意志。在具体的实践中,如何处理好原则性和灵活性、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还需要我们不断深入探索。

(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习近平总书记说过,“价值观是人类在认识、改造自然和社会的过程中产生与发挥作用的……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相契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人民正在进行的奋斗相结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需要解决的时代问题相适应”。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要求,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和文化的价值基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价值引领。因此,我们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融入到社会发展的各方各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广大党员、干部要带头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自己的模范行为感召群众、带动群众。要从娃娃抓起、从学校抓起,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使之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三)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是十九大报告中对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出的具体要求。通过广泛开展的理想信念教育,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的宣传教育,加大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提高公民的综合素质,而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事关全局和长远的战略任务。正所谓“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因此,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弘扬科学精神,弘扬时代新风。推进诚信建设和志愿服务制度化,强化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奉献意识”。

(四)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

文艺是时代的号角,它反映着人民的心声。就文化类型结构而言,文艺也属于核心类型,是当之无愧的“显学”,占据文化的中央位置。文化发展繁荣的最重要表征非文艺兴盛莫属。因此,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势必要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什么是社会主义文艺?十九大报告回答得非常清楚:“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进行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创造。”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这要求广大文艺工作者要牢固树立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自觉以最广大人民为服务对象和表现主体,在人民生产生活中进行美的发现和美的创造。通过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在社会实践中提升文艺原创力,推动文艺创新,从而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民族、无愧于这个时代的优秀作品。另外,十九大报告中要求在文艺作品的创作中,要倡导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抵制低俗、庸俗、媚俗。而推动社会主义文艺的繁荣发展,不断创作出优秀的文艺作品,就需要加强文艺队伍建设,造就一大批德艺双馨名家大师,培育一大批高水平创作人才。用人才培养带动文艺创新,用文艺创新推动社会主义文艺繁荣。

(五)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曾有过如下论断:“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了进一步的补充:“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需要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在文化精神领域的获得感、幸福感,这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目标。

如何实现这一目标,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呢?报告中也给出了回答:“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加快构建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大力“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创新生产经营机制,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培育新型文化业态。”与此同时,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经济体、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们在积极参与世界政治、经济事务的同时,也要加强中外人文交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新时代的号角已经吹响,迈入新征程的队伍整装待发。中国共产党人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我们要以强烈的时代责任感,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坚定文化自信,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兴盛,不断铸就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猜你喜欢
文艺价值观特色
我的价值观
1942,文艺之春
特色种植促增收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假期踏青 如何穿出文艺高级感?
□文艺范
完美的特色党建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