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军
【摘 要】目的:观察CT与MRI诊断肝脏局灶性结节状增生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4月至2018年4月我院所收治的70例肝脏局灶性结节状增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CT与MRI诊断,比较两种诊断方式的准确率。结果:经检查,患者采用CT的诊断符合率为70%,采用MRI的诊断符合率为91.42%,采用MRI的诊断符合率显著高于采用CT的诊断符合率,对比差异明显(P<0.05)。结论:MRI诊断肝脏局灶性结节状增生的临床效果明显高于CT,诊断符合率更高,具有比较理想的推广价值。
【关键词】CT;MRI;诊断;肝脏局灶性;结节状增生
【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019(2018)22--02
肝脏局灶性结节状增生的临床病发率较低,是由干细胞构成的良性结节[1]。其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边界较为清晰,可见包膜无实质性肿块现象,因此,往往难以被患者及时察觉,致使患者错过最佳治疗时间,最终延误病情。随着我国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CT与MRI被广泛应用到了临床医疗当中,CT与MRI是两种比较先进的诊断技术,且均可以用来诊断肝脏局灶性结节状增生,对于两种方式的诊断效果一直存在较大的争议,基于此,本文以我院收治的部分肝脏局灶性结节状增生患者为研究对象,对CT与MRI诊断肝脏局灶性结节状增生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4月至2018年4月我院所收治的70例肝脏局灶性结节状增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年龄25至71岁,平均(52.31±5.26)岁,其中男性患者37例,女性患者32例,病灶直径1.5~10.2cm,患者均接受CT与MRI诊断,
1.2 方法
1.2.1 CT诊断方法 首先采用CT进行检查,于检查前,叮嘱患者禁食禁水8h,给予2%泛影葡胺溶液口服,在检查中,协助患者采取仰卧位,采用螺旋CT扫描机扫描患者全腹部位,扫描过程中,将厚层设置为5mm,经肘正中,静脉注入对比剂,增强扫描时,层距设置为0.625mm,厚度3mm,电压120KV,螺距1:0.99,扫描完毕,对扫描结果采用图像处理工作站进行平面重建,层厚设为2.1mm,对患者病灶进行观察,对比增强扫描前后的CT值变化。
1.2.2 MRI诊断方法 于扫描前1d指导患者口服缓泻剂,清洁肠道,采用MRI仪堆患者全腹进行扫描,调整常规轴位T2W1以及T1W1,采用冠状位结合矢状位T2W1进行扫描,扫描范围375mm×375mm,层厚7mm、层间距8mm,静脉注入钆喷替酸葡甲胺对比剂增强扫描,观察患者病灶形状、大小等,对比增强扫描前后的MRI值变化[2]。
1.3 观察指标
由本院专业医师对所有患者的CT检查图像与MRI检查图像进行分析与评价。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值小于0.05,则表示两种诊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实施两种诊断方式后,患者采用CT的诊断符合率为70%,采用MRI的诊断符合率为91.42%,采用MRI的诊断符合率显著高于采用CT的诊断符合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 讨论
肝脏疾病的产生与人们的日常饮食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3]。当前,我国工业化进程正在逐步加快,城市环境污染也在逐步加剧,饮水质量与空气质量严重下降,导致各种肝脏疾病的产生,威胁人们的身体健康。肝脏局灶性结节状增生属于一种良性病变,但近年来,该病的病发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4]。由于肝脏局灶性结节状增生在病发时,其症状并不明显,因此,难以被人们及时察觉,在诊断时,也
容易被误诊为肝癌,或者被漏诊,给患者身心健康造成严重的危害。因此,对肝脏局灶性结节状增生进行准确诊断对于患者的病情具有重要意义。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与医疗技术的进步,各种先进的、新型的诊断技术被广泛应用到了临床实践当中,CT与MRI便是比较典型的两种。CT是临床应用十分普遍的一种诊断技术,通过科技设备对患者的肝脏功能及软组织器官进行扫描检查,将扫描结果采用影像技术进行解剖分析,从各个方位观察肝脏组织与病变之间的联系,以此来诊断患者病情。但CT在诊断肝脏局灶性结节状增生方面,也有一定的局限性,误诊、漏诊现象时有发生,诊断符合率相对较低[5]。MRI诊断技术具有多层面、多方位的成像特点,能够比较全面的展示软组织器官的病变情况,对比特性优良,用于诊断肝脏局灶性结节状增生,能够清晰的显示患者的肝臟功能病变状态与各解剖组织,与CT相比,其诊断符合率更高,准确性更有保障。本次研究中,患者经CT与MRI检查后,MRI的诊断符合率为91.42%,显著高于CT的诊断符合率70%,两种诊断方法对比差异显著(P<0.05)。再次论证了MRI诊断肝脏局灶性结节状增生具有极高的准确性,能够提高临床诊断效果。
综上所述,CT与MRI用于诊断肝脏局灶性结节状增生均具有良好的效果,其中,MRI诊断技术与CT相比,诊断符合率更高,产生误诊或者漏诊的情况较少,可显著提高患者的临床诊断准确性,对于改善患者病情,帮助患者得到更加准确及时的治疗具有重要作用,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方立贤.CT与MRI诊断肝脏局灶性结节状增生的临床价值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8,6(25):190-191.
范存庚,文兴林.CT与MRI诊断肝脏局灶性结节状增生的效果研究[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8,24(14):28-29.
李晓浦,王晶,蒋秀文.CT与磁共振成像诊断肝脏局灶性结节状增生的效果比较[J].实用医技杂志,2018,25(05):497-499.
谭利新,刘凤,谭清军,刘学良.CT与MRI诊断肝脏局灶性结节状增生的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导刊,2017,19(05):470-471.
何佳峻,张小鸽,张羲娥,邓珍萍.螺旋CT及MRI检查在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诊断中的价值研究[J].临床误诊误治,2016,29(04):1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