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成艾,黄旭东
(1.铜仁学院,贵州 铜仁 554300;2.贵州省社会科学院,贵阳550002)
十九大报告提出的科教兴国、创新驱动发展、人才强国、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等战略,都与高等教育密切相关[1]。有鉴于此,为深入贯彻落实上述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做好2018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要求各地各高校要结合“乡村振兴”“创新驱动”“一带一路”等重大发展战略,并借助“双一流”建设之契机,努力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积极引导学生到基层去就业,到农村去发展。在这样的一个历史大背景下,作为新时代的中国高校,如何通过自身教学管理之变革过程的创新来落实此《通知》的要求,就成了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了。有鉴于此,不妨从以实践为重点关注领域的德国高校教学管理之变革过程的创新体验中来寻找此问题的解决办法。既然如此,源自于加勒尔(St.Galler)管理模型①加勒尔管理模型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德国加勒尔大学,1972年被德国学者汉斯·乌尔海希(Hans Ulrich)和沃尔特·克依克(Walter krieg)发扬光大。这样,一种制度导向型的教学管理就被建立起来了。到21世纪初,德国学者克洛特·布莱希尔(Knut Bleicher)和约翰·于格·斯图姆(Johannes rüegg-stürm)完善了该模型。 随着企业开始加入研究过程,该模型在标准、策略和实施等管理层面不断得以优化,并最终于2012年正式公开,然后逐渐被大多数德国学者所接受和应用。的德国高校教学管理之变革过程创新的要求、范式和情景是什么?这一管理模型又能给中国高校教学管理创新以及在提升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方面带来哪些启示呢?
当前,德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得益于以实践为教学导向的、以“双元制”为外在表征的德国高校教学管理之变革过程的创新效应,因为这些创新活动为当代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智力资源。这一成效显著的教学管理变革过程的支撑架构源自于加勒尔教学管理模型。而加勒尔教学管理模型却是一个有利于确定各因素相互依赖关系、找出并优化其彼此间不足的开放系统。这一系统可划分为外在环境和内在要求两大范畴。其中,外在环境范畴注重从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领域来满足利益相关者的种种诉求并创新互动主题,而内在要求范畴则注重从教学管理组织内部层面来创新高校教学管理之变革过程的发展范式及过程。既然这样,为有效规划好高校教学管理变革过程,以研究德国高校教学管理变革要求、变革范式和变革情景等为抓手,可以呈现出一个源自于加勒尔管理模型的、以高校内外各教学管理元素的科学考量和不同创新层次之间的有机融合等为基础的教学管理变革办法,并能在此变革办法框架内创新高校教学管理变革过程,最终在专业素养和职业能力等方面切实提升学生就业创业能力。
教学管理之变革过程关系到人类个体行为能力怎样与教学管理组织的管理策略、结构体系及文化传统等保持高度一致这一关键性的问题。高校教学管理变革要求所面临的巨大挑战大致可从标准、策略和过程三大维度来加以阐述。
首先,从标准层面来看,这一巨大挑战诉求的教学管理变革标准要求合理适度性。具体来说就是要求学生应该具备哪些职业能力。从当前各高校教学管理发展的现状来看,除了由于生活观与价值观的改变而致使的学业与职业等诉求发生变化之外,与市场及社会发展需求相关联的必备行动能力之问题也日益突显。于是,许多德国高校纷纷提高了针对学生能力的要求标准。除了要求学生具备必要的专业技能之外,一些高校还要求学生具备诸如自觉能力和社会能力等跨专业的综合能力,借以为学生今后的终身学习夯实基础。久而久之,一种旨在提升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岗位导向型的教学管理变革标准就应势而生了。
其次,从策略层面来看,上述挑战所诉求的是高校教学管理之变革策略的科学规范性。事实上,为实现教学管理变革策略科学规范之诉求,变革策略的创新过程通常都注重把变革标准的制定过程和变革活动的实施过程统筹考虑。正因为这样,才可能把高校教学管理之变革策略的发展当作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导向型的方法来加以理解。这主要是由大学生专业素养与职业能力循序渐进型的生长特点所决定的。除此之外,这一具有方法属性的变革策略一般都用于挖掘、升华和创新一所高校可能获得的持久性竞争优势。因为这一竞争优势是体现学生学业水准的根本保障,是提升学生就业质量的有效办法。从当前高校教学管理之变革策略的发展现状来看,始于德国高校的教学管理变革策略不仅总体上呈现出数量日趋增多的发展趋势,而且结构上还彰显出科学规范性的发展特征。这一趋势与特征不仅有效地保障了大学生专业学习活动的顺利展开,而且还为大学生专业能力的形成和职业素养的养成创造了更多的可能,进而切实保证了德国大学生的培养质量,最终提升了大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
最后,从过程层面来看,上述挑战所诉求的是高校教学管理变革活动实施过程的高效有序性。当前,教学管理之变革活动的实施过程已成为了德国高校教学管理之变革活动创新的重点。因为教学进程不仅是优化学生知识结构的关键途径,而且还是养成学生职业行动能力的重要方式,更是提高学生专业素养的基本保证。而有序的管理流程及高效的问题解决路线则是教学进程顺利推进的前提要求,是高校教学管理变革活动之实施过程创新所特别倚重的核心内容。也正是因为这样,有序的管理流程及高效的问题解决路线在德国高校相对紧凑的教学管理资源结构中多位于特定考虑及重点规划的区域范畴,是评价德国高校学生学业水准和就业质量等关键性管理目标是否实现的重要观测指标。
上述有关变革要求的观点均源自于德国高校现行的教学管理办法,并旨在通过变革性和创新型的保障举措,通过尊重传统和创新路径等办法来证明一所教学管理变革成功的高校其实是可以作为稳定性与发展性之平衡支点的[2]236。不仅如此,高校教学管理模型也是用创新与优化这两种表征形式来描述高校教学管理之变革范式的。因此完全可从优化与创新统筹两方面来思量该模型在提升学生职业行动能力和就业创业质量等关键性管理目标方面所呈现出来的示范性效应。
首先,从优化发展过程层面来看,虽然高校教学管理模型在其优化的进程中可能会存在激发超越常规教学行为或既定价值体系的危险[3],但其整体上还是有利于突显高校教学管理之变革活动中教学效果、教学过程、教学结构和教学文化等的发展方向的,且这一发展方向也是可以通过教学项目创新等途径来加以保障的。不仅如此,那些助推高校教学管理之变革活动发展的创新项目还充满着活力并能在其现有潜能的范畴内确保上述发展方向的缓慢式前行。它有利于帮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责任意志、思维逻辑和创新能力,有利于引导大学生塑造勤学、修德、明辨、笃实[4]等品德修为。
其次,从创新变革过程层面来看,高校教学管理变革过程关注的重点是基础性创新,而基础性创新不仅完全包含有教学组织及相关人员的变革活动、普遍涉及教学组织的大部分活动领域及深入影响到教学组织现有的结构与文化,而且其创新的广度与深度还取决于该变革活动具体实施过程中任务的多寡与问题的难易程度。正因为如此,教学管理变革过程中的创新行为总是常态性地表达自己。其这样做的目的一方面是“源自于对教学行为的创新总是和学生核心能力的发展联系在一起”[2]240这一教育目标,另一方面也是通过对变革过程进行时间位移等途径来减轻教学组织的创新阻力、促使教学管理活动的参与者们充分理解教学管理变革活动的创新诉求使然。
正因为如此,为有效提升大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德国高校的教学管理变革进程十分注重通过团队化、结构化和模拟企业化等教学组织创新的方式来推进其基础性创新活动。因为这些基础性创新活动总是和大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联系在一起的,发展学生的这些核心能力,需要通过加强团队化教学组织建设等方式来减轻教学活动的创新阻力,需要通过优化教学组织结构的方式来兼顾学生核心能力养成的差异性,需要通过企业化教学组织来培育学生的职业行动能力和文化道德修养。只有这样,才能在创新阻力的位移、主体意识的激发和企业文化的熏陶中增加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
最后,从统筹变革活动层面来看,考虑到影响教学管理变革创新行为的各因素大多是相互联系且彼此依赖的,而教学管理变革过程中成功的创新活动总是需要有稳定支架、支撑力道和巩固基点的[5],因而在充分考虑到高校教学管理变革创新能力不尽相同的前提下,如何在兼顾教学主体日益高涨的变革要求及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的发展诉求基础上,统筹考虑高校教学管理变革活动的稳定性与发展性的相互作用并整体把握优化与创新活动的协同优势,就成为德国高校实现提升学生专业水准和就业质量等关键性管理目标的重要创新诉求了。
正是充分考虑到了这一创新诉求的重要性,德国高校十分重视通过构建三级学位体系、促进学生国际流动、引进欧洲学分转换系统(ECTS)、运用“新公共管理”理念等变革举措来兼顾教学主体的变革要求及其创新能力的发展诉求。不仅如此,德国高校还特别重视通过模块化教学、作坊式实习、项目化驱动等强化教学环节和教学体系的方式来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和专业行动能力。
高校教学管理变革情景主要由宏观层面的发展远景、变革方案、变革内容和中观层面的项目规划设计、理想教学文化、教师发展规划及微观层面的学习目标、学习方案、学习效果等内容构成。
1.宏观层面:组织机构的创新
为达成提升学生专业水准和就业质量等关键性教学管理变革目标,教学管理之组织机构的创新通常是通过以下方式来达成其变革要求的。一是通过“怎样创设及如何描绘高校教学管理之变革过程的发展远景”等现实问题来创新高校教学管理的变革远景;二是通过“管理系统、管理方法和管理媒介等教学管理发展过程的变革及集中型与分散型教学决策架构的合理平衡”等任务挑战来创新高校教学管理的变革方案;三是通过“科学开发任务导向型的教学内容及合理匹配政策驱动型的教学资源”等挑战方式来创新高校教学管理的变革内容;四是通过“先进教学文化的生成障碍及创新途径”等任务挑战来创新高校教学管理的变革文化;五是通过“协调发展全校性的教学质量和培育学生的职业行动能力”等任务挑战来创新高校教学管理的变革质量。
有鉴于此,从学生层面而言,合理的变革内容就自然成为一所成功的高校培养学生高尚道德品质、精湛专业技能和深厚文化修为的有效载体。同理,先进的变革文化也就成为其培育学生理想职业道德和高尚岗位情操的根本保证,而优质的变革质量也就成为其保障学生就业创业质量的内在要求了。正是基于这一考虑,许多德国高校十分注重通过计划项目任务和出台匹配政策等办法来促使各级教学组织优化其教学管理的变革内容,注重通过在教学活动中创设文化冲突情景、破解文化疑惑障碍等方式来培育高校教学管理的变革文化,重视通过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育和全局性教学质量的可持续性发展等手段来保障高校教学管理的变革质量,进而在学生专业水准和职业素养等关键性教学管理组织变革目标的不断实现中提高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及质量。
2.中观层面:环节规划的创新
考虑到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生长特点,中观层面的规划创新十分重视教学管理的连贯性教学内容或项目任务的设计。不过,为了彰显高校教学管理变革过程的持续性与拓展性等特征,还应在把整个教学管理之变革过程分成计划、实施、评价等环节规划进行创新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到学生职业行动能力形成的专业界线,努力明确高校教学管理环节规划的创新领域。
通常情况下,环节规划的创新范畴一是包括以“怎样确定利益相关体及如何探明其发展意愿”为问题表征、以“对利益相关体进行需求分析”等为任务挑战的教学主体的规划创新;二是包括以“怎样组织与实施好教学内容”为问题表征、以“规划与协调好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教学模式、教学策略与评价方式”等为任务挑战的教学内容的规划创新;三是包括以“怎样组织教学过程及如何协助学生的学习进程”为问题表征、以“活动过程的支持及学习组织的协助”等为任务挑战的教学过程的规划创新;四是包括以“怎样运用师生的共性质量标准来评价项目的规划质量”为问题表征、以“可持续发展项目的规划质量”等为任务挑战的教学质量的规划创新。
考虑到环节规划创新范畴的项目属性及变革内容的连贯性等特点,德国高校十分注重通过项目规划的方式来培育学生的职业行动能力和专业素养。具体来说,以具有连贯性发展特征的教学项目为载体,在计划、实施、评价等具体环节规划创新活动中认真分析教学主体所应扮演的角色,并根据教学主体在教学过程中的意愿诉求之差异,通过采取“双元制”教学模式、“参透式”教学策略、“模块化”教学方式、“企业型”评价办法等方式,科学设计教学内容。除此之外,为有效保证教学内容实施的高效性,环节规划创新行为还会以学生职业行动能力[6]的养成为中心点,通过积极支持“行为引导型”的教学活动和协助“习明纳”教学组织之办法,创设翻转课堂,灵活安排教学过程,借以在连贯动态型教学进程中提升学生的知识水平、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最终在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切实提升等共性质量标准的不断养成中评价高校教学管理可持续发展项目的规划质量。
3.微观层面:学习能力的创新
微观层面注重的是专业学习能力培育活动的创新。按照德国学者维尔特[7]的观点,培育活动创新的关键在于以下因素的关联上:一是从教到学范式的转变;二是学习能力、导学方案和测评形式间的统筹性调整;三是传媒的积极性影响;四是主动性与协作性学习;五是能力导向型的测评形式。而这些因素的关联需要对教师管理能力的发展及单项教学管理活动设计等微观层面的核心因素进行综合性概括及整体性分析等创新活动。
通常情况下,这一有效观照需要具体概括与分析的创新内容包括:一是以“可持续发展项目的规划质量”等为任务挑战的高校教学管理之学习目标的创新,二是以“通过诸如个别教学管理活动的科学设计等来支持随后要凸显的教学管理变革目标”等为任务挑战的高校教学管理之导学方案的创新,三是以“根据核心能力的发展标准来处理专业性与普适性的教学管理变革活动”等为任务挑战的高校教学管理之学习活动的创新,四是以“教学管理变革之发展过程与实施效果的持续性创新”等为任务挑战的高校教学管理之学习效果的创新。
正是基于上述认识,德国高校十分注重通过培育活动的创新来养成学生的专业学习能力。通常情况下,德国高校往往通过科学规划一些具有可持续性发展特点的教学内容或项目任务来创新学生的学习目标,通过案例优化纠正的方式来创新学生的导学方案,按照核心能力的发展标准来创新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行为,以可持续性发展的变革视角来创新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而为学生的专业学习活动和道德修养行为指引方向,明确方案,优化措施和提升质量。
德国高校教学管理变革过程的创新活动在支持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方面所取得的成功经验对中国高校教学管理创新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具体而言,高校开展的各项变革活动不仅要体现教学管理变革标准的合理适度性等原则,而且要彰显教学管理变革策略的规范实用性等要求,还要凸显教学管理之变革过程的高效有序性等指标。
当前,中国正在进行另一场以“双一流”为外在表征的高校教学管理变革活动。“双一流”变革活动的本意是不仅要为“一带一路”这一由中国主导的跨国区域合作和全球化的新战略[8]有效展开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而且还要为“乡村振兴”等世纪蓝图的科学勾勒铸就一批能充分认识乡土文化当代价值和未来价值[9]且能扎根农村的应用型人才。而如何体现这一本意即如何创新“双一流”教学管理之变革活动的变革要求,则完全可以从德国高校教学管理之岗位导向型的变革标准、方法属性的变革策略等创新经验中得到启发。
这里所说的变革范式指的是教学管理变革过程中的优化、创新和统筹等方式。而创新高校教学管理的变革方式,意指既要通过优化发展过程等方式来突显教学管理的变革方向,又要通过创新变革过程等办法来关注教学管理的变革重点,还要通过统筹变革活动等途径来协同教学管理的变革效果。具体来说,即高校的教学管理变革过程要有利于突显现有教学效果、教学过程、教学结构和教学文化的发展方向,有利于变革过程中基础性创新活动的展开及减轻变革过程中组织行为的创新阻力,有利于协调高校教学管理之变革效果的相互作用。
中国高校教学管理的变革过程可以借鉴德国高校注重突显教学管理变革方向的成功经验,以优化、创新和统筹等变革方式的创新为突破口,通过提升职业行动能力等教学效果的表征形式,灵活项目任务导向型教学过程的呈现方式,优化“四圈层”[10]型的分层教学结构的排列顺序、夯实多元型教学文化的历史底蕴等变革手段,减弱“单向型”的输出效应、“平铺式”的教学流程、“僵化式”的教学结构等教学方式在教学创新活动的比重,努力使高校教学管理的变革活动始终朝着既定的改革方向发展,培养学生的核心职业能力,借以缓解中国大学生结构性失业的窘况。
除此之外,中国高校的教学管理创新活动还可通过优化、创新和统筹等变革手段,通过团队化、结构化和模拟企业化等创新方式,把来自老牌高校既得利益群体和守陈组织的各种变革阻力通过“习明纳”[11]式教学组织的创新、“四圈层”型教学结构的优化等途径化解于无形,让更多的教学改革参与者充分理解教学管理变革活动的价值诉求与创新要求,理解变革活动对提升学生职业行动能力和道德文化修养的重要作用,进而营造一种全校性的重视质量、关注就业、尊重人才的教学管理变革新格局。
前面已经提到,高校教学管理之变革情景的创新主要是指组织机构、环节规划和学习能力等的创新。鉴于德国高校在文化生成方式、课堂创设模式、方案设计体例、效果观测指标等变革情景方面所取得的创新经验,我们不妨借鉴这些成功经验,通过教学文化、变革项目、项目评价等方面的变革活动来创新中国高校教学管理的变革情景。
一是借鉴德国破茧式文化培育经验,创新中国高校的教学文化。教学文化也许对中国高校当前所流行的教师中心型的教学范式鲜有帮助,但随着“从教到学”之教学范式的成功逆转,学生中心型的教学范式必然会在中国高校教学管理变革过程中占主导地位,结果导致教学文化层面的变革创新被中国高校的教学管理变革活动所广泛接受并成为其教学管理实施活动的关注重点,最终使教学文化成为创新教学目标和优化教学效果等教学管理变革情景的有效举措。这不仅是因为学生中心型的教学范式本质上就是教学文化生成的内在要求,而且还因为“从教到学”范式的转变活动实质上就是教学文化发展的外在表征。
二是借鉴德国科学规划活动项目的发展经验,创新中国高校的教学项目。项目在高校内部教学组织的发展和学生职业能力提升之间起着核心的桥梁作用,是提升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有效途径。越来越多的德国高校十分关注教学项目变革层面的重大影响,对教学项目在提升学生专业品性素质和职业行动能力等方面的持久功效也抱积极态度。有鉴于此,为有效提升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中国高校应抛弃以往轻视项目变革效应的传统做法,积极创新高校教学管理的变革理念,把学生的专业品性素养和职业行动能力等共性质量标准的不断养成作为可持续发展项目之规划质量的评价指标,并高度重视教学项目的规划布局及其可持续发展效应,科学兼顾项目支配权与所有权的有益性特点,特别注重教学管理之变革项目及其配套实施环节的创新。具体来说,即不但要通过加大关注力度、重视项目效应等途径来强化教学管理变革过程之教学项目的创新,而且要凭借网络、协调相关利益群体等措施来优化该变革过程之教学项目的创新,甚至为了项目评价之创新活动不常偏离高校既定的规范性发展目标;项目评价创新活动还应通过简化诊断步骤,聚焦实施过程等办法来切实提升师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及岗位迁移能力,而且要在这一过程中赋予项目评价创新活动应有的价值与含义,进而有效提升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
参考文献:
[1] 侯长林:《习近平高等教育思想解读》,《贵州社会科学》2018年2期,第19页。
[2] K.H.Gerholz,Studiengänge entwickeln-Module gestalten, Paderborn:Eusl-Verlags-gesellschaft mbh,2013.
[3] H.Seitz & R.Capaul,Sschulführung und Schulentwicklung.Theoretische Grundlagen und Empfehlungen für die Praxis,Bern:Ch.Links Verlag,2005,p.590.
[4] 中共教育部党组:《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学生成长成才重要思想,大力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光明日报》2017年9月8日。
[5] D.Euler & J.Rüegg-Stürm,Einführung in die Managementlehre,Bern:Ch.Links Verlag,2004,pp.65-134.
[6] 李俊:《德国职业教育哲学简析》,《职教论坛》2018年第2期,第21页。
[7] J.Wildt,Reihe Blickpunkt Hochschuldidaktik,Bielefeld:Westfalen Verlag,2006,p.117.
[8] 张平:《“一带一路”:中国“开发优先”跨国区域合作的探索》,《学习与探索》2017年第5期,第104页。
[9] 索晓霞:《乡村振兴战略下的乡土文化价值再认识》,《贵州社会科学》2018年第1期,第4页。
[10] 潘黎、刘元芳、霍尔斯特、赫磊:《德国高校层次结构分析》,《高等教育研究》2008年第10期,第99页。
[11] 王凤玉:《“习明纳”:高等学校的成功教学组织形式》,《辽宁教育研究》2006年第8期,第7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