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史观下的辛亥革命

2018-02-18 01:31杨大路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2018年11期
关键词:中华民国辛亥革命唯物史观

杨大路

一、课标要求

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知道主要过程及一些重大事件(同盟会成立、武昌起义、中国民国成立、清帝退位、《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正确认识辛亥革命的结果和历史意义;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作用,培养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唯物史观指导下采用学案导学,运用问题引导,培养学生的归纳概述能力,解读材料的能力,辩证地认识和思辨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从辛亥革命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中,认识革命成果来之不易,要珍惜时间,勤奋学习。通过正确评价辛亥革命,理解辛亥革命的进步性和局限性,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感受革命党人舍小家顾大家、敢为天下先、救国救民的英雄气概和勇于牺牲生命追求革命理想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解读《临时约法》的内容;辛亥革命的历程及意义。

2.难点:辛亥革命是成功还是失败;辛亥革命在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的里程碑意义。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以溥仪登基时的情景导入,出示图片)1908年,光绪帝和慈禧太后先后驾崩,满三岁的溥儀成为皇位继承人。

2.讲授新课。

(1)辛亥革命发生的原因。

教师方法指导唯物史观: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主要包括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存在与意识,发展观、辩证法、矛盾论、联系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把握事物的本质,环境创造人、人又创造环境,等等。

问题探究一 学生结合唯物史观的概念,自主阅读教材,思考辛亥革命发生的根本原因。

设计意图 让学生深刻理解唯物史观的基本概念和内涵。

(2)辛亥革命的过程。

教师方法指导教师介绍唯物史观下历史事件的评价标准:是否推动历史发展,是否顺应历史潮流的发展,是否符合人民的利益和愿望,是否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让学生初步学会利用唯物史观评价历史事件的方法。

问题探究二

材料一 内阁一般由议会中占多数席位的政党或几个政党联盟的领袖人物组成,其首脑称总理或首相,享有国家大权!1912年1月2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规定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为总统制。为限制袁世凯权力,1912年3月11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为责任内阁制。

材料二 在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权建立初期,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首开了因人立法之风。因人立法反映出很大的封建人治主义色彩。因为法随人变,就造成了人的意志高于法的意志。

材料三 因人立法是革命党人在特殊时代背景下采取的一种权宜措施。虽然用心良苦,但难以起到预期的作用,在中国法制史上留下了十分深刻的教训。

结合材料,根据唯物史观下历史事件评价标准,你如何看待材料中这种“因人立法”的现象。

设计意图 让学生初步掌握运用唯物史观正确评价历史事件的方法。

(3)辛亥革命的结果。

问题探究三 一些人认为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失败了,但也有人认为辛亥革命是中国从君主转变为民主的开始。你的看法如何?

教师方法指导教师给出评价资产阶级革命成功与否的主要标准。

标准一 《政治学词典》:资产阶级革命是资产阶级为推翻封建制度建立资产阶级专政为目的的革命。革命的基本任务是夺取政权,使其适合于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资产阶级国家政权的建立标志着革命的结束,也就是革命的成功。

标准二 当列宁谈到资产阶级革命的任务时,他说:“资产阶级革命面前只有一个任务,就是扫除、摒弃并破坏旧社会的一切桎梏。任何资产阶级革命完成这个任务,就是完成了它所应该做的一切:加强资本主义的发展。”

标准三 辛亥革命发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殊环境中,它属于民主革命的范畴。历史赋予的使命是反帝反封建。完成了这项任务,就解决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这样,才可以说它是成功的。

标准四 根据唯物史观,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属于社会革命的范畴,而社会革命是整个社会经济和政治体系的根本变革。在本质上,革命阶级推翻反动统治,用先进的社会制度代替腐朽的社会制度,使社会性质发生质的飞跃。

设计意图 让学生理解多角度分析历史,最大可能接近历史真相,同时,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

(4)辛亥革命的评价(学生结合学案和辛亥革命的成败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问题探究四 我们该如何评价窃取了辛亥革命胜利果实的袁世凯。

教师方法指导教师给出历史人物评价标准:是否推动历史发展,是否顺应历史潮流的发展,是否符合人民的利益和愿望,是否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根据袁世凯的生平事迹,利用历史人物评价标准,谈谈你的观点。(小组讨论、派代表展示、观点明确、逻辑清晰)

设计意图 让学生初步掌握运用唯物史观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5)感悟历史、情感深化。

课堂活动——见字如面。(模拟央视著名节目《见字如面》,学生朗读林觉民的《与妻书》)

问题探究五通过阅读,思考:书信体现了革命烈士林觉民的什么品质?

设计意图 让学生感受革命党人的精神:舍小家顾大家,拯救国家,牺牲自己的生命去追求革命理想。

五、教学反思

通过教学实践,引导学生利用唯物史观分析历史问题,提高学生对历史问题的辨别能力和分析能力,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猜你喜欢
中华民国辛亥革命唯物史观
辛亥革命与中国共产党
辛亥革命推翻帝制
1916年民国首次司法官考试
整体性视域下的功能解释唯物史观批判
蓝、绿台湾政治定位变化新态势
蓝、绿台湾政治定位变化新态势
探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临时”之因
唯物史观下关于“礼”的起源的理论阐释
从唯物史观角度分析辛亥革命
唯物史观与思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