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莉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粤商研究中心,广东 广州 510006)
2013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哈萨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亚时分别提出了中国与沿线国家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目前, “一带一路”倡议已被确定为我国重大发展战略,目标是推动中国与沿线国家之间的互联互通,开展更高水平和更深层次的区域合作,共同打造开放、包容、普惠的区域经济合作新模式。沙特阿拉伯是中东地区最大的经济体,位居连接亚、欧、非大陆的交通要道,是我国石油进口的主要来源国,是中国推行“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节点国家之一。深入分析中沙两国的贸易现状,找出中沙经贸合作的发展路径,是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的关键。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和沙特的双边贸易迅速增长,但深入分析中沙两国贸易问题的文献较少,缺乏严谨的数据支撑和实证分析。现有的文献主要集中于两地经贸合作、经济发展和国际关系的描述性研究,如:中沙经贸关系(谭斌,2014),中沙战略合作关系(龚正和孙冉,2015),沙特经济改革(陈沫,2016),沙特石油政策(刘中民和王然,2016),沙特对外贸易政策(邹志强,2016)等。为进一步加强中国与沙特的贸易往来,有必要采用实证分析方法对中沙双边贸易的竞争性和互补性进行深入分析,弄清两国各个产业的竞争力和发展趋势,为中沙两国未来的经贸合作提供利益基础和实证依据。
近十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民收入的增加,中国和沙特的双边贸易联系日趋紧密。首先,中国从沙特进口规模呈现先升后降的发展趋势。2006年,中国从沙特进口规模只有150.85亿美元,到了2012年,进口规模上升到548.61亿美元,平均年增长率达到28%。从2013年开始,由于美国页岩油革命的胜利和世界各国对新能源的开发,改变了国际石油价格的供需关系,国际石油价格从115美元/桶下降到49美元/桶,使中国从沙特进口总额有所下降。2015年,中国从沙特进口总额降为301.51亿美元。其次,中国向沙特的出口能力呈现不断增强的态势。中国向沙特出口总额从2006年的50.56亿美元上升到2015年的216.84亿美元,平均年增长率达到18%。再次,中国对沙特的贸易逆差呈现先增后减的发展趋势。2012年中国对沙特贸易逆差达到历史最高值364.08亿美元,到2015年,贸易逆差逐渐减少至84.67亿美元。目前,中国已超过美国成为沙特第一大贸易伙伴,而沙特则是中国在西亚和北非地区的第一大贸易伙伴。
本文使用出口相似度指数、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贸易结合度指数、产业内贸易指数全面分析中国与沙特贸易的互补性和竞争性。这四种实证测度方法是近年来研究两国之间贸易经济比较规范的实证方法,如:朱新鑫和李豫新(2011)利用该指数研究了中国与中亚五国农产品贸易关系,吕宏芬和俞涔(2012)研究了中国与巴西的双边贸易关系,韩永辉和罗晓斐(2015)研究中国和西亚地区的贸易关系,王广宇、张倩肖和董瀛飞(2016)研究中国和中亚五国贸易关系。本文的数据来源于联合国UN COMTRADE数据库,该数据库收集了从1962年以来200多个国家的贸易数据,涵盖了全球 97%以上的贸易流量,具有《海关编码(HS)》和《联合国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两套分类方法。本文采用《联合国国际贸易标注分类》第三版本(Rev.3)的分类方法进行数据的收集,该版本将商品类别分成10大部门,分别为:SITC0(食品和活动物)、SITC1(饮料及烟草)、SITC2(非食用原料,不包括燃料)、SITC3(矿物燃料、润滑油和相关原料)、SITC4(动植物油、脂和蜡)、SITC5(化学品及有关产品)、SITC6(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SITC7(机械及运输设备)、SITC8(杂项制品)、SITC9(其他商品和交易)。若遇UN COMTRADE数据库中数据不足部分,本文将使用世界贸易组织数据库以及中国、沙特两国官方公布的数据作为补充。
经济学家Finger和Kreinin(1979)提出了出口相似度指数(Export Similarity Index),用于衡量两国对某一共同市场出口商品结构的相似度。美国和欧盟是中国和沙特的重要贸易伙伴,本文运用ESI指数衡量中国和沙特出口到美国、欧盟市场的出口商品结构相似度。
从2006~2015年中国和沙特在美国和欧盟市场的出口相似度指数看,数据显示中国和沙特在美国和欧盟的出口相似度指数位于[0,9]区间之内。这说明中国和沙特两国出口相似度指数极低,两国的商品在出口目标市场更多地表现为互补性,在出口竞争方面非常弱。沙特是世界上石油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沙特对欧盟、美国的出口商品高度集中于石油和石油产品。2006~2015年,沙特对美国出口的第3部类中的第33类商品(石油、石油产品及有关原料)出口占出口总额平均比重为97.21%,沙特对欧盟出口的第33类商品占出口总额平均比重为82.38%。中国经过改革开放后30多年的发展,制造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出口商品从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向技术密集型产品发展。中国向美国出口的主要商品有:机械及运输设备(SITC7),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SITC6),杂项制品(SITC8)。2006~2015年,中国出口到美国的SITC7商品占出口总额平均比重为48.17%,主要出口商品依次为:办公机械及自动数据处理设备(类别75),电信、录音及重放装置和设备(类别76),未列明的电力机械、装置、器械及电器零件(类别77)。SITC8商品占出口总额平均比重为33.88%,主要出口商品依次为:未列明的杂项(类别89),各类服装和饰品(类别84),家具(类别82),鞋类(类别85)。SITC6商品占出口总额平均比重为11.76%,主要出口商品依次为:未列明的金属制品(类别69),纺织纱(丝)、织物及有关产品(类别65),未列明的非金属矿产品(类别66),未列明的橡胶制品(类别62)。2006~2015年,中国出口到欧盟的SITC7商品占出口总额平均比重为48.50%,SITC8商品占出口总额平均比重为31.34%,SITC6商品占出口总额平均比重为13.09%。
经济学家Balassa( 1989) 提出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dex),用来衡量一国的产品或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本文分别测算中国和沙特SITC0-9类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从2006~2015年中国各产品类别在国际市场上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看。中国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最强的产品类别是杂项制品(SITC8),RCA指数取值范围为[2.00,2.38],表示国际竞争力较强。主要出口商品依次为:各类服装及服饰用品(类别84),未列明的杂项(类别89),家具及其零件(类别82)、鞋类(类别85)、未列明的专业、科学及控制用仪器和装置(类别87)。此外,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SITC6)和机械及运输设备(SITC7)的国际市场竞争力也较强,RCA指数取值范围为[1.22,1.46] ,表示国际竞争力从中等水平向较强方向发展。在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SITC6)中,主要出口商品依次为:纺织纱(丝)、织物及有关产品(类别65),未列明的金属制品(类别69),钢铁(类别67),未列明的非金属矿产品(类别66)。在机械及运输设备(SITC7)中,主要出口商品依次为:电信、录音及重放装置和设备(类别76),未列明的电力机械、装置、器械及电器零件(类别77),办公机械及自动数据处理设备(类别75),未另列明的通用工业机械和设备及其未另列明的机器零件(类别74)。其他7个产品类别的RAC<0.8,表明产品国际竞争力都比较弱。
从2006~2015年沙特各产品类别在国际市场上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看。数据显示沙特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最强的产品类别是矿物燃料、润滑油和相关原料(SITC3),RCA指数取值范围为[5.22,8.30],表示国际竞争力极强,主要出口商品为:石油、石油产品及有关原料(类别33)。此外,化学品及有关产品(SITC5)的国际竞争力也在逐步增强,RCA指数取值范围为[0.45,1.28],表示国际竞争力从较弱向中等水平和较强发展,主要出口的商品依次为:初级形状的塑料(类别57),有机化学品(类别51)。其他8个产业的RCA<0.8,国际竞争则较弱。从以上分析可知,中国和沙特两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分布格局差距较大,两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互相竞争性较弱,两国产品之间表现出较强的互补性。
经济学家A.J.Brown(1947)提出了贸易结合度指数(Trade Intensity Index,TII),后经小岛清(1958)等人完善,用于衡量两国之间贸易的结合度。该指数用一国对其贸易伙伴国的出口占该国出口总额的比重与该贸易伙伴国进口总额占世界进口总额比重的比例,来测算表示两国的贸易联系是比较松散还是比较紧密。由于联合国UN COMTRADE 数据库缺乏部分沙特出口中国的数据,因此,沙特出口中国的数据采用沙特统计总局所公布的数据。
从2006~2015年中国与沙特的贸易结合度指数看。沙特对中国的贸易联系非常紧密,结合度指数值位于[0.98,1.42]范围内。中国是制造业大国和人口大国,近十年来,中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沙特丰富的石油资源能够满足中国经济发展对原油的旺盛需求。2015年,沙特出口中国商品总额达到245.5亿美元,占沙特出口商品总额的12%,其中,沙特出口中国的第3部门中的第33类商品(石油、石油产品及有关产品)出口占比达到70.49%,沙特是中国石油及石油产品的第一大进口来源国。另一方面,中国对沙特的贸易联系度也非常紧密,结合度指数值位于[0.93,1.10]范围内,中国对沙特的贸易紧密结合程度稍微弱于沙特对中国的贸易结合度。2015年,中国向沙特出口商品总额为216.84亿美元,约占中国出口总额的1%。沙特是中国在西亚和北非地区的第二大出口目标国。中国向沙特出口的主要商品有:杂项制品(SITC8)、机械及运输设备(SITC7)、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SITC6),这三类商品分别占比31.51%、31.11%、31.11%。
按照国际分工的专业化特征,可将国际贸易分为产业间贸易(Inter-Industry Trade)和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 Trade)两大类。产业间贸易是指两国之间交换不同产业部门所生产的产品,如:沙特向中国出口石油产品,中国向沙特出口机械设备产品。产业间贸易的理论基础是要素禀赋理论,各国在国际贸易中出口其要素禀赋较优的产品,进口其要素禀赋较差的产品。产业内贸易是指:在一国的国际贸易中,同一产品组内的产品同时存在进口和出口的活动,如:中国向美国出口华为手机,中国也从美国进口苹果手机。产业内贸易的原因主要有: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生产可替代性、技术可替代性、国际直接投资等。本文采用Grubel-Lloyd(1975)提出的产业内贸易指数来测算中国与沙特的产业贸易特征。当衡量两国之间产业内贸易的总体水平时,则需要将各个产品组进出口额所占的比重作为权重进行汇总计算。
从2006~2015年中国与沙特的产业内贸易指数来看,中国与沙特之间的贸易只有个别产品类别在个别年份出现了产业内贸易现象,如:SITC1(饮料及烟草)在2011年、2012年和2013年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分别为69.15%、95.22%和96.83%;SITC4(动植物油、脂和蜡)在2010年的产业内贸易指数为76.01%;SITC9(其他商品和交易)在2013年的产业内贸易指数为66.34%。此外,大多数产品类别在大多数年份都显示出较弱的产业内贸易特征,而显示出较高的产业间贸易特征。从总体水平来看,中国与沙特之间的总体产业内贸易指数取值范围在[2.15,4.38],呈现出较明显的产业间贸易特征。2006~2015年,沙特主要向中国出口SITC3(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而中国主要向沙特出口SITC8(杂项制品)、SITC7(机械及运输设备)、SITC6(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
采用出口相似度指数和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来测算中国和沙特两国之间的贸易竞争性。从中国和沙特在美国和欧盟两个市场的出口相似度指数来看,中国和沙特的出口相似度指数极低,说明中国和沙特两国在出口竞争方面非常弱。从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分析,中国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最强的产品类别依次是:SITC8(杂项制品)、SITC6(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和产品类别SITC7(机械及运输设备);而沙特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最强的产品类别依次是SITC3(矿物燃料、润滑油和相关原料)、SITC5(化学品及有关产品)。中沙两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分布格局差距较大,两国在国际市场上的互相竞争性较弱,两国产品之间表现出较强的互补性。
采用贸易结合度指数和产业内贸易指数来测算中国与沙特的贸易互补性。从中国与沙特双边贸易结合度指数来看,沙特对中国的贸易联系非常紧密,沙特是中国石油能源的第一大进口来源国;中国对沙特的贸易联系度也非常紧密,但紧密结合程度稍微弱于沙特对中国的贸易结合度,沙特是中国在西亚和北非地区的第二大出口目标国。从产业内贸易度量指数来看,只有个别产品类别在个别年份出现了产业内贸易现象,大多数产品类别在大多数年份都显示出较弱的产业内贸易特征,而显示出较高的产业间贸易特征。沙特主要向中国出口SITC3(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而中国主要向沙特出口SITC8(杂项制品)、SITC7(机械及运输设备)、SITC6(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
中国和沙特两国之间具有较强的贸易互补性和较弱的贸易竞争性,两国在未来的经贸合作领域仍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2016年,中国政府大力推动“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得到了沙特的积极参与。 在此背景下,如何发挥中国与沙特两国的资源禀赋优势,找出有利于双边经贸发展的路径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沙特与世界各国的经贸合作关系可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海合会成员国家,第二层次是阿拉伯国家,第三层次是欧、美等发达国家,第四层次是其他国家。第一层次是源于海合会成员国之间有着相同的地域、语言、文化和利益,第二层次是源于阿拉伯国家之间具有相同的语言和文化,第三层次是源于欧、美等发达国家比中国更早进入沙特市场。虽然中国与沙特目前存在较大的双边贸易量,但由于中国进入沙特市场较晚,中沙之间存在语言、文化、习俗和经济制度的差异,中国仍只属于第四层次,还存在一系列阻碍中沙两国贸易和投资深化发展的障碍。中国政府应积极推动与沙特政府层面的沟通和协定,在自贸区建立、关税减免、通关便利化、商品检验、食品安全、卫生检疫、认证认可及标准化管理、法律法规透明度、产业合作、企业合作等领域加强中沙贸易和投资的便利化程度,进一步促进中沙双边贸易和投资的增长。
早在20世纪30年代,欧美发达国家就与沙特建立了紧密的经贸合作关系,沙特的许多行业和产品标准都源于欧美国家。直到20 世纪90年代,中国才与沙特建立了正式的外交关系,在欧美产品占据沙特市场半个世纪后,中国的工业制成品才开始进入沙特市场,中国商品在沙特市场上面临着欧美产品激烈的竞争。此外,由于中沙两国间语言、文化、习俗和法律法规的差异,中国出口企业对沙特市场还没有进行深入的开拓,中国出口沙特的商品仅占中国全球出口额的1%,沙特市场的未来发展还有很大空间。从短期来看,为了进一步促进中国商品对沙特的出口,中国企业可考虑在沙特投资建立旨在促进市场开拓和产品本地化的企业,如:营销、售后服务、连锁经营、零售和批发、商贸服务等。从长远发展来看,中国应继续加强产业的转型升级,提升制造业的附加值和技术含量,实现从“低端”向“高端”转变,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人民消费能力的增强,中国需要沙特提供稳定的石油能源,同时,沙特也需要中国这个稳定的消费市场。这一点成为中沙双方开展能源战略合作,实现互利共赢的基础。中沙能源合作不仅要加强石油贸易,而且要在此基础上,向双边投资合作方向发展,向石油勘探、开采、冶炼和石油衍生品等上下游产业发展。中国只有与沙特在石油的上、下游产业链各个环节形成投资合作关系,才能够保证中国石油能源供给安全。此外,中国还要借助中沙能源投资合作的契机,将国内油气产业链和价值链全面嵌入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实现中国石油产业链和价值链的协同嵌套和共同升级。
沙特经济发展高度依赖石油产业,制造业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工业体系发展水平不高。国际石油价格下跌使这个国家可能面临经济危机,为了摆脱对石油产业的高度依赖,沙特在2016年实施了多元化的经济改革,正大力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外资投资非油产业。中国的高铁、地铁、路桥、码头、核能、太阳能、风能、家电、通信等行业已在世界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鼓励竞争力强的中国企业“走出去”,在合适的条件下对沙特进行直接投资,从双边贸易向直接投资方式发展。在发展对外投资时,中国企业需要高度警惕以下问题:沙特高度依赖外来劳动力可能会带来劳动力雇佣问题,中沙两国语言、文化和法律制度的差异可能会带来企业适应性问题,沙特存在的不稳定因素可能会增加中国企业对沙特投资的风险。
[参考文献]
[1]韩永辉,罗晓斐,邹建华.中国与西亚地区贸易合作的竞争性和互补性研究[J].世界经济研究,2015,(3).
[2]龚正,孙冉.中沙关系:战略合作升级版[J].现代国际关系,2015,(12).
[3]刘中民,王然.沙特的石油不减产政策与国际能源新格局[J].现代国际关系,2016,(5).
[4]邹志强.沙特对外经济重心东移及对“一带一路”的启示[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1).
[5]谭斌.试析中国与沙特阿拉伯的经贸关系[J].回族研究,2014,(3).
[6]刘磊.中沙经贸合作现状及前景分析[J].阿拉伯世界研究,2011,(4).
[7]王广大.中国企业在沙特阿拉伯王国的经营环境的比较研究[J].国际观察,2013,(2).
[8]朱新鑫,李豫新.中国与中亚五国农产品贸易竞争性和互补性分析[J].国际经贸探索,2011,(3).
[9]吕宏芬,俞涔.中国与巴西双边贸易的竞争性与互补性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12,(2).
[10]王广宇,张倩肖,董瀛飞.中国与中亚五国贸易的竞争性和互补性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