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彦芳
【摘 要】目的:探讨肾炎康复片治疗IgA肾病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100例2017年9月-2018年4月IgA肾病患者。按照治疗分组,对照组采取氯沙坦钾治疗,观察组则采取氯沙坦钾联合肾炎康复片治疗。比较两组疗效;24小时尿蛋白定量减少50%的时间;治疗前后患者24小时尿蛋白定量、红细胞计数;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疗效较高,P<0.05;观察组24小时尿蛋白定量减少50%的时间更好,P<0.05;治疗前两组24小时尿蛋白定量、红细胞计数接近,P>0.05;治疗后观察组24小时尿蛋白定量、红细胞计数改善的程度更大,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和对照组接近,P>0.05。结论:氯沙坦钾联合肾炎康复片治疗IgA肾病的疗效好,可更好改善24小时尿蛋白定量、红细胞计数。
【关键词】肾炎康复片;IgA肾病;疗效
【中图分类号】R32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019(2018)22--01
IgA 肾病是一种常见肾小球肾炎疾病,其出现肾小球系膜区 IgA 沉积,有反复发作血尿、蛋白尿和水肿等症状,可合并高血压,出现肾功能衰减,需要及早进行干预[1]。本研究分析了肾炎康复片治疗IgA肾病的疗效,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100例2017年9月-2018年4月IgA肾病患者。按照治疗分组,观察组50例,男女是28、22例。年龄22岁-72岁,平均45.81±2.94岁。病程1年-6年,平均(4.21±0.42)年。对照组50例,男女是29、21例。年龄22岁-71岁,平均45.84±2.52岁。病程1年-6年,平均(4.25±0.45)年。两组一般资料可比。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氯沙坦钾治疗,给予低盐低脂和优质低蛋白饮食,每次给予50mg氯沙坦钾治疗,每天一次。治疗2个月。观察组则采取氯沙坦钾联合肾炎康复片治疗。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肾炎康复片,每次给予5片肾炎康复片治疗,每天3次。治疗2个月。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疗效;24小时尿蛋白定量减少50%的时间;治疗前后患者24小时尿蛋白定量、红细胞计数;不良反应。
显效:症状消失,24小时尿蛋白定量、红细胞计数结果正常;好转:24小时尿蛋白定量、红细胞计数结果改善50%以上;无效:24小时尿蛋白定量、红细胞计数改善低于50%。疗效=显效、好转百分率之和[2]。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20.0软件进行x2、t计算, 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
觀察组疗效较高,P<0.05。如表1.
2.2 治疗前后24小时尿蛋白定量、红细胞计数比较
治疗前两组24小时尿蛋白定量、红细胞计数接近,P>0.05;治疗后观察组24小时尿蛋白定量、红细胞计数改善的程度更大,P<0.05。如表2.
2.3 两组24小时尿蛋白定量减少50%的时间比较
观察组24小时尿蛋白定量减少50%的时间更好,P<0.05,见表3.
2.4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观察组不良反应和对照组接近,P>0.05,如表4.
3 讨论
IgA 肾病发病率高,目前尚未完全明确发病机制,需要及早之劳,避免进展而出现肾间质纤维化、肾小球硬化等和肾功能减退等。中医认为IgA 肾病属于“血证”范畴,其发生和肾阴不足、灼伤肾络、外感风热等有关。在治疗方面,肾炎康复片中的成分西洋参益气养阴[3]; 白花蛇舌草以及成分土茯苓均有清热解毒作用;生地黄、杜仲、人参、山药均可健脾补肾; 泽泻、白茅根、益母草以及丹参有凉血止血、活血化瘀以及消肿利水之功。而氯沙坦钾为常见ARB,可和血管紧张素受体I竞争、选择性结合,将其介导的生理反应阻断而扩张小动脉,降低血压,减少蛋白尿,促使肾小球高代谢状态得到改善,有效保护肾脏[4-5]。
本研究中,对照组采取氯沙坦钾治疗,观察组则采取氯沙坦钾联合肾炎康复片治疗。结果显示,观察组疗效、24小时尿蛋白定量减少50%的时间、24小时尿蛋白定量、红细胞计数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和对照组接近,P>0.05。
综上所述,氯沙坦钾联合肾炎康复片治疗IgA肾病的疗效好,可更好改善24小时尿蛋白定量、红细胞计数。
参考文献
王银萍,王宏安,张洪宝,张守琳.枸芪复肾丸对IgA肾病模型大鼠影响的研究[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7,12(04):504-506+523.
尹德海.中西药合用治疗慢性肾脏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评价[J].中国临床医生,2014,42(06):10-11+15.
赵刃,吴迪,朱晓菲,孟凡龙.芪芎健肾颗粒治疗IgA肾病大鼠的实验研究[J].天津中医药,2013,30(04):232-234.
杨忠民,沈世忠,胡义阳,蔡佳颖,孙凌云,谢潜红.苯那普利联合肾炎康复片治疗IgA肾病近期疗效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16,17(05):442-443.
潘静,陈仁铭.二半汤治疗IgA肾病大鼠的实验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6,34(01):3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