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与环境治理(专题讨论)

2018-02-20 02:15主持人洪大用
学习与探索 2018年7期

主持人:洪大用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100872)

主持人语: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改善城乡环境质量,取得了显著成绩。党的十九大指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环境质量即是人民日益增长的需要之一。十九大还提出,到2035年,我国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到本世纪中叶,要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很明显,持续打好环境污染防治攻坚战,不断改善城乡环境质量,既是国计,也是民生。要做好这项工作,不仅需要深入研究环境系统、社会系统运行演变规律,而且需要深入研究环境与社会相互作用的规律,后者正是环境社会学着力研究的核心议题。新世纪以来,中国环境社会学蓬勃发展,涌现出一大批研究成果,为深入探究中国社会与生态环境的相互作用提供了一些很有价值的启示。为聚焦美丽中国建设中的乡村环境治理,本期约请了三位研究者分享成果,希望对读者有所启发,借此更加关注和深化环境社会学的相关研究,服务于持续推进中的生态文明建设。第一篇是河海大学陈阿江教授的《农业循环的断裂及重建策略》,文章从对传统农业的考察出发,指出传统农业通过种养结合实现了人畜粪便等有机废弃物的循环利用,保持了生态系统平衡,但随着种养主体的分化,传统的农业循环随之断裂,由此引发了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农业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等问题。文章最后指明,重建农业物质循环是解决农业循环断裂问题的根本途径,这一研究对当前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程的实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第二篇是马国栋的《农村面源污染的社会机制及治理研究》,文章从农村面源污染的多元动力机制入手,分别从社会结构、代谢断裂、需求压力、文化制度及技术等方面详细分析了农村面源污染形成的社会机制,对当前农村面源污染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刻的反思,提出应当从技术处理、制度应对、社会治理三个角度来反思中国农村面源污染的问题。第三篇是张斐男的《中国城乡居民环境关心的地区差异研究》,文章侧重于研究居民环境意识和环境行为,从居住地与环境关心的关系入手,通过对居住地、后物质主义价值观等相关变量的分析,建立了分析模型,对于城乡环境治理实现的社会基础进行了多因素的探讨,并从外因与内因两个角度提供了合理的解释。三篇文章各有侧重,既有宏观视角又有微观视角,同时还有共同关怀,问题意识明确,各自分析阐述了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加强和改进环境治理的社会路径。我们期待环境社会学者及各领域学者持续的关注和深入的切磋,共同深化美丽乡村与环境治理这一重要议题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