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星瀚
摘 要:物理学是一门地地道道的生活科学,起源于人们对自然界的研究,物理学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在学习物理课程时,也应该将物理学的学习过程放在生活中,实现生活教育的目的,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可以提高物理教学的实用性。本文从物理教材生活化的解读开始分析,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习内容生活化、物理实验生活化两个方面分析,探究物理学习生活化的途径和方法,以帮助学生提高物理学习的兴趣和能力。
关键词:高中物理 物理教学 生活化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8)12-0-01
一、高中物理生活化的解读
纵观当下的物理教科书,不仅包含了物理的概念、规律、实验,还包含着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理念,教材内容更加具有时代感和生活化。在学习过程中,要强调物理源于生活,从教材中的物理知识走向社会,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关于“力”的知识点,教材内容强调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释生活中的有关问题。关于曲线运动的知识点,教材内容是分析生活中的离心现象。因此,从教材内容上就可以看出,物理的学习是和生活分不开的。在学习的过程中,首先就要牢记这一原则,将物理和生活联系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对物理的学习产生兴趣,才能提高学习物理的效率。
二、学习内容生活化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在新课改中,要本着知识源于生活的原则,要做到“回归生活,关注现实”。在《物理课课程标准》中也提到,物理课堂要生活化,要将书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既要利用生活的事物来丰富课堂,也要利用书本上的知识来解答生活中的疑惑,使学生在学习中生活,让学生更加理解知识点,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增强物理学习的生活感
所谓增加学习的生活体验,就是在学习的过程中,要从日常的生活中思考,将日常接触到的问题设置成为物理知识进行分析和理解。例如,在学习共振原理时,可以思考生活中常见的共振现象,比如,洗衣机甩干过程中,在甩干工作刚刚开始和将要结束时,洗衣机晃动比较严重,这是因为甩衣桶的频率与洗衣机转动的频率相似,产生共振现象,造成洗衣机晃动。再比如,现在很多人都在使用智能手机,其功能中有一项为振动模式,此模式会使手机发生振动,从而提醒使用者有信息进入,这种模式就是利用共振原理让手机“动”起来的。高中物理中,很多知识的设置都能够与生活结合起来,作为学生,要善于研究和发现。
2.增强物理学习体验感
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亲手做实验的方式增加物理学习体验感,例如,在学习电路与安全时,学习可以自己尝试制作连通的电路,并反复尝试,如果有操作错误,就会造成小灯泡段路烧掉。通过实验,可以更加直观的了解电路的相关知识,也更加深刻的体会到安全用电的重要性。这种学习方式,注重学生的体验感,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观察事物,积极思考。
3.增强物理生活意义的认知
物理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作为高中生,生活经验少,很难理解物理学习的重要性。因此,在日常的学习中,要有针对性的积累,通过课外书、电视新闻等方式,不断积累对现代先进的物理科学技术的认知,例如现代航天技术的发展。同时,要有用物理的眼光看问题,例如,如何看待能源的使用,噪音污染的治理等,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充分明白学习物理的重要性,也丰富了物理知识。
三、物理实验生活化
在物理学习中,物理实验室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通过物理实验,可以让学生的具象思维转化成为抽象的逻辑,这也是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提高对物理知识理解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实验中,要有意识的利用生活中的物件来开展物理实验,例如,利用纸片做有关“力”的实验;利用鸡蛋可以做热胀冷缩的实验;利用气球演示大气压的实验等。通过生活中物体还做物理实验,让物理实验更加的贴近生活。除了书本上的实验,作为学生也要扩展思路,将物理实验扩展到书本以外。例如,让自己动手制作电笔、通过多功能电表判断家用电器故障等。
结论
将物理的学习生活,才能让学习的过程丰富化,才能感受到物理的生命力。在物理學习的过程中,要与实际的生活相结合,从生活中寻找感兴趣的学习素材。在进行物理学习的过程中,要主动从课堂走出来,从生活实际出发,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现象,同时多做实验,用生活中的物件完成物理实验。只有这样,能够能提高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学生的综合性成长。
参考文献
[1]注重实验探索 强化能力培养[J]. 刘志梅. 学周刊. 2013(21).
[2]如何克服中学物理课学生畏惧心理[J].叶宝华.成功(教育). 2012(08).
[3]中学物理课程与STS教育的融合[J]. 胡丽,殷高方.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05(06).
[4]在中学物理课程中培养学生技术素养[J]. 陈运保,史峰. 教育探索. 2016(05).
[5]论在物理课程中加强物理学史教学的重要性[J]. 孙伟.科技资讯. 2008(13).
[6]谈职业中学物理课程与专业课程衔接问题[J]. 牟小慧. 镇江市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199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