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莹
摘 要:教学设计是教师在教学目标的指引下,对教学活动进行全面构思、系统规划的预案,它是决定课堂生成的重要因素。有效的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成功的第一步,因此,要想上好一节课,教师必须掌握有效教学设计的策略或技术。
关键词:化学;活动;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8)23-039-1
新课程教学设计提倡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倡以问题为中心,提倡让学生主动参与、体验、探究,提倡教师发挥能动性和创造性,因此,教师应秉持课改新理念,通过认真研读教材,大胆、合理、创造性地进行教学设计,促进教学方式转变,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一、提倡自主学习,自学能力
在化学教学实践中,为保证自主学习的有效性,教师可提前向学生发放导学案,要求学生按照导学案的要求完成学习任务。导学案中应包含以下几个要求:一是目标设计,即要让学生了解什么、知道什么、理解什么、掌握什么要明确。如“性质活泼的氧气”中对氧气的物理性质就要做到“初步理解”;二是需要完成哪些任务需要明确。如需要阅读教材的哪几页,完成哪几个练习,识记哪几个概念等;三是自主学习中要让学生学会归纳和质疑。归纳是将自主学习中自己理解的、掌握的知识点进行整理,而质疑则是提出自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学会质疑,才能经常和同伴一起展开讨论活动。
二、开展合作探究,引导学生交流
合作探究是化学学习活动中最為重要的环节,也是学生构建化学知识最关键的环节。化学课中讨论的核心是解决重难点问题,故而在组织学生讨论时,问题定要紧扣重难点展开。以“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为例,本课的重点是对燃烧条件的掌握,在课堂中,先以生活案例而引导学生交流燃烧的特征,接着组织学生猜想,交流教材中的四个问题,针对第四个问题设问“我们生活中有哪些点燃方式,为什么不同的物质的点燃方式不一样,不同的点燃方式的目的相同吗?”由此而引出“着火点”的概念并引导学生对物质燃烧的条件进行整理。针对所整理的条件,追问“是否需要满足所有条件,还是满足部门条件?”学生交流,教师以红磷和白磷燃烧的演示实验作为辅助而明确“同时满足”。如此,重难点得到提出,学生在讨论中学习,课堂参与度较高,学生积极,效果自然也较好。
在合作探究环节中,教师充当的是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提出问题后,不应急于给出答案或要求学生给出答案,而要预留时间给学生交流,在交流中要结合学生的交流情况对学生进行指导。学生交流并汇报,要进行相应的补充。
三、加强当堂检测,巩固化学新知
在以往的化学教学中,大多教师会把学习活动定义为“听老师讲”,其实不然,学习活动是多种感官参与,以多种形式存在的学生的主体行为。在课堂中,学生不仅要听、说、读、写,还需要及时根据课堂中所学习的知识点而引导学生展开练习。如对化合物的概念学习后,学生能口头描述该概念,也能初步判断物质,此时就可提供一些化学式帮助学生巩固概该概念。如Na2O、K2O、CaO、BaO、KNO3、NaNO3等。当堂检测的目的是让学生用所学知识,形成巩固,达到强化的目的。
在化学课堂中,当堂检测的形式要多样化,如概念、化学式等的巩固,可借助多媒体而呈现判断类、填空类问题组织学生回答,也可采用师生间问答的方式进行;对简单的计算类知识的巩固,如化学式的配平、质量分数的计算等,可参照教材中的例题而换用数字、题干信息而引导学生用公式进行计算。在课堂中也可采用小组间相互提问、抢答、竞赛等方式组织学生活动,从而提高学生练习的积极性。要摒弃以往化学课堂中单纯地完成课后练习的单调方式,尤其是随着网络的应用,要灵活借助多媒体而引导学生展开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四、注重自主复习,培养归纳能力
复习活动也是化学学习活动中不可忽视的环节,根据遗忘的规律,若课后不及时组织学生复习,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将遗忘过半,为此,在化学学习中,针对概念、定义、化学式、方程式等基础知识,组织学生探究后练习,练习后要再次呈现,便于学生巩固并掌握,形成长时记忆。在化学复习中,也要注重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引导学生学会自主梳理、自主归纳、自主复习。如学习溶液的酸碱性后对常用酸碱指示剂的特点进行归纳整理。
每次课堂学习后,要引导学生将当次课堂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整理,进行系统归纳。如“常见的酸和碱”学习后,可按“物质的分类”、“电离方程式”、“酸、碱、盐的概念及酸碱盐的溶解性”、“酸碱盐的溶解性”、“酸、碱、盐溶液的导电性”等板块对知识点进行归纳整理,也可采用思维导图、树状图的方式引导学生整理。学生对知识点进行整理后,要及时引导学生展开针对性练习,要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而查缺补漏,及时复习巩固。
学生进入初三以后,学生开始系统的学习化学知识,在化学教学中,教师不能只关注化学知识的讲授,而要利于学生的学习实际,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结合学生的特点而安排学习活动,这样才能让化学学习变得更加有效。在设计化学学习活动时,要结合课前、课中和课后不同的环节而相应的活动并根据活动而组织学生展开学习活动,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使之构建知识,形成技能。
[参考文献]
[1]杨东清,纪艳苹.中学化学课堂教学引入环节的学生活动设计研究[J].化学教与学,2015(07).
[2]陈艳艳.合理设计课堂活动构建初中化学优质高效课堂[J].理科考试研究,2014(16).
[3]何翔.有效的学生活动设计初探——以“盐类的水解”为例[J].化学教学,201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