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思思 杨先国
【摘 要】对于高职高专中药及相关专业,中药鉴定是核心课程,来源、性状、显微、理化四大鉴别方法中性状鉴别是基本技能。为了使学生建立扎实的基本功,对性状鉴别实训课的教学流程、讲解方式及考核设置分别进行不同的尝试及调整,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提升教学质量。
【关键词】中药鉴定;性状鉴别;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R282.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019(2018)22-0-01
中药鉴定是中药及其相关专业必修的核心课程之一,中药鉴定涵盖来源、性状、显微、理化四大鉴别方法[1],其中性状鉴别不仅是理论课上重点讲解的内容,亦是实验实训中重点开设的项目。性状鉴别实训课的开设目的就是为了实现学生辨识药材的技能,也是学生接下来进一步学习中药调剂,制剂,炮制的前提,是一切中药应用、生产、研究的起点[2]。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对教学流程以、讲解方式及考核设置进行了不同的尝试及调整,教学效果得到了明显的改进,现将经验总结如下。
1 教学流程的探索与改进
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通常在结束理论课后再进行性状鉴别实训课的学习。笔者在教学之初承袭之前的惯例,采用先讲解再让学生观察熟记的教学流程。这样的时序安排看似合理,实际上弊端重重。首先,中药鉴定理论课关于性状鉴别通常只是按教材的描述进行讲授,脱离实物学到的性状特征学生通常对其记忆率低,在结束理论课后大部分药材的鉴别要点被遗忘,而实训课先听讲解的安排依然是脱离实物的的纸上谈兵。其次,前期的理论课讲解时间充裕,单位时间内所讲解的药材品种少,节奏慢;实训课的主体时间留给学生实践观察,老师的讲解时间短,信息量大,节奏快。学生容易觉得实训课又在重复理论课的讲解,没有新意,而不予重视,或者容易出现知识链断裂跟不上,进而索性放弃听讲。所以实训课上前置的讲解即没有提起学生的兴趣,也没有把知识点落到实处。而后尝试新的教学流程,让学生先初步观察药材,再讲解,讲解完成后再让学生进一步观察熟记。这样的安排让学生在实训课展开的第一时间就能接触鲜活的实物,比起脱离实物的讲解更能调动学生的集中力,学生兴致盎然进而课堂气氛也被瞬间点燃。这也是上完理论课后学生对药材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学生在初步观察的过程中会发现一些问题或流露出一些问题,比如饮片和原药材的差异,不同片型的差异,炮制品和生品的差异等,作为老师应该在这个阶段进行巡查,收集学生提出的问题并听取他们在交流的过程中流露出的问题,为之后的讲解做一个灵活的调整。这样的时序调整明显增加了学生的兴趣指数,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在初步观察中的反馈也启示了教学工作者某些可能被忽视的问题,为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赢得了开门红。
2 讲解方式的探索与改进
笔者在教学之初对于性状鉴别实训课的讲解没有实践经验,多按教材顺序直接描述药材特征,数量多、时间紧、节奏快,学生在短时间内面对多种药材性状鉴别特征的堆叠而倍感疲惫,往往听到后面就忘了前面,刚讲过的知识点能回答的也就寥寥几人。面对学生低迷的反馈,笔者一度困惑,怎样能提高学生对鉴别要点的记忆效率,怎样通过改进讲课方式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成了关键要务。
而后经过上述教学流程的改进,讲解方式也随之得到突破。事实上理论课的讲解是对中药性状的第一次学习,实训课先接触药材的安排是对性状的第二次熟悉,初步观察后紧接的讲解既是再次的巩固亦是对前两次学习成果的检验。这个时候应该趁热打铁强调本堂课的重难点,特别是易混淆的药材,可以在投影上同时混放几种相似的藥材,比如将山豆根和北豆根的饮片混合放映,先以撒网提问的方式试探学生整体的掌握程度,如果学生的回应及时整齐并且答案正确,表示掌握程度良好,则不需再花时间讲解;如果学生的回应拖沓凌乱错者居多,则首先及时纠正错误,再用对比的方法逐一理清药材之间的异同点。这种检验式的提问加上对回答及时的肯定褒奖或纠错式的互动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集中力和参与率,而后对比式的讲解可以让学生同时巧记两种或两种以上相似的药材品种,原来在理论课上零散的知识点就被串联起来,明显提升了学生对鉴别要点的记忆效率。
3 考核设置的探索与改进
教学之初性状实训课只在期末阶段设置一次大型的考核,以此作为实训成绩的主要参考,虽然会给学生在考核之前设置两个学时的复习课,但是考核成绩参差不齐,整体及格率低,易混淆品种的错误率居高不下。究其原因与平时上课时学生的自觉性有直接关系。看过药材,听过讲解后,余下是学生自由安排的熟记时间,但是真正将反复熟记落到实处的学生只是少数,大部分学生在没有任务没有压力的前提下就此松懈,自然失去了记药认药的最适时间,或者心存侥幸,觉得还有复习课,到时候强记,应付考试应该没有问题。但是两个课时面对几百个记忆模糊的药材,很难有学生能像应付理论考试一样应付实训考试,而且密集记忆的疲惫感和盲从感让学生容易放弃最后努力的机会。所以考核的设置不能孤注一掷,除期末考核,每堂课的结尾还应设置课堂小考。
课堂小考首先应以随机抽考为原则,这样所有学生才能在整堂课保持紧张度;抽考几率不仅随机且要适当重复抽取已考过的学生,这样已被抽考的学生在接下来的课程中也不会松懈;小考的分值占比应体现出当堂落实知识点的重要性,这样学生才足够重视。通过课堂小考的设置及实施,学生的自律性明显提高,原本在后半段松散的课堂明显紧凑起来。
结语:辨识药材是最基本的技能,它关乎相关专业学生的专业素质,因此中药鉴定性状鉴别实训课的教学工作举足轻重。作为承担这一重要技能的教学工作者不容懈怠。笔者通过对教学环节中时序先后的调整,对讲解方式的灵活把控,对性状鉴别中易混淆品种的对比分析以及对考核方式的多重设置,教学效果得明显的改善。但是,因为教学条件的限制,目前的教学方式还是比较单一,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也处在较低的水平,网络互动体系的应用还是一片空白,接下来的改革和突破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张钦德. 中药鉴定技术[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
髙妮. 关于中药鉴定技术实验改革的思考与实践[J]. 卫生职业教育,2011,(12):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