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宝祥,张泽一
(1.北京联合大学 生物化学工程学院,北京 100023;2.北京联合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101)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必须不断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滋养。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无比强大的生命力,它所倡导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恩格斯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1](P664)
学哲学、用哲学一直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也是指导中国革命、现代化建设和改革的强大思想武器。实践证明,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发展,要立于不败之地,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一刻也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引。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要努力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看家本领。他说:“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不断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滋养,更加自觉地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增强辩证思维、战略思维能力,更好地指导实践。”[2](P279)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丰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底蕴,只有深刻领会其思想背后的哲学观点、思维方法,才能深刻把握其精髓要义,不断提高攻坚克难、化解矛盾、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宏伟目标。
作为辩证唯物主义最基本、最核心的观点,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基石。遵循这一观点,最重要的就是坚持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2015年1月,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学习掌握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制定政策、推动工作。目前,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没有变,但是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却出现了许多阶段性新特点。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了历史性跨越,我国基本国情的内涵不断发生变化,我们面临的国际国内风险、面临的难题也发生了重要变化。
国情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论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九大报告深刻总结了我国过去五年来全方位、开创性成就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深层次、根本性变革。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习近平总书记用三个“意味着”进行了阐述。“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3](P10)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关于国情的最新论断,把对中国国情、党情和社情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上、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乃至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人类社会发展史上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和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深刻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社情、国情和党情,以此来认识当下、规划未来、制定政策、推进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从而使主观世界更好符合客观实际,按照实际决定工作方针,这是我们必须牢牢记住的工作方法。[2](P279)认识国情,最重要的是搞清楚现实社会的性质和发展阶段,认识社会主要矛盾及其变化。准确把握国情,是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基础。正是基于新时代、新的历史方位的现实考量,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十九大报告中果断提出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的重大理论创新。
辩证唯物主义承认物质决定意识的同时,并不否认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而是认为这种反作用有时是十分巨大的。正是基于这种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观点,我们党始终把思想建设放在党的建设第一位,强调必须毫不放松理想信念教育、思想道德建设、意识形态工作,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富有时代气息的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十九大报告强调的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通过使命呼唤每一位党员的历史和责任担当,通过思想建党,以党的坚强领导和顽强奋斗激励全体中华儿女不断奋进,凝聚起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磅礴力量,引领中国走向未来。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精神变物质的辩证法。
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的观点,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恩格斯在谈到事物普遍联系的“辩证图景”时指出,“当我们通过思维来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的交织起来的画面”。[4](P395)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要求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必须充分运用辩证方法观察和处理问题,不断提升辩证思维能力。
当前,我国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各种利益关系十分复杂,“要坚持发展地而不是静止地、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系统地而不是零散地、普遍联系地而不是单一孤立地观察事物,准确把握客观实际,真正掌握规律,妥善处理各种重大关系”。[2](P280)进入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迎难而上,开拓进取,砥砺前行,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成就。无论是“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还是“五大发展理念”的引领发展等,都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辩证法观点。当今中国,处理复杂经济社会关系,要统筹兼顾各方面发展,协调各方利益,在我国发展全局的基础上坚持统筹兼顾、综合平衡,妥善处理好各种矛盾、冲突和利益关系。既要补齐短板、又要缩小差距;既要城市繁荣,又不能让农村凋敝;既要发展东部,又要开发西部、崛起中部、振兴东北;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实现共同全面的发展,只有坚持协调发展理念,发展之路才能够越走越宽。在如何推进“四个伟大”战略部署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四个伟大”之间联系非常紧密、相互贯通、相互作用,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打铁必须自身硬,历史实践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只有抓住了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才能够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确保我们党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确保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党对新时代“四个伟大”战略的辩证把握,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驾驭复杂国内外局面,解决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矛盾和问题的高超领导能力和领导艺术。
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体系中,矛盾分析法基于核心的地位是根本的认识方法。毛泽东指出:“辩证法的宇宙观,主要的就是教导人们要善于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的矛盾运动,并根据这种分析提出解决矛盾的方法。”[5](P340)矛盾分析法包含广泛而深刻的内容,分析矛盾特殊性的方法,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抓关键看主流的方法,在对立中把握统一与在统一中把握对立,克服极端化、片面性等方法,都是矛盾分析法。马克思主义的对立统一规律(矛盾规律)告诉我们,只有重视和分析矛盾,不断强化问题意识,才能够化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进道路上的各种矛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是事物联系的实质内容和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人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从根本上说就是不断认识矛盾、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问题是事物矛盾的表现形式,强调增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就是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客观性,就是要善于把认识和化解矛盾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2](P280)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矛盾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在任何工作中,都要既讲两点论,又要讲重点论,没有主次,不加区别,眉毛胡子一把抓,是做不好工作的。必须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善于厘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区分轻重缓急,在兼顾一般的同时紧紧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推进,在整体推进中实现重点突破。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于事物矛盾运动的观点方法,以鲜明的问题意识,直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的突出问题,为我们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树立了典范。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3](P11)除了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转化外,我国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中,都面临着各种各样复杂艰巨的矛盾和艰巨任务,体现在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等方方面面。面对如此复杂的矛盾,需要我们坚持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的工作方法和思维模式,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等攻坚战,同时也不放弃其他次要矛盾和矛盾的次要方面。
习近平总书记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和自然界出现的各种各样复杂矛盾和艰巨困难和挑战,称之为“伟大斗争”,并教导我们只有充分认识这些伟大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才能够提高斗争本领,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斗争的新胜利。
马克思对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旧唯物主义进行批判,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6](P54~57)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及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的能动反映论,是党科学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5](P284)一方面,实践对认识起着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和动力,也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另一方面,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推动正确的实践,错误的认识导致错误的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各项工作,根本的还是要靠实践出真知。理论必须同实践相统一。必须高度重视理论的作用,对经过反复实践和比较得出的正确理论,要坚定不移坚持。同时要根据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不断深化认识,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2](P281)在这种统一和互动中发展二十一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了改革开放的伟大革命,之所以能够取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彪炳史册的辉煌历史性成就,关键是我们党在总结96年来初心不改、矢志不渝,团结带领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实践过程中,在解决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时代课题实践中,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通过对中国共产党历史发展的实践主题和主线,习近平总书记旗帜鲜明地揭示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的领导地位和核心作用形成的历史必然性,揭示了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揭示了通过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必然性。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因此,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坚持物质生产是社会生活的基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社会主义必须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等观点。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历史唯物主义,他说:“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只有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我们才能不断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要结合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学习和运用历史唯物主义。[2](P281)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气势恢宏、贯通古今的马克思主义大历史观特色。他总是把我们已经做过的事、正在做的事、将要做的事,作为一个历史整体来考虑。[7]他在北京大学同师生进行座谈时说过:“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必须知道自己是谁,是从哪里来的,要到哪里去,想明白了、想对了,就要坚定不移朝着目标前进。”他一再强调:“中国的今天是从中国的昨天和前天发展而来的。要治理好今天的中国,需要对我国历史和传统文化有深入了解,也需要对我国古代治国理政的探索和智慧进行积极总结。”把历史看作是一个整体和过程,将现实和历史发展的逻辑发展联系起来,就能够准确把握历史发展的必然。无论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分析和评价,还是对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复兴历史的分析和评价,还是对党史以及党的领袖毛泽东的分析和评价,改革开放前后历史的分析和评价,习近平总书记坚持的都是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态度。
习近平总书记把党史放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中,放到人民的探索和奋斗的历史中去考察和认识,以发展的眼光看历史,多次强调“不能割断历史”,从中国历史、党史和国家历史发展的连续性中去探寻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路和现代化强国之路。2013年6月25日,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我们说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来源于实践、来源于人民、来源于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习近平多次强调,“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对我们共产党人来说,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历史的结论、人民的选择。2013年12月26日,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道路决定命运,找到一条正确道路是多么不容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8]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人民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是真正的英雄,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最基本的观点之一。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要求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贯彻党的群众路线。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的主要内容包括:坚持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党的群众路线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也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根本工作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刻认识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性,深入群众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和办法,深入研究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规律和特点,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拉近与群众的思想感情距离,不断提高为人民服务的实际本领。[2](P281)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203次提到“人民”二字,“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人民群众反对什么、痛恨什么,我们就要坚决防范和纠正什么”……每次提到“人民”,都是直抵人心,震撼心灵、引发共鸣。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武器为指导,善于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人民的期盼,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才展现出了更强大、更有说服力的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的那样:“站立在九百六十多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五千多年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十三亿多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无比广阔的时代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9](P29)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时代潮流浩浩荡荡。目前,中华民族正以更加坚定的自信、更加昂扬的姿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路,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高度定力,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
[3]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5]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李君如.“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学习习近平同志治国理政的大历史观[N]. 北京日报,2017-04-24、2014-05-04.
[8]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12-26.
[9]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