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智高
摘 要:《经济生活》模块是高中政治学科课程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要通过优化各种教法来活化课堂,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课堂教学;《经济生活》;教学效果
高中政治《经济生活》模块是高中政治学科的起点,学生刚从初中升到高中,对学科的认识以及学习方法的掌握,都需要有一个摸索的过程。因此,要让学生学好《经济生活》,教师必须重视优化各种教学方法,才能活化课堂,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学得轻松、高效。
一、用活新课导入,让课堂更精彩
在《经济生活》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精心设计新课导入,才能启迪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学生积极地投入新课学习,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新课的导入方法多种多样,既可以是典故导入,也可以是实例导入,还可以是情境导入,或是图表漫画导入等等。如在讲授《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时,教师可以采用“国企老总(语:豪宅靓车全都有)、民营员工(语:这俩钱咋拿回家)”和“东莞高档别墅区、清远农村泥瓦屋(语:咋差别这么大呢!)”三幅漫画来呈现我国当前存在的区域、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并引入“收入分配公平”问题,引发学生对如何实现公平的探索兴趣。
二、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经济生活》教材的理论性强,内容比较抽象,将情境教学模式运用于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可以将抽象的理论通过具体的教学情境展示出来,将生活中的经济现象引进课堂,实现教材理论与学生实际生活的结合,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理论知识。如在讲授《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时,为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劳动者权利内容以及如何维护自身权利,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小白的忧愁”的教学情境:大学毕业的小白在一家东莞私营工厂上班。在工厂车间里弥漫着刺鼻的气味,员工多次要求发放安全防护用品,老板总是找各种理由推拖;周末及节假日也经常借各种事由强制员工加班;甚至工资也经常被拖欠和克扣,更不用说按规定为员工缴纳社保。员工们在讨论要维权时,却发现没有跟企业签订用工合同,小白为维权的那点事,因为不知从何入手而感到忧愁,工作的热情也骤然下降。
问题1:作为劳动者,小白为何感到忧愁?
问题2:小白应该如何去解决自己的忧愁?
高中生作为新时代未来的劳动者,必将步入自己的工作岗位,这一情境的设置既立足于现实生活,问题的导向又与教材知识点相切合,能激起学生对问题探索的兴趣。学生通过对问题1的讨论,可以掌握劳动者依法享有的劳动权益有哪些;通过对问题2的讨论,可以感悟到依法签订劳动合同的重要性,维护劳动者权益,不但要自觉履行劳动义务,而且要避免“极端维权”现象,要依法按相关渠道维权,才能更好地维护自身权益。可见,借由教学情境的创设来进行教学,可以实现学生在情境体验中交流思考,在交流思考中感悟升华,进而实现情感的共鸣,从而有效地提升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三、采用合作探究方式,促使学生主动参与
合作探究式教学模式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培养学生自主、自我探究能力。教师在《经济生活》教学中可以结合地方特色、时事新闻、生活热点设计课堂探究活动,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感悟、生成与理解知识,使学生由被动灌输变为积极参与,进而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如在讲授《如何解决劳动者就业问题》时,教师可以布置学生课前围绕“近两年我国就业形势如何”“近两年大学生毕业和就业状况如何”以及“公务员招考现象”等问题广泛搜集数据、图片、表格等信息。并设置如下问题让学生讨论探究:
1.我国当前就业存在哪些问题?
2.我国为什么会存在就业问题?(从经济、政治、文化原因分析)
3.你可以为解决就业问题提出哪些有效建议?
课堂上,教师让学生通过投影、视频等展示“成果”,并围绕以上三个问题进行探究,辨别真伪、提炼概括。
以上三个问题由“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逻辑层层递进,从易到难。第1问“是什么”是对社会现象的认识,学生不难从资料中找到感性的认识;第2问“为什么”上升到找出社会现象背后的原因;第3问“怎么办”是根据原因结合现实找对策。学生在递进式问题的引导下,通过讨论探究,让思维步步推进,在思考和讨论中生成知识,复杂知识也就由难到易得以突破,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作为教师,要在教学中优化各种教学方法,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化课堂,才能实现高效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杜爱.“先学后教當堂达标”教学模式在《经济生活》教学中的应用[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
[2]吴菊云.基于情境的《经济生活》教学[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5(12):2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