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贾 鑫 杨小禹 崔浩宇 傅 博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在科技日益发达、全球化日益紧密的今天,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中国文化需要顶住文化霸权主义的压力,需要自信地、理性地进行反思、比较、展望,进一步坚定我们的文化信念,坚定我们的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民族、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中国的文化自信,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对当代“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与自豪。也就是说,当代中国文化是中国的文化自信的核心,我们坚定文化自信就必须把握好当代中国文化的本质特征。
从指导思想上看,当代中国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灵魂的先进文化。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成果,它以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揭示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也为先进文化建设指明了正确的方向。马克思主义决定着当代中国文化的性质,也决定着当代中国文化的方向。马克思主义决定着当代文化以满足人民精神需求、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以维护和实现人民利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
从发展根源上看,当代中国文化是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和红色革命文化的先进文化。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国当代文化是我们几千年的文明积淀的结晶,凝聚着我们华夏子孙的理想与追求,彰显着先贤的智慧与风骨,中国文化体现着我们的根与魂,秉持中国文化便能使我们民族挺起胸膛,昂首阔步向前迈进。当代中国文化融合了民族精神,体现了民族文化,是我们产生凝聚力的源泉,滋养着我们的心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我们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不断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力量。”
当代中国文化植根于传统文化,而优秀的传统文化为我们的文化自信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传统文化既是一个时代中华民族最优秀的品质,也是当时最大的智慧,或者称为“时代精神的精华”,是当时最先进的文化。传统文化强调的仁爱、和谐、修身等,其中的“合理内核”甚至超越了国家界限、阶级界限和时代界限。比如,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等等,还有为国尽忠的爱国主义传统,以及克己奉公的集体主义精神,出淤泥而不染的廉洁品质,舍生取义的牺牲精神等等,都是中华民族长期历史长河中沉淀的优秀文化品质与优良传统。
传统文化就像我们民族挺拔的脊梁,使我们挺起胸膛,屹立于世界的东方,支撑着我们通过勤恳劳作换来民族的伟大复兴。光辉灿烂的传统文化,是我们文化自信的依据和根本,必须也必将薪火代代相传下去。
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所形成的独有的文化基因,她规定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根本性质和发展方向,构成了中国共产党独特的文化传统和文化本质。中国文化自信的底气在于独有的红色基因。
从本质上说,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灵魂,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接纳、吸收、运用西方理论所实现的“中国化”话语体系。在贫穷落后的旧社会,我们结合优秀的传统文化,吸收马克思主义优秀品质,形成了毛泽东思想,系统回答了在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如何取得革命胜利,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等重大问题。这其中凝聚了中国人民兼容并蓄、去除糟粕、汲取精华、创造性地使用马克思主义经典的智慧。由此而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完善,指导着我们走出落后,走向繁荣,走向强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文化迎来问题与自信并行的伟大复兴之旅。只要我们拥有永不变色的红色基因,用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坚定我们的文化自信,就一定能够将深厚文化的积淀、时代精神的精华化为我们前进的动力,以和平、发展、合作、和谐为追求,承担时代赋予我们的重担,最终实现与世界其他文化的互利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