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刚吉林省梅河口市中心血站,吉林梅河口 135000
反流性食管炎(RE)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黏膜炎性病变,严重者常导致食管溃疡、狭窄甚至癌变[1-2]。近年来,质子泵抑制剂(PPI)治疗中重度RE的疗效得到了广泛肯定,但临床仍存在无法达到24 h稳定抑酸的弊端,主要表现为夜间酸突破(NAB)现象的频发[3]。针对这种情况并结合近年来的相关研究进展,2016年6月—2017年6月,该院采用在常规PPI及促胃肠动力药治疗基础上加用H2受体阻滞剂治疗34例中重度RE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与同期接受常规治疗的患者进行临床对照研究,报道如下。
选择该院接受治疗的68例中重度RE患者为研究对象,均经详细的病史采集及胃镜等相关辅助检查明确诊断,同时已经该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并由患者签订知情同意书自愿参与该次研究。排除伴有食管狭窄、十二指肠溃疡、食管癌、胃癌等消化系统疾患以及有严重心肝肾功能损害者。将入选病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5例,观察组年龄平均为(48.27±12.38)岁,对照组为(47.68±12.21)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n)
对照组给予埃索美拉唑和莫沙必利常规治疗,埃索美拉唑(20 mg×7,批号:H20130095)20 mg/次,2 次/d,早晚餐前口服;枸橼酸莫沙必利胶囊(5 mg×24,批号:H20051719)5 mg,3次/d,餐前口服。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在临睡前给予法莫替丁 (20 mg×30,批号:H21023631)20 mg,晚临睡前口服。治疗期间嘱患者记录每晚反酸及疼痛等症状发作情况,于治疗8周后复查对患者症状疗效及胃镜检查疗效进行评价,并记录近1周内夜间反酸及疼痛等症状发作情况。
1.3.1 症状疗效评价 根据患者烧心、胸骨后疼痛、反酸等临床症状的评分 (包括严重程度和频度的评分)变化对症状疗效进行评价。严重程度:0分为无临床症状;1分为症状较轻尚可忍受;2分为症状较明显需要休息;3分为症状无法忍受,必须休息和药物治疗。发作频度:无临床症状为0分;症状每月都发生为1分;症状每周都发生为2分;症状每日都发生为3分[1]。显效:症状总评分降低在80%以上;有效:症状总评分降低在50%~80%;无效:症状总评分降低在50%以下[2]。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00%。
1.3.2 胃镜检查疗效 参考全国反流性食管病及食管炎研讨会制定的内镜诊断及分级标准,痊愈:胃镜复查积分为0分;显效:积分较治疗前减少2分;有效:积分较治疗前减少1分;无效:积分无变化或增加[4]。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00%。
应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 t检验检验,计数资料[n(%)]的比较采用 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8周后,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复查,观察组症状疗效显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47,P=0.035),总有效率亦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554,P=0.059)。见表 2。
表2 两组患者症状疗效比较[n(%)]
治疗8周后,观察组胃镜检查的痊愈率及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4.050,P=0.044;χ2=4.406,P=0.036)。 见表 3。
表3 两组患者胃镜检查疗效比较[n(%)]
近1周内,观察组有13例(28.89%)患者出现夜间反酸及疼痛等症状,对照组有22例(48.89%),观察组出现夜间反酸及疼痛等症状患者所占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090,P=0.043)。
RE的发病机制主要与食管抗反流作用减退致使胃酸等反流物损伤食管黏膜有关[5],目前,临床上主要以抑酸治疗为主,随着临床药物研究的不断进展,PPI凭借其快速强大的抑酸作用已取代H2受体拮抗剂作为中重度RE治疗的首选药物[6],但由于夜间没有食物刺激时质子泵常处于静止状态,而PPI仅对处于分泌状态的质子泵有抑制作用,使其无法24 h保持稳定的抑酸作用,导致NBA现象的频发,而影响受损食管黏膜的恢复。
有研究发现,迷走神经及组胺可能是导致机体夜间胃酸分泌增加的主要原因,而H2受体拮抗剂能同时对迷走神经及组胺所引发的胃酸分泌起到明显的抑制作用[7]。因此,在夜间临睡前给予H2受体拮抗剂可能会对机体夜间的pH值及NBA现象发挥一定的作用。宋军等[8]的研究发现,夜间睡前服用法莫替丁的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夜间疼痛消失率高于奥美拉唑组患者(90%vs 70%),而平均症状积分明显低于奥美拉唑组[(0.2±0.1) vs (0.6±0.4)],认为法莫替丁治疗可明显抑制夜间胃酸的分泌及酸突破。许健[7]的研究结果显示,在奥美拉唑治疗基础上于夜间睡前加用法莫替丁治疗RE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的奥美拉唑治疗(94.1%vs 75.8%)。而该研究中,观察组在埃索美拉唑和莫沙必利常规治疗基础上于患者临睡前加用法莫替丁口服治疗中重度RE,症状疗效显效率、胃镜检查的痊愈率及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62.22%vs 40.00;17.78%vs 4.44%;93.33%vs 77.78%),且出现夜间反酸及疼痛等症状患者所占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28.89%vs 48.89%)。与以上的研究结论基本一致,均体现了临睡前给予H2受体拮抗剂在抑制夜间胃酸分泌,进一步改善临床症状中的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与常规PPI药物和促胃动力药物治疗相比,在夜间临睡前加用法莫替丁不仅能明显提高中重度RE的临床疗效,而且有效解决了PPI药物在夜间抑酸效果差的缺陷,从而进一步促进食管损伤黏膜的愈合,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