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化工企业想要实现“进化”,必须告别路径依赖,找寻新的成长模式,蓄积新的发展动能。
在青岛,老牌化工企业青岛海湾集团有限公司以老城区企业搬迁为契机,以基地化、链条化、智能化为方向,成功扫除有形与无形的藩篱,重构生产组织方式,逐步形成了规划建设一体化、安全环保一体化、公用工程一体化、仓储物流一体化、智能管理一体化发展格局。
在“一体化”的引领下,青岛海湾集团有限公司各个板块成为有机整体,上下游资源无缝衔接,优势资源实现共享,产业集聚优势得以发挥,成本能耗短板一举补齐,创新、安全、环保、质效联动发展,产业布局和产品结构极大优化。
当务之急是机构重组:从各自为战到协同作战,变革势在必行。经过全盘考虑,青岛海湾集团有限公司决策层把产业链关联度较高的氯碱板块作为突破口,将原青岛海晶化工集团有限公司、青岛东岳泡花碱有限公司、青岛碱业股份有限公司等数家上下游有关联、可以进行原材料互供的企业集中在一个区域抱团发展。2017年6月,青岛海晶化工集团有限公司更名为青岛海湾化学有限公司。3个月后,青岛海晶化工集团有限公司吸收合并青岛东岳泡花碱有限公司、青岛碱业股份有限公司新材料,通过重组,原来各自为战的3个企业成为分工协作的一个整体。
青岛海湾化学有限公司“一体化”的成功,为青岛海湾集团有限公司推动全面一体化提供了样本。2018年1月,青岛海湾集团有限公司“一体化”又迈出一大步:青岛海湾精细化工有限公司对硅胶、泡花碱等优势产品实施整合,成立了硅酸盐事业部。至此,青岛海湾集团有限公司初步完成一南一北两个园区一体化整合发展的构建工作。
机构整合为智能管理一体化铺平了道路。2018年1月,青岛海湾集团有限公司全新的智能管理系统成功上线,推动实现数字化转型。该系统可使企业制造成本降低12%,管理人员减少10%,生产能力提高10%~15%。
“一体化”改造后的青岛海湾集团有限公司南部园区拥有40万t/a聚氯乙烯、30万t/a烧碱、40万t/a氯乙烯、50万t/a苯乙烯和12万t/a偏硅酸钠的生产能力。
氯碱装置生产过程中产出的产品氯气,成了下游生产聚氯乙烯的原料,实现了产品之间的平衡;下游聚氯乙烯装置又将氯乙烯作为上游原料,进行聚合深加工,产出5种不同牌号的聚氯乙烯产品;氯碱装置通过管道直接将高温烧碱输送至偏硅酸钠装置,供其作为生产原料使用,仅运输费用1年就可节约200万元。
“一体化”组织模式重塑了生产流程,极大地释放了生产潜能,各生产部门间的联系更加紧密、生产效率更高。一方面,员工减少了一半,人力成本明显降低;另一方面,企业的产能却增加了一倍。
“麻雀无需五脏俱全”。“一体化”让青岛海湾集团有限公司产品竞争力显著提升:聚氯乙烯凭借质量成本优势成功替代日美等进口和国内高端产品;烧碱60%的销售量由管廊直接输送到码头装船完成销售,运输成本大大降低;偏硅酸钠产品依托管道烧碱、蒸汽、压缩空气、天然气等原料成本优势,生产线全线开满负荷,市场占有率大幅提升。
根据规划,“一体化”的青岛海湾集团有限公司第1期项目达产后,万元产值综合能耗将下降到0.65 t标准煤,不到搬迁前的1/3;员工数量将从搬迁前的近万人精简至不到3 000人,销售收入将从搬迁前的不足60亿元增至上百亿元,全员劳动生产率提高近6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