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数据隐私权“被商品化”的法律问题研究

2018-02-18 08:39周可可
法制与社会 2018年36期
关键词:商品化隐私权法律

摘 要 在网络信息化背景下,用户数据逐渐被商品化,隐私权受到侵犯,社会不仅要关注司法救济,还要做好事先防范工作,本文从法律角度出发,探究个人数据隐私权被商品化的法律问题,在用户、技术以及政府监管等方面进行创新,以此维护用户的权益。

关键词 个人数据 隐私权 商品化 法律

作者简介:周可可,河南牧业经济学院文法学院。

中图分类号:D920.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12.282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个人数据逐渐被商品化,以往传统隐私权法律保护的模式比较被动,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需要对法律构架進行创新,以此为网络用户的隐私提供法律保障。本文主要探讨了个人数据隐私权被商品化的法律问题。

一、 网络空间用户隐私权的法律保护趋势

(一)网络空间隐私权内涵的改变

1890年,哈佛大学教授塞缪尔·沃伦与路易斯·布兰迪斯在《哈佛法学评论》第4期中,发表了《隐私权》一文,文中指出,每个人都有权利决定自己的思想。自此之后,隐私权逐渐得到各国法律保护。隐私是指不愿意与他人分享的事物,比如交友环境、个人基本资料、生活状况等,私人信息受到法律保护的情况,任何人不得公开与侵犯,个人有向他人公开的决定权。我国《侵权责任法》中指出,隐私权属于民事权益,任何人不得侵犯。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隐私权应运而生,其是指自然人在网络上享有的个人权益,与公共利益和他人无关,且个人利益受到司法保护,不得被他人利用、公开。但由于网络空间的形成,人们的隐私也脱离了物理空间,转入到网络空间,因此,隐私权的法律保护形势也出现了新的变化。

总体来说,在网络空间,只要是个人数据与信息,均是隐私权的客体,与物理空间则不同。

(二) 网络空间隐私权被侵犯的主要表现

对于在网络空间隐私权被侵犯形式主要变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将网络作为侵权工具

此种形式的主要含义是指网站服务提供者或者通信运营商,没有经过用户允许,将用户信息公布或者间商业使用的现象 ,比如,利用用于个人数据进行一对一销售业务,这对用户的正常生活造成严重影响。本文主要针对此问题,探讨相关法律问题。

2.将网络作为侵权载体

此种形式是指网络当事人不知情的情况下,信息控制人在网上发布当事人隐私信息的情况。当今社会,针对网络是否属于私人领域的问题,各国进行了探讨。2002年,欧盟隐私与电子通讯指令中写到,终端设备上存储的信息属于个人领域。网络漏洞、间谍软件等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若读取了用户信息,并擅自进行存储并利用信息行其它事物,这种行为就构成了侵权行为。另外,由于网络具有交互性,每名网络用户都可以称之为编辑者,都要对网络上的行为承担自己的责任。针对以网络为载体的侵权行为,我国《侵权责任法》中规定,侵害他人人事权益的需要承担法律责任。

另外,对于使用IP地址或其它技术手段侵害他人隐私权益的,被侵权人有权要求网络服务提供者断开连接或删除网站;若网络提供服务者知道用户利用网络侵害他人权益,要立即上报,否则承担连带责任。

二、针对个人数据信息被商品化的法律分析

(一)个人数据与技术发展被商品化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个人数据被商品化的形式越来越严峻。在互联网与物联网的时代,对隐私权的法律保护带来了巨大挑战,以往传统隐私权法律保护模式受到冲击。具体来说,互联网时代的用户信息与数据,是经过网络提供商后台处理后,才进行收集与分类,然后经数字化处理后,再放到网络上,这些处理后的信息供用户浏览与阅读,人们通过服务器浏览相关信息,对社会热点问题重点关注与了解 。物联网是在物体上植入芯片,然后通过无线通信与互联网连接,人们可以通过网络,与物体进行交流,这就不可避免的泄露了用户数据隐私。例如,商品上有标签,标签上有产品类型与制造商等信息,顾客在购买时,会暴露自己的喜好、个性等信息。因此,在物联网时代,已经没有隐私可言。

(二) 个人数据被商品化的可能性

信息通信技术具有一定的优势,它既可以保存信息,又能对海量信息进行处理,基于此情况,个人信息被商品化的可能给逐渐放大。以此从两个方面对个人数据被商品化的情况进行分析。

首先,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通信数据提供了广泛的来源,给予了其技术支持。在网络空间中,数据传输有很多种形式,包括电子邮件、网页的浏览、访问等,但无论何种方式 ,都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用户的信息,让用户信息公开化。随着网络应用的不断深入与网络的普及,很多人将现实生活带入到网络空间,社交媒体网站层出不穷,这就为个人信息的泄露提供了平台。

其次,在电子商务迅速发展的时代,政府及商家对数据传播、控制、储存的能力有所提高,网络时代信息的收集可以获取巨大商机,为商家创造利益。比如,商家在用户那里收集诸多信息,如姓名、年龄、性别、血型、电话等,可以为商家提供客源,成为他们可利用的资源。泄露用户信息的途径有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社交网络平台;二是网站管理不善,被黑客或病毒侵入,导致信息流失;三是商家通过用户发布的信息,间接获取用户信息与数据。

(三) 个人数据被商品化的法律属性

在网络空间中,个人数据是网络生存的重要标识,单个用户的个人信息并不具备商品化的价值,但海量信息结合在一起 ,就可以形成数据库,为商家提供了资源与客户,具有一定的商业价值。对于人格意义强烈的数据,商业价值只能是这个人的数据信息,数据主体的人格权无法进行出售。

三、个人数据法律保护的构架创新

由于现代社会的发展,个人数据在网络空间被商品化的现象屡屡发生,这给人格权的保护带来了极大的困扰,在人格受到侵害后,虽然可以及时停止侵害,但其对当事人伤害非常严重,事后的救济不能弥补受害人受伤的心灵。因此,在信息化时代,在注重司法救济的同时 ,也要对泄露信息做好提前防范工作,这样可以降低伤害程度。在法律构架上的创新可以促使用户合法维护自身权益。

(一) 用户层面

对于用户来说,传统的隐私权法律保护处于被动情况,加之人与人之间存在物理隔绝,这就造成用户隐私在被侵犯后,不容易传播,对当事人造成更大的伤害,此时的法律救济比较管用,可以保护用户权益。但是在网络时代,其具有流动性、开放性、虚拟性,用户数据在被侵犯后,会快速传播,导致全网络都能知道,此种情况为法律救济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

所以,对于网络隐私权的保护,不应该受限制于传统法律形式,应该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让用户承担自身责任,对隐私权的保护担负起自己的责任。

为了让用户参与到网络隐私权的保护中,相关部门应该对消费者进行教育,将互联网相关知识以及隐私知识对其讲解,让用户在信息时代明确自身职责,增强自我防护的能力。现阶段,我国在消费者教育工作还不够,资料显示,到2009年底,我国上网民众已经达到3.84亿,且有逐渐上升趋势。多数网名不了解电子签名,在网上随意签名,导致个人数据泄露,隐私受到侵害。这就需要用户掌握互联网的特点与原理,从根本上明白网络隐私权的重要性。

(二)技术层面

一般来说,政府是规制网络行为的有效途径,在个人信息遭到侵害时,对受害人的威胁是分散的、大量的,单纯依靠法律制度很难进行控制并有效应对。针对此情况,可以对网络代码进行规制 ,让网络本身就是规制者,以此实现政府规制。同时,相关专家也提出了一些建议,例如,在互联网上创建标识层,对要提交的信息进行严格控制,若用户担心个人信息泄露,可以设置商品被购买后标识层自动消失的情况,让用户放心,以此保护用户隐私。另外,技术创新也可以应对数据隐私泄露问题,成为保障信息安全的有效手段。在数据时代的背景下,网络服务提供者要大力推动硬件技能的提升,开发云技术,同时加大资金投入技术,让用户信息得到充分保障,使其在网络上具有技术屏障的保护,避免信息泄露。

(三)政府层面

针对网络隐私权受到侵害的问题,很多国家成立专员各司其职的制度。在英国,1998年颁布的《数據保护法》中规定,设立数据专员办公室。如果数据保护人员认定有人违反了相关法律与原则,可以采取相应措施处理。在德国,2003年颁布的《联邦数据保护法》中规定,联邦成员要推荐数据专员,其专员的年龄不应该小于35岁,且由总统直接任命,此专员不得从事其他事物及活动。针对我国隐私权保护问题,政府可以进行监管,可以考虑是否需要建立数据保护办公室,对网络服务的提供者进行监督,审批认证机构。另外,还可以考虑设立网络隐私权的专门法庭,更快的处理关于网络隐私权的纠纷案件,维护用户权益,做到真正为人民服务。

四、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信息交互性与流动性的特点被放大,用户信息遭到侵害。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要想保护网络用户的隐私权,需要对网络隐私权法律构架进行创新,需要将技术层面、用户层面、政府监管层面相结合,以此发挥法律监管的最大价值。

注释:

谢楚鹏、温孚江.大数据背景下个人数据权与数据的商品化.电子商务.2015(10).32-34,42.

胡安权.公民隐网络私权的法律保障浅析——以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为例.法制博览.2015(4).274.

胡文涛.我国个人信息隐私权保护法律存在的问题及思考——以与互联网企业利益平衡为视角.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48(6).92-100.

黄金、韩文涛.微信朋友圈隐私权侵权与法律保护探究.传媒.2016(18).86-88.

郑戈.在鼓励创新与保护人权之间——法律如何回应大数据技术革新的挑战.探索与争鸣.2016(7).79-85.

王利明.论个人信息权的法律保护——以个人信息权与隐私权的界分为中心.现代法学.2013,35(4).62-72.

冼志勇.公民基因隐私权的司法保护研究——以2010年基因歧视案为视角.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3(3).96-100.

张晓阳.基于cookie的精准广告投放技术及其法律边界刍议以朱烨诉百度公司隐私权纠纷为视角.电子知识产权.2015(9).80-87.

猜你喜欢
商品化隐私权法律
纳税人隐私权的确立、限制与保护
法律解释与自然法
论虚拟角色名称商品化权益的独立性
妈妈,请把隐私权还给我
谷歌尊重雕像“隐私权”的启示
明清时期陕西果树商品化趋势及殖民采掠初探
日本商品化权的历史演变与理论探析
让人死亡的法律
“互助献血”质疑声背后的法律困惑
让法律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