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旭琴 陈伯清 潘国庆 王纪忠 陈新红
摘要 针对“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中技能型农业人才的培养目标,结合自身特点,卓越园艺专业通过打造园艺植物“生产—加工—控制”理论教学体系,构建“一条主线、两大平台、三个层次、四大模块”全方位、立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实现了卓越园艺人才的培养目标。本文从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等方面进行阐述,以期为卓越园艺专业人才培养提供科学参考。
关键词 卓越农林人才;园艺专业;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8)23-0275-01
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颁布,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在2012年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决定启动实施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13年教育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下发《关于实施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正式启动“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实用技能型卓越农林人才的培养目标是以服务产业发展和农业技术推广为指向,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技术过硬的技能型农业人才[1]。2014年9月,淮阴工学院园艺专业成功获批国家首批实用技能型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项目。卓越园艺人才计划的实施可以为区域培养大量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提升区域的核心竞争力,推动区域农科教合作、产学研协同发展,符合现代农业发展所需,具有重要意义。
稳步推进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必须深入研究现代农业发展背景下农林人才的知识需求、能力需求和素质需求特征,构建有效的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卓越人才脱颖而出[1]。按照“卓越计划”专业培养方案制定的要求,培养方案应包含诸多方面的内容,例如培养目标、培养标准、课程体系、企业培养方案和质量保障体系等[2]。本文从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等方面进行阐述,以期为卓越园艺专业人才培养提供科学参考。
1 卓越园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总体思路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关键在于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根据淮阴工学院“立足苏北、服务江苏、面向全国”的办学定位,卓越园艺专业以“培养与需求”对接为培养理念,坚持“夯实基础、加强实践、提升能力、注重应用、激励创新”的培养模式,发挥学科交叉优势,以培养有创新创业精神的高素质卓越园艺人才为主线,围绕园艺植物“生产—加工—控制”打造“产业链”理论教学体系,精炼“核心课程群”,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高素质实用型卓越园艺人才。
2 打造“产业链”理论教学体系
科学合理的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前提[3-4]。卓越园艺专业适应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明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充分利用园艺与农学、食品、生物多学科之间存在相互交叉、渗透、融合和创新的优势,突出体现跨学科创新型人才培养特色,围绕园艺植物“生产—加工—控制”产业链,精炼“专业基础”“园艺植物生产”“采后贮藏与加工”“质量检测与控制”四大“核心课程群”,打造园艺专业理论教学体系。“专业基础”课程群由学科基础和专业基础核心课程组成,“园艺植物生产”课程群包括园艺植物栽培学、园艺植物育种学、园艺植物保护学等专业核心课程,“采后贮藏与加工”侧重园艺产品采后保鲜技术、加工工艺和贮藏运输等课程,“质量检测与控制”课程群则包括现代仪器分析、园艺产品品质分析、微生物检测技术等课程。通过四大“核心课程群”的学习,使学生具备比较系统、全面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3 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
依据高素质卓越园艺人才培养要求,围绕淮阴工学院人才培养定位,园艺专业以创业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卓越农林人才培养为主线,融合校内—校外资源,围绕“基础—应用—创新”能力提升,打造“学科基础—专业基础—生产实训—创新训练”四大实践教学模块,逐步构建了“一条主线、两大平台、三个层次、四大模块”全方位、立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保证卓越园艺人才创新应用能力的培养。
3.1 一条主線
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为一体,以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实用型卓越园艺人才为主线,坚持特色发展、科学发展,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坚持实践教学“四年不断线”培养模式,夯实学生专业技能,增强学生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理论素养和应用能力,激励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同时,建立有利于卓越园艺人才培养的质量评价体系和动态考核体系,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后劲足”的实用型卓越园艺人才。
3.2 两大平台
校企全程合作是“卓越计划”成功的关键[5]。校企合作是地方院校积极参与当地经济发展,使办学更贴近实际的重要方法[6]。融合校内、校外资源,构建校内、校外两大实践教学平台,加强产学研合作,是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通过校内、校外资源的有机结合,实现学校与企业、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学习与就业的深度融合。
3.3 三个层次
围绕实用型卓越农林人才培养,开展实验、实训、创新技能锻炼和能力培养,实现“基础—应用—创新”能力的逐步提升。基础实验以基础知识考核和思维拓展为中心,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技能和专业技能。生产实训以生产技能和实践应用能力培养为中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实践主要以创新精神及创业能力培养为主,主要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开发研究能力和创业能力。
3.4 四大模块
创新实践教学体系是支撑“三个层次”能力提升的基本保证。园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包括4个模块,即学科基础、专业基础、生产实训、创新训练。“学科基础模块”即学科基础类实验,通过精选经典的基础实验项目来夯实学生的基本能力;“专业基础模块”即专业课程实验项目,涵盖园艺植物“生产—加工—控制”产业链,通过大力整合原有课程资源,加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教学,加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生产实训模块”由专业劳动、课程实习、生产实习、顶岗实习和社会实践等集中性实践教学组成,充分发挥校内校外两大平台开展实训,强化学生的技术开发和服务能力;“创新训练模块”由学科竞赛、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训练、社会实践、毕业实习及毕业设计(论文)等项目组成,鼓励学生参加各类竞赛、科研和实践项目,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四大模块承前启后、有机结合、相互协调,全面、科学、系统地为培养高素质卓越园艺专业人才提供了根本保障。
4 结语
综上所述,人才培养方案是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础,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7]。淮阴工学院卓越园艺人才培养以综合能力和素质提升为主线,立足苏北,优化整合校内外资源,改革传统教学体系,创新卓越人才教学体系,实现了人才培养方案的特色化和区域化。校企合作是我校卓越园艺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式,其优点是培养具有针对性,使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符合企业要求。随着卓越计划的实施,我校进一步加大了校内、校外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力度,实现校企合作常态化。当然,卓越人才培养方案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持续的改进和不断的完善。随着外部环境和人才需求的变化,需要对培养方案进行调整。因此,培养方案的完善是一个连续不断、周而复始的循環过程,贯穿于卓越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5 参考文献
[1] 高志强.卓越农林人才培养的运行机制:以湖南农业大学为例[J].农业工程,2014,4(5):90- 92.
[2] 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培养方案再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4):10-17.
[3] 刘泽静,汤浩茹,汪志辉,等.高校园艺专业(兴趣驱动-实践贯通-强化能力)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农业教育,2012(5):93- 96.
[4] 吴强盛,邹英宁,刘乐承,等.园艺专业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8(3):260- 262.
[5] 林健.校企全程合作培养卓越工程师[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3):7-23.
[6] 邓明净,张义奇,卢伟红,等.从园艺专业就业情况谈园艺专业建设[J].时代教育,2013(5):33.
[7] 陈伯清,赵希荣,赵玉萍,等.“四双四融合”毕业设计教学模式探索:以淮阴工学院为例[J].中国高校科技,2013(5):3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