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本刊记者 郑 丹
中国能源行业要继续走市场化道路,做智能化、信息化时代弄潮儿。
人 物 简 介
徐锭明,男,汉族,1946年11月生。中共党员。曾任国务院参事、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局局长、国家能源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高级工程师。长期从事能源发展战略研究、规划编制、重大工程实施等工作。
“今年,我们要纪念祖国改革开放40周年,同时要纪念我国能源行业改革开放40周年。”原国务院参事、国家能源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原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局长徐锭明说。我国能源行业改革开放是艰难的。谈及我国能源行业改革开放和市场化,他用了十几个“艰难”。展望能源行业未来发展,他直言:信息化、数字化是趋势,联网化、共享化是必然,分散化、低碳化是路径,可负担、可靠和可持续才有未来。评价能源之于国家的重要性,他感叹,能源强则中国强、能源美则中国美、能源安则中国安!
那么,在他看来,40年来,中国的能源行业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改革开放故事?他如何看待智能化时代大数据对能源革命和能源转型的影响?如何理解能源可持续发展?
徐锭明: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了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由此引发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这是大的思想开放,引发了全国范围的思想争论。
中国能源的改革开放故事要从什么地方讲起?要从爱国主义还是卖国主义的争论讲起。
能源行业要不要改革开放,在我国也兴起了一场争论。今天的人们不敢相信,当时要把资源拿出去和外国人合作,会被说成是卖国主义。我记得当年有人写文章,说对外开放是卖国主义,甚至还惊动了邓小平同志。邓小平同志批示请余秋里、谷牧同志组织论证,对外开放到底是爱国主义还是卖国主义。当时就是那么艰难。
市场化是中央为改革开放定的方向。最近中央领导和一些中央文件都讲到市场化问题,反复强调我们要继续深化改革开放,改革开放的大门不会关起来,表明了中央对改革开放的决心和信心。
中国石油石化:您如何看待我国能源市场化改革?
徐锭明:中国能源行业必然要走市场化道路,不走市场化道路是没有出路的。要继续走改革开放道路,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开展国际能源合作,讲好中国能源改革开放的故事。
大家都知道去年我国遭遇了“气荒”,气不够用了,但许多人可能并不了解我国天然气的发展历史,所以不知道市场化的艰难程度。
高校教学评教工作是教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作为教学改进和改革的重要依据,但是现在大多数的高校在每个学期完成评教工作后,对于学生所作出的评教结果都是置之不理,缺乏对评教结果的研究分析与参考应用,有的高校院系甚至对于学生做出的评教结果不进行统计,完全不计入教师考评,这就使得学生评教的作用无法得到有效的发挥,对于体育教学也无法起到应有的促进作用。
市场化是很艰难的。新疆广汇能源是中国第一家做LNG的民营企业,买了200辆奔驰车,从新疆往深圳运输LNG。当时,广汇向主管部门申请要参与LNG业务,但原有政策不允许民营企业开展LNG业务。由于广汇的执着精神,一而再再而三地向有关部门争取批准,主管部门经过上上下下地讨论,突破了原有的红线,在一定范围内为广汇进入LNG的生产、运输和销售业务开了路条,开拓了我国民营企业开展LNG业务的先河。
市场化是很难的,因为人的思想是很保守的。大家都知道西气东输,但不知道西气东输的意义在哪里。从新疆往上海4000公里的管道输送12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只是表面现象。更重要的意义在于这是根据中央决策把天然气输到沿线,造福新疆和沿线人民,并且打破了市场垄断。首先,原来国家不允许地方和民营企业建设长输管道,西气东输打破了管道垄断。其次,原来国家不允许外资和民营企业经营城市燃气,西气东输使中华煤气、新奥燃气进入了国家城市管网。这就是市场化。
我国能源行业市场化不是那么容易的,是要冒风险的。从面临爱国主义还是卖国主义的质疑,一步一步走向市场开放是非常艰难的过程。今年8月,舟山新奥—我国首个民营企业投资建设的LNG接收站项目正式投产。这告诉我们,市场化是方向,而且在进一步扩大,任重道远。
中国石油石化:有人说,数据是新的石油,是本世纪最为珍贵的财产。您如何看待智能化时代大数据对能源革命和能源转型的影响?
徐锭明:当能源革命进入新阶段,信息化、数字化是趋势;联网化、共享化是必然;分散化、低碳化是路径;可负担、可靠和可持续才有未来。数字化将为能源革命赋能。近年来,“赋能”一词颇受偏爱。何谓“赋能”,即赋予某种能力和能量。
IEA近日发布的《G20国家的能源转型:能源数据透明度和市场数字化》报告指出,鉴于能源转型的重要性和能源系统日益复杂,成功的政策只能基于高质量的数据,数字化数据带来的机会只有在公开数据的情况下才能实现。政策指南和行业准则应提供有关创建机制和控制的指导,使各方能够共享不断发展的数字化数据,从而使数据访问成为可能。但是,必须保证隐私以确保开放数据和使用消费者数据能够被公众接受。
采集数据是一种理念,使用数据是一种文化,开放数据是一种态度,挖掘数据是一种智慧。过去的说法是得中原得天下,后来是得人才得天下,今天是得数据得天下。未来,数据重构世界,流量决定未来,连接改变一切,网聚人的能量。所以,我们要学好大数据这门新时代的必修课和基本功。
中国石油石化:在您看来,智能化与石油公司能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徐锭明: 2016年3月,当AlphaGo战胜韩国棋手李世石,人类工业化时代谢幕,智能化时代拉开大幕。2017年5月,AlphaGo又战胜了中国棋手柯洁,柯洁掉下眼泪。这使人想到,1969年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登上月球时说的一句话,“我跨出了一小步,人类却跨出了一大步”。柯洁是世界围棋顶尖棋手,他的眼泪不是他的眼泪,而是人类的眼泪。
未来世界是:大智移云势在必行,万物互联势不可挡,人工智能势如破竹,现在已在未来已来,虚拟现实现实虚拟。未来,所有设备都能无缝对接,所有个人都能无缝交流;没有一台设备单独运行,没有一个行业不能跨界。整个经济规律完全变了!在这场智能化的竞赛中,石油不能再观望了。
新的科技革命引我们走向“互联网+智慧能源”。9月20日,石油巨头荷兰皇家壳牌宣布了一项重大计划,将和微软公司扩大合作,在石油行业大规模推行人工智能(AI)的应用。这标志着壳牌普及人工智能石油大革命已经来临。
“智慧能源”是我国“十三五”能源规划的亮点。智慧能源的六大特点是:再生式能源、分布式能源、民主式能源、信息式能源、能量式能源、共享式能源。
中国石油石化:业界认为,天然气发展进入黄金期。您如何看待天然气在能源发展中的角色?
徐锭明:国务院印发的《关于促进天然气协调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加强天然气产供储销体系建设,促进天然气供需动态平衡。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能源安全研究中心发布的《世界能源蓝皮书:世界能源发展报告(2018)》指出,全球能源正在向高效、清洁、多元化的特征方向加速转型推进,全球能源供需格局正进入深刻调整的阶段。全球天然气贸易正在步入一个关键转型阶段。
天然气是一种环保的自然资源,还是一种清洁能源,我们做出环保工作离不开天然气的帮助。
不少机构预测,天然气的黄金期在中国将持续到2040年。近年来,我国LNG站建设呈现爆发趋势。截至2017年底,共建成LNG接收站20个。其中,已投运17座,分布在沿海的11个省市。2017年,新增中海油粤东和广汇启东两座LNG接收站,共计增加接收能力26万吨/年。截至2017年底,共计形成LNG进口接收能力5390万吨。据相关专家统计,到2020年,我国将形成LNG进口接收能力约7000万吨,到2030年或将超过1亿吨。
中国石油石化:研究表明,天然气比煤炭清洁得多,但仍然造成大量碳排放。您如何看待天然气减碳?
徐锭明:天然气发电为美国提供了近32%的电力,其碳排放量也达到电力部门总碳排放量的30%。在可预见的未来,人类可能要一直将天然气作为主要的发电能源之一。同样当量的煤炭、石油、天然气,假设煤炭排放为100,石油为70,天然气为50。天然气碳排放已经比煤炭少一半。目前,世界范围内在研究天然气如何去碳。
天然气未来发展需要技术支撑。今年,一种针对天然气发电厂的新工程学方法—零碳天然气发电登上了《麻省理工科技评论》全球十大突破性技术榜首。这是一项通过将二氧化碳回收再利用的技术突破。一家发电厂能够以廉价高效的方式捕捉天然气燃烧释放的碳元素,避免了温室气体的排放。零碳天然气发电是创新。预计未来的3~5年,零碳天然气发电将市场化。
能源发展要从高碳到低碳最终到无碳。如一篇文章所言,随着科技的发展,在未来的世界里人类肯定会找到比天然气更为理想的能源。但不管将来谁取代天然气,天然气将起到向新能源迈进的不可替代的重要桥梁作用。
中国石油石化:全球能源处在转型风口,未来发展趋势如何?
徐锭明:《巴黎协定》为各国提供了一个能够设定清晰目标,增强动力的国际框架以实现一个近零碳的世界。
IPCC《全球1.5℃增暖特别报告》指出,在温控1.5℃情景下,到2050年,煤炭在全球电力供应中的比例需要降至接近为零。要将温升控制在1.5℃之内,到2050年全球电力供应的70%~85%需要来自可再生能源。要将温升控制在1.5℃之内,2050年时工业的二氧化碳排放要比2010年低75%~90%。
未来的能源发展方向是:能源资源多元化、能源来源属地化、能源技术智能化、能源生命数字化、能源生产分散化、能源联网共享化、能源利用高效化、能源使用便利化、能源服务普遍化、能源经济低碳化。
环境意识和环境质量如何,是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纵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人类文明的每一次重大进步都伴随着能源的改进与更替。这次能源的更替必定把我们带入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所以,我们要算碳之足迹,做低碳达人,促绿色发展,建生态文明。
●●“能源工作者肩上有四副担子—做绿色发展践行者、生态红线守护者、无碳能源开发者、持续发展推动者。”● 摄影/胡庆明
中国石油石化:您如何理解能源可持续发展?
徐锭明:从不可持续到可持续是能源发展转换的规律。2015年9月25日,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峰会正式通过一份推动世界和平与繁荣、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新议程,涵盖了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其中,第7个指标是“廉价和清洁能源”。这相当于为能源下了定义,未来的能源应该是可负担、可靠、可持续的。
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消耗量已经超出地球生产和再生自然资源的能力。今年8月8日,“地球生态超载日”比去年提前5天到来。根据测算,按照现在中国人的生活方式,目前全球人口每年需要消耗两个地球的生态资源。按照美国人的生活方式,每年需要消耗4.8个地球的生态资源。当前全球人口平均每年消耗1.6个地球的生态资源,全世界仍然走在一条不可持续的发展道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