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子惠 李义东 黄方权
【摘 要】目的:探讨CT灌注及血管成像对早期脑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4月至2018年3月期间本院收治的56例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CT平扫、CT全脑灌注及CT血管成像检查,分析各项检查的诊断结果,计算灌注值、脑血容量(CBV)、脑血流量(CBF)、平均通过时间(MTT)、峰值时间(TTP)及峰值增强(PE),评估CT灌注及CT血管成像的诊断价值。结果:经CT平扫检查发现56例患者存在早期脑梗死病灶的患者有29例,主要表现包括病变区密度发生轻度减低、相邻脑池变形、局部脑沟消失等,剩余27例均未发现异常病灶,其检出率为51.79%;经CT脑血管灌注检查发现,56例患者在脑灌注成像相关参数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异常,且患者脑梗死区的灌注值、CBV、CBF、PE水平均较半暗带区低,MTT及TTP水平均较半暗带区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CT血管成像检查发现,56例患者中有37例血管狭窄或闭塞,其中前循环有28例,后循环9例;37例责任血管中轻度狭窄7例,中度狭窄10例,重度狭窄12例,闭塞8例。结论:CT灌注及血管成像在早期脑梗死的诊断中均具有较高价值,两者联合应用可有效预测缺血半暗带区,准确判定狭窄及闭塞血管,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早期脑梗死;CT灌注;血管成像;诊断
【中图分类号】R7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019(2018)23-00-01
脑梗死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发病率较高,其发生多与脑部供血动脉突发闭塞性病变有关,导致局部缺血、缺氧,甚至坏死,对患者的生活造成严重影响[1]。因此,早期如何对脑梗死患者进行诊断及治疗是阻止病情进展、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以往,临床上常采用常规CT对脑梗死患者进行检查,但诊断准确率较低。随着影像学技术不断发展,CT灌注成像逐渐在脑梗死的早期诊断中应用,主要通过监测脑组织血流动力学的改变,而对脑部灌注情况作出诊断。CT血管成像可获取清晰的脑动脉血狭窄影像,是目前评估动脉系统狭窄程度的金标准。本研究主要探讨CT灌注及血管成像对早期脑梗死的诊断价值。具体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4月至2018年3月期间本院收治的56例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5例,女21例;年龄46-81岁,平均(63.37±6.28)岁;其中轻度意识障碍14例,语言障碍39例,偏瘫63例,偏身感觉障碍16例,抽搐3例。所有患者均行CT平扫、CT全脑灌注及CT血管成像检查。
1.2 入选标准 纳入标准:①患者均符合《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中脑梗死相关诊断标准[2];②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患者发病时间>24h;②出血性卒中者;③合并脑部肿瘤者;④合并心、肝、肾功能不全者。
1.3 方法
1.3.1 CT平扫及CT灌注检查 选用飞利浦公司的Brilliance 16 CT扫描仪对所有患者行CT平扫及CT全脑灌注检查,CT平扫参数设置:管电流为400mA,管电压为120kV,层间距为6mm,矩阵:512×512,行横断位扫描;CT全脑灌注扫描:结合患者临床症状及CT平扫结果明确CT灌注图像的动态扫描感兴趣层,选取基底结节区4个层面进行灌注扫描,将50ml对比剂(碘海醇)利用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注入,注射速率为4.5ml/s,扫描参数设置:管电流为150mA,管电压为120kV,矩陣为512×512,层厚为6mm,4个层面,扫描范围为24mm,延时时间为4s,连续扫描时间为50s,间隔时间为1s。将获取的数据传送至飞利浦工作站,利用脑灌注软件处理数据,获取脑血容量(CBV)、脑血流量(CBF)、平均通过时间(MTT)、峰值时间(TTP)及峰值增强(PE)等灌注参数。
1.3.2 CT血管成像检查 CT灌注扫描10min后行CT血管成像检查,扫描参数设置:管电流:250mA,管电压为120kV,视野为200,矩阵为512×512,准直为16×0.75mm,将60-80ml碘海醇利用高压注射器经患者肘静脉团注,流率为4.5ml/s,启动扫描延时时间约为16-20s,扫描方位由主动脉弓至颅顶,扫描线与颅底平行,将扫描数据上传至飞利浦工作站,观察横断位图像,并结合曲面重组(CPR)、最大密度投影法(MIP)及容积再现(VR)等,观察患者血管狭窄部位及血管形态。
1.4 统计学方法 用SPSS 25.0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用χ2检验,百分数表示;计量资料用t检验,“”表示;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CT平扫检查结果 经CT平扫检查发现56例患者中存在早期脑梗死病灶的患者有29例,主要表现包括病变区密度发生轻度减低、相邻脑池变形、局部脑沟消失等,剩余27例均未发现异常病灶,其检出率为51.79%。
2.2 CT灌注结果 经CT脑血管灌注检查发现,56例患者在脑灌注成像相关参数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异常,且患者脑梗死区的灌注值、CBV、CBF、PE水平均较半暗带区低,MTT及TTP水平均较半暗带区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CT血管成像结果 经CT血管成像检查发现,56例患者中有37例血管狭窄或闭塞,其中前循环有28例,包括大脑中动脉20例,颈内动脉6例,大脑前动脉2例;后循环9例,包括椎基底动脉6例,大脑后动脉3例;37例责任血管中轻度狭窄7例,中度狭窄10例,重度狭窄12例,闭塞8例。
3 讨论
脑梗死患者常伴有急性、局灶性及进展性的神经功能障碍,若不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将造成患者残疾,甚至死亡。目前,临床上常以及时恢复患者脑部血流供应为主要治疗手段,尤其是早期脑梗死患者,尽早采取干预措施,可有效减少神经细胞的死亡,避免神经功能进一步恶化,降低致残率。CT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诊断脑梗死的方法,但CT平扫的诊断检出率较低,使其应用受到限制[3]。CT灌注成像主要借助核医学的放射性示踪剂稀释原理及中心容积定律等理论实施,具有操作简单、快捷等优势,可有效显示脑组织内细微血流动力学状况及变化情况,还可通过对相关参数的对比,对病变区域与半暗带区的脑组织血流灌注情况进行定量分析,在脑梗死发生早期即可发现梗死病灶及范围,并对梗死部位脑组织的侧支循环建立情况进行有效评估,在脑梗死患者早期诊断及溶栓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4]。CT血管成像属于脑血管影像学检查,其主要通过通过造影剂进行对比,利用螺旋CT快速、连续的对脑动脉血管进行容量数据采集,并利用计算机处理所获取的数据,最终合成脑血管图像。CT血管成像可有效显示动脉注射的部位、狭窄程度及侧支的血流供应情况,还可对脑梗死早期血管状况进行有效评价[5]。
本研究结果显示,患者脑梗死区的灌注值、CBV、CBF、PE水平均较半暗带区低,表明CBV、CBF参数水平降低对脑梗死的早期诊断价值较高,若供血动脉发生狭窄或闭塞,脑血管将通过自动调节机制扩张狭窄远段的血管,并开放侧支血管,通过代偿性改变维持CBF水平;建立侧支循环后,梗死区内的血管床容积则不会明显下降,其CBV及灌注值也将保持正常。MTT可有效区分正常脑组织与缺血脑组织,MTT的延迟代表脑灌注压降低及灌注储备受损;TTP延长多在梗死前期已出现,其改变则与侧支循环建立及血流速度降低有关,是评价侧支循环建立情况的重要指标[6]。本研究结果显示,患者脑梗死区MTT及TTP水平均较半暗带区高,表明MTT及TTP在脑梗死的早期诊断中也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CT灌注及血管成像在早期脑梗死的诊断中均具有较高价值,两者联合应用可有效预测缺血半暗带区,准确判定狭窄及闭塞血管,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王维泽.16排CT全脑低采样灌注及血管成像在早期脑梗死中的应用价值[J].医疗装备,2015,28(17):21-22.
中华医学会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
余东.CT脑灌注成像临床诊断急性脑梗死价值评价与平扫CT值差值的测量价值[J].中国CT和MRI杂志,2015,13(9):39-41.
宣浩波,郑屹峰,李凤琪,等.CT灌注成像在老年人脑梗死血流动力学研究中的应用价值[J].心脑血管病防治,2017,17(2):103-104.
张良金,石安斌,王小艳,等.早期缺血性脑卒中的CT灌注及血管成像分析[J].海南医学,2017,28(9):1442-1444.
杨林,杨克,周德伟,等.早期CT灌注成像参数与急性脑梗死脑血管异常及其预后的关系[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7,17(34):6740-6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