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尕顺
【关键词】 课堂教学;多媒体;应用;弊端;解决策略
【中图分类号】 G424.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8)24—0083—01
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多媒体已被广泛地应用于教育教学领域。因此,多媒体教学被人们称为是一个“人脑+电脑+网络”的教育,而且是当前教育的基本模式。多媒体在小学教学中具有传统教学中不可比拟的优势。但是,其存在的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新技术给一线教学带来的不便
1. 多媒体技术的进步与教师技能的落后之间的矛盾。在多数情况下,一线教师以外的人都会关注小学课堂中多媒体教学优势的方面,然而,课堂教学中多媒体的运用其实也是一种“创造性破坏”,它在给之前的传统教学方式带来一定程度“破坏”的同时,也会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弊端。这些弊端对于许多年轻教师来说,因为刚从大学毕业,受过多年的专业培训,加之年轻学习能力强,运用多媒体技术并不算是难事,然而对于许多拿了半辈子粉笔、写了半辈子板书的中老年教师来说,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添加新技术恐怕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比如,进行的“农村中小学多媒体教学资源的应用调查”的调查结果显示:在接受调查的教师中有45%的农村中小学教师显示他们在平时教学中每天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的时间在1~2小时,只有13%的人每天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进行教学的时间在2小时以上。还有一部分农村中小学教师每天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进行教学的时间在0~1小时。37%的农村教师对课堂多媒体教学资源有兴趣,这部分教师大多分布在20~40岁之间;有一半的中老年教师对课堂多媒体教学资源反映不感兴趣或反感、讨厌。此外,一些不太发达的农村地区的教师,由于网络不通,平时就较少接触电脑,对多媒体这一新技术的运用也有一定的困难。
2. 视觉冲击与教学效率之间的矛盾。在日常的公开课中,一名教师的幻灯片做得是否花哨、技术运用是否熟练,能否代表其真正的教学水平?答案当然是否定的。然而,在日常的教学评价体系中,很多指标的设立并没有考虑到教师本人的实际情况,而是将课堂中教师的技术水平与教学水平相等同,走向“没有多媒体,就不叫公开课”的道路,这显然不利于教师整体素质的提升。小学课堂中多媒体的运用给学生带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但也需要谨防小学多媒体课堂中的“唯技术论”现象,即过分重视技术带来的视觉冲击,而忽视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导致教师角色的缺失。将多媒体技术引入小学课堂,是为了提高课堂效率,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而不是让学生产生“今天老师给我们看的东西比昨天更好”的想法。为此,建议教师在课堂中尽量将传统教学手段(如板书、课堂提问、课堂练习等)与多媒体技术的运用相结合,将多媒体仅仅看作一项辅助技术,而不是“唯一工具”。比如,在“数数、读数”这种特别注重学生操作和训练的课程中,如果教师仅仅是利用多媒体展现很多可爱的卡通形象和音效,而不注重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不进行课堂提问和习题训练,不让学生进行实践操作,那么,多媒体教学的效果就会适得其反。
3. 行政命令与教学实践之间的矛盾。我国发达地区小学课堂中的多媒体运用已经基本普及,但是在许多贫困县市级、乡镇小学中,多媒体的运用才刚刚开始。为了提高多媒体的利用率,证明在技术上投入的这笔钱“没有白花”,很多地方都将“课堂中使用多媒体”变成一个行政命令,甚至有专门的督导随堂检查,乃至形成了行政命令与教学实践之间的矛盾。其实,在很多具体的教学课程中,教师并不需要多媒体的辅助,甚至有时使用多媒体反而会降低课堂效率,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此時,更需要将多媒体的运用同教学实践相结合,而不仅仅是为了迎合行政命令,“为了使用而使用”。
二、解决矛盾,使多媒体成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助推器”
1. 要有选择性地决定哪些课程环节需要运用多媒体技术。对于一些课程互动性强、学生主体性强的课程或课程环节,比如在“数数、读数”、“口算除法”、“小数的乘除法”等课程中,教师可选择不用或少用多媒体。
2. 要有选择性地衡量不同教师的多媒体运用技术。对于一些年纪偏大且热衷于传统教学方式,并能够达到较高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的教师,应不以其实际的多媒体技术水平为衡量教学质量的指标。
3. 要有选择性地判断学生听课效率的高低。对于一些能够充分利用多媒体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的课程,还需要以一定的方式检验学生的听课效率,而不能一味地以课堂氛围为判断标准。
总之,多媒体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师生互动,在运用多媒体技术的同时,建议教师还要同学生多交流,以师生之间面对面的交流代替机器与学生的对话。此外,还可以通过课堂游戏、小组讨论教学、课外实践教学等丰富课堂,提升整体课堂教学的效率。为此,教师在享受多媒体技术给课堂带来便利和效率的同时,还应该多给自己出出填空题,看看如何能够更为高效地利用这一新技术。
编辑: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