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梦真
摘 要:标准的口语对语音纯正度的要求极高。由于大多英语口语学习者缺少全英语环境的熏陶,其几乎不可能不经专门训练而仅凭“感觉”达标,听力、模仿、实践都是精致口语者修炼的必由之路。然而最重要的一点是细节的辨析,并在此基础上通过训练来消除“我”与“他们”发音的差别,这贯穿了口语提高的整个过程。
关键词:细节辨析;专门练习;英语口语
应试教育下,英语作为一门学科有时不得不沦为追名逐利的工具,各种速成教育往往使表面上语音语调听起来很有感觉,实际根本经不起严格推敲。要想真正说一口纯正而不做作的口语,比起一味苦练,找到规律后再加以巩固训练往往事半功倍。
一、严谨地选择
英语发音只有一种,但口音种类繁多,美式与英式口音是大多学习者的主要选择。两者差异明显,从语调上来看,由于英国文化较美国文化相对保守,使得英音总体趋于字正腔圆、厚重稳实、吐字清晰、顿挫明显,多以降调收尾,给人神秘高贵之感。而美国人骨子里对自由独立的追求也对其口语的表达产生深刻影响:音色圆滑尖锐,多滑音与转调,语速快而连续,顿挫较少但语调夸张多变,有一气呵成之快感。文化与地域的不同造就了口音差别,我们在选择时也要看自己究竟更青睐哪种文化与感觉。从发音方式上看,美式发音支点在后腔,大多数美国人腔肌发达,空间较大,加之胸腔鼻腔共鸣,使得他们音域宽广,音色富有穿透力。我们亚洲人发音多用前腔,共鸣少,声音缺乏力度但柔和婉转。而英式发音也是在偏前腔的位置,但其对音的饱满度要求较高。如“/?蘅:/”的读音,发音时除了口型呈标准圆,嘴巴要略前伸,并随着最后的降调收回才算完整。另外,英式与美式英语在一些单词、句型的使用上也有不同,应注意慢慢积累。总之要结合个人喜好、性格、生理状况(如音色特点)、日后发展方向来选择,切忌英美音混合使用。
二、敏锐地听
在实际口语训练进行“听”环节时,从小处着手,要能够快速识别出自己的发音和听力材料相比有什么地方处理得不够巧妙。如“/l/”出现在单词结尾时并不只发“ao”,而是一个舌尖由平放到顶住上牙,舌中后部发力的过程。再如英音几乎没有卷舌,而词组“a clever idea”由于”r”和”i”的连读而出现了卷舌动作。从大处着手,无非是听语调的抑扬、连读和对轻重读的处理,最重要的还是意群划分,如“she is the one /that I love”;“one of them /is my sister”等。同时,连读虽是提高口语流利度与纯正度的不二法宝,但其本质是对快节奏语速的自然适应,过多则滥。如当你作强调状时,本就是为了增强语气,一般就不用刻意对重点词连读了。每一个细节经由语言学习者的耳朵都应被无限放大,并能迅速判断斟酌,为下一步采取措施改进、提升而准备。
三、精准地说
形成信息的本质是输出。这里的“说”是一种刻意训练,并未上升到与人交流的高度。“说”是让大脑开始真正“形成”语言的过程,由于涉及到信息的输出表达,就不仅仅是处理数据那么单一了。第一个阶段是模仿,在耳朵捕捉到细小差别后要迅速模仿发音,不断进行对比练习,直到几乎无差别。要将细小音节发音放大化,总结发音特点,如需要哪些肌群的调动、哪块肌肉的主要发力等,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思考这个音在其他单词里的处理——这种“极限”练习能使我们即使小声发音也能够精准。第二阶段是独立尝试,很多初学者反映有时在脑海中有了发音的信息,然而嘴巴却不听使唤,这是由于各功能控制中枢并非孤立存在,语言表达能力也需要各部位协调以及配合才能完成。
四、科学地实践
科学地实践包含两个方面,即实践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实践本身的过程是科学的。很多人都强调大量交流,这也许意味着使用熟悉,却并不一定是使用正确。开口说第一句话前要快速思考,无论是对自己不在同一个地方犯错的提醒,还是对语法的组织使用,总之不可“随意开口”,因为没有这个不断纠正的过程,大脑就会不断加深错误的认识习惯。曾经某电视节目一位比较有名的主持人采訪一外国教授,两人相谈甚欢,最后主持人说了一句”I hold the strong belief that he like...”完后立刻尴尬地纠正“he likes...”如此低级的错误并非全因偶然而犯,故平日的训练里更要多些“科学”谨慎,切忌对语法等基础不屑一顾,毕竟只有表达正确后才有对语音语调的追求。
口语学习首先要有一个清晰的方向,通过大量精听找到语感,后抓准细节,以寻找自己与听力材料发音的不同为抓手,逐一攻克死角,所用方法便是“极限法”,化小为大,化模糊为清晰,不断模仿纠正进而形成习惯,然后总结规律,审慎实践,大量交流,直到流畅无阻。
一个合格的口语者首先要将精致的网覆盖到每一个音节,而后才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