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滨 罗江
摘 要:儒家论著《礼记正义》中的《虽有佳肴》篇有云“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意思就是通过学习,我们会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通过教学传授,就会发现学生的困惑在哪里。其旨在引导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如何真正做到先学后教,如何将教学相长做得更加纯粹,如何才能更好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并内化为自己的东西!
关键词:学习型教师;孩子;成长
作为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首先,要有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记得《孙权劝学》中当年孙权因时局变化而规劝吕蒙读书,吕蒙以“军中多务”为由推辞,但最终迫于压力只得听从,最后鲁肃拜会吕蒙时发出“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的感慨,变化之大可想而知,这凸显出阅读的魅力!在知识井喷式的今天,海量阅读已日益普遍,但真正能够在阅读中有所收获的恐怕不多,原因就是没有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林肯曾说过,阅读比起任何其他的行为更有力量释放你的潜能。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本性会得以更好地展现。当然这里的阅读不是指碎片式的快餐阅读,而是成体系的、有逻辑结构的书籍阅读。我们的头脑和心灵需要有营养的大餐,深度阅读才能真正汲取作者的智慧精髓,而不是碎片式的断章取义、一知半解,甚至是望文生义。相声语言大师侯宝林只上过三年小学,由于他勤奋好学,使他的艺术水平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成为有名的语言专家。有一次他为了买到一部明代笑话书《谑浪》而跑遍了北京所有的旧书摊而未能如愿,当他得知北京图书馆有这部书时,他决定把书抄回来。适逢冬日,他顶着狂风冒着大雪,一连十八天都跑到图书馆里去抄书,一部十万多字的书终于被他抄到手,而后窝在家里细细品读、体味,最终成为了家喻户晓的语言相声大师。相反,《伤仲永》的仲永虽有超越常人的禀赋,最终以“不使学”而最终落得“泯然众人矣”的结局。今天,我们每天面对的是一群生龙活虎、个体差异极大的学生,不学习,何以为?如果我们善于阅读,敢于钻研,相信许多问题都会从中找到解决的办法。
其次,培養写作的习惯。“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如果说阅读能让你更好地与这个这世界交流,那么写作就是与这个世界交流的最好方式。许多人总埋怨自己没有时间,但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时间就是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当别人提起鲁迅先生的成就时,鲁迅先生说“哪里有天才,我只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用在工作上。”只要我们有写作的习惯,每天总能挤出那么一点时间用来写作,著名作家屠格涅夫、海明威等人只要看到、想到的好东西都会随时用笔记下来,日积月累也就形成了其创作的素材。其实,写作不仅仅是与自己的对话、对思路的梳理,是一种积极的表达方式,更会成为一个人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和精神修炼方式,让你不辜负这一生美好的时光。也许有的人觉得写作是多么高端、复杂的事情而不敢动笔。但实际上,任何事情都有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没有人能生来文不加点,提高写作水平需要一种滴水穿石的信念与积累,才能有炉火纯青的那一天。作为一线的教师,每天都要发生许多与教学、学生、同事等有关的事情,如果我们形成了每天写反思的习惯,并能不断提出问题与他人交流,摆出自己的困惑和想法,久而久之,就会形成自己的一套独特的教育教学模式。
再次,不断地向他人学习,包括我们的学生。“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往往旁人的三言两语会击中问题的症结所在,而当局的我们冥思苦想而不得其解。学习他人可以节约时间少走弯路,缩短事情的处理过程。当然,学习他人先要做一个虚心的倾听者,善于倾听更是一个人素养高尚的外在表现。伏尔泰说:“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古人扁鹊看病讲究“望闻问切”四步法,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也如此。曾经有位女教师下课后气呼呼地走回办公室,口中喃喃不休,后来得知她今天布置写一篇事物性说明文,当她以黑板为例时被几个学生接二连三地给责难了:黑板为什么要漆成黑的?白粉笔写在黑板上为什么比其他粉笔看上去更清晰?这到底是光的反射还是散射?为什么人看久了会有视觉疲劳等等,问一些看似与写作风牛马不相关的问题,当场把这个年轻的女老师给卡在了那里。于是她怒吼了这几个学生,没想到学生不但没有消停反而有个大胆的学生打趣道:“语文老师的物理是体育老师教的!”一堂事物性说明文写作课变成了一堂《光的原理》物理普及课,她能不气吗?但当我们反思其过程,如果这位老师能够俯下身子向学生学习,这何尝不是一堂生动的事理性说明文课?就以黑板为例写一篇说明文,不管你把它写成事物性说明文还是事理性说明文,只要我这个物理盲都够看懂看明白就说明你这文章是写流畅了、写清晰了!当我们几个跟她一说这个意见,她似乎一下子顿悟了!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虽说教无定法,但一个老师只要能够潜心教育,做一个学习型教师,时刻铭记教与学的关系,我想我们的教育就能够回归本真:让学生做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王玉欣.谈如何创新教育理念,与学生共同成长[J].才智,2018(9):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