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素景
【摘 要】失眠是神经科常见疾病,不仅影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还会提高感染等疾病的发生率。随着中医研究的深入,中医治疗失眠成为一种有效手段,本文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结合临床实践,探讨了中医对失眠的认识和治疗方法。
【关键词】失眠;病机认识;症候分型;治疗用药
【中图分类号】R256.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019(2018)23-0-01
失眠指的是患者不能获得正常的睡眠,症状表现为入睡困难、睡眠时间减少、睡眠质量下降等。按照病因的不同,失眠可划分为原发性、继发性两种,其中原发性失眠的病因不明,临床诊断缺少特异性指标;继发性失眠则是躯体、精神、药物等因素引起。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加大,导致失眠发生率明显提高,预计2020年全球失眠人数将超过7亿人[1]。相比于西医治疗,中医治疗的安全性更高,临床取得了一定效果,以下对此进行阐述。
1 中医对失眠的病机认识
在中医领域,失眠属于“不寐”、“不得眠”、“卧不安”的范畴。中医古籍《黄帝内经》中指出:失眠是“邪气客于脏腑,卫气常留于阳、不得入于阴,故目不瞑”;《素问》中认为,失眠是“胃不和则卧不安”;《医宗必读》中提出,失眠的五种病因分别是阴虚、气虚、痰滞、水停、胃不和。在古人的基础上,现代中医学家针对失眠提出新的看法,认为失眠主要是内伤七情、外感六淫、饮食不节、气血亏损引起的,其中内伤七情是主因,会導致脏腑气机混乱、升降失调,因气血不和最终失眠[2]。
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不论青年人、中年人、老年人,生活和工作压力明显增大,会对睡眠造成不良影响。流行病学研究显示,失眠的病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自身因素,例如遗传、情绪、体质等;二是外界因素,例如环境、疾病等[3]。一项针对失眠患者的调查显示,阴虚火旺、心脾两虚、肝郁化火、痰热扰心、心胆气虚是常见的中医证型,其中阴虚火旺和心脾两虚患者占比约为60%。
2 失眠的中医症候分型
2.1 阴虚火旺证 患者身体亏虚,因纵欲过度、遗精造成肾脏损害,肾阴耗损、心火独亢,临床症状表现为心烦、健忘、耳鸣、舌红、脉细数。
2.2 心脾两虚证 患者年龄大,机体和器官功能减退,因久病大病、劳心伤神后,导致气血亏虚,临床症状表现为头晕、目眩、多梦、疲乏、面黄,舌苔薄、脉细数。
2.3 肝郁化火证 患者多是烦闷、恼怒引起的,个性急躁易怒,临床症状表现为少眠、口苦、目赤,大便干结、舌红,脉弦数。
2.4 痰热扰心证 患者多是饮食不节引起的,例如暴饮暴食、嗜酒、喜食生冷肥腻食物,导致肠胃受热、痰液增多。临床症状表现为头重、胸闷、嗳气、心烦、吞酸,舌苔黄腻、脉滑数。
2.5 心胆气虚证 患者突然受到惊吓,或突然听到异常响动,或处于危险环境中引起,临床症状表现为噩梦打扰,夜间常醒,心悸、胆怯、惊恐,舌淡、脉细弦。
2.6 痰瘀互结证 患者局部肿块刺痛,或肢体麻木,胸闷、多痰,痰中伴有紫暗血块,舌紫暗、有斑点,苔腻,脉弦涩。临床症状表现为惊恐、心慌、乏力、焦虑,胃肠功能紊乱,四肢发软。
3 中医治疗失眠的方法
3.1 中药疗法 中药治疗失眠,常见药方如:①养心汤,基本中药成分包括黄芪、白术、茯苓、当归、远志、香附、莲须、杜仲、何首乌、浮小麦、太子参、女贞子、旱莲草、炙甘草、酸枣仁等,具有健脾益气、安神养血的功效。②十味温胆汤加减,基本中药成分包括陈皮、半夏、麦冬、茯苓、枳实、竹茹、远志、五味子、太子参、酸枣仁、炙甘草,具有降热化痰、清心养神的功效。③养阴安神胶囊,属于中成药制剂,基本中药成分包括知母、茯神、丹参、琥珀、灵磁石、酸枣仁、夜交藤、五味子、合欢花,具有补血滋阴、养心安神的功效。结合临床实践,针对痰瘀互结证患者,有学者采用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在血府逐瘀汤的基础上,加用茯苓、合欢皮各15g,夜交藤18g,麦冬20g,酸枣仁25g,具有活血化瘀、理气解郁、安神养心的作用。选取102例患者分组对照,其中对照组单纯使用谷维素,治疗组使用血府逐瘀汤加减,结果显示治疗组有效率为94.4%,高于对照组的56.7%,差异明显[4]。针对心脾两虚患者,首先从疏肝健脾入手,采用自拟疏肝健脾汤,基本中药成分包括香附、当归、柴胡、合欢花各10g,白术、党参、丹参各12g,茯苓15g,白芍18g,酸枣仁、生麦芽各20g,元肉30g,炙甘草5g,用药结果显示疗效优于养血安神法。
3.2 针灸疗法 针灸治疗失眠,主穴取内关穴、四神针穴、三阴交穴;配穴取照海穴、申脉穴。其中内关穴、申脉穴用泻法,三阴交穴、照海穴用补法。结合临床实践,有学者选取55例患者进行研究,主穴取内关穴、安眠穴,阴虚火旺证联合太溪穴、三阴交穴;心脾两虚证联合心俞穴、百会穴、脾俞穴;肝郁化火证联合太冲穴、肝俞穴;胃腑不和证联合丰隆穴、中脘穴,结果显示治疗有效率为96.4%。
3.3 耳穴压籽 耳穴压籽治疗失眠,主穴取心、肾、神门、垂前、皮质下;配穴心脾两虚证取脾、小肠;心肾不交证取肝、肾;肝郁气滞证取肝、三焦;肾阳虚加证取肾、内分泌、内生殖器。压籽时对准敏感点,叮嘱患者每日自己按压穴位3次,每个穴位按压90次。按压时,先从一侧耳穴开始,然后两耳交替,治疗10次为1个疗程。针对30例患者的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显效23例、有效5例,共计有效率为93.3%[5]。
结语:综上所述,失眠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疾病,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文中介绍了失眠常见的中医症候分型,从中药、针灸、耳穴压籽等方面,介绍了中医治疗方案。相比于常规西药治疗,中医治疗不仅能治标治本,而且不良反应少,提示患者优先选用,推动我国传统中医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刘莉.中医治疗失眠的临床体会[J].中国处方药,2018,(9):104-105.
覃甘梅,谢沛桃,唐周一豆,等.中药及其相关方剂治疗失眠应用探析[J].吉林中医药,2018,(7):778-781.
朱尧,夏伟,刘溦溦,等.中医论治失眠研究进展[J].吉林中医药,2016,(3):320-324.
唐苒芸.中医对失眠认识的探讨及展望[J].数码世界,2017,(11):214.
王祯,连心逸,张晓阳.中医门诊初诊患者失眠认知状况调查与分析[J].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16,(5):107-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