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 安徽 合肥 230022
正文:
《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将中心城区划分为老城区、东区、北区、西区、南区、经开区、高新区和滨湖新区八个城市分区。合肥市政务文化新区位于西区,是规划近期重点发展区域之一。
合肥政务文化新区以“3年建成行政中心,5年建成各项配套设施,10年全面建成政务文化新区”为总体目标。在建设中不断探索,致力提升新区土地资源价值、促进整个合肥的生命活力。
本文将从宏观,中观,微观三方面探讨合肥政务文化新区建设发展中的建设成效、影响以及现状中存在的不足,挖掘其产生的原因,浅谈合肥政务文化新区的更加科学完善的发展的建议,也以此研究为其他新城中心区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
功能布局与空间结构合理性方面。新区以三条轴线构成用地骨架统领全局,有绿轴——贯穿南北200米宽的绿带;拓展轴——以东北至西南的城市商业带;水景景观轴——西北至东南水系河流地带。沿中央绿轴布置行政中心,中央商务区,体育中心等新区核心建筑群。(图 1)
新区整体功能多样性方面。中央绿轴布置行政中心,中央商务区和体育中心。水轴以北商业区较为集中,水轴以南以文娱住宅为主。医疗设施,景观设施,教育等设施以散点式分布于各功能区,服务便捷。(图2)
图1 政务文化新区轴线示意图
图2 政务文化新区用地规划图
打造城市名片。2002年合肥市的总体规划定位还没有达到长三角副中心的高度,但是从建成效果来看,政务区的规划格局不仅很好的契合了合肥城市的发展,成为合肥市城市形象的对外展示窗口。
疏解老城压力。合肥市政务文化新区北靠老城区,规划面积12.67平方公里。可疏解老城区不利于主城区发展的产业,缓解主城区人口聚集的压力,帮助改善老城区环境状况。
城市公共空间体系的连续性方面。政务区北侧、西侧、和南侧三面环水,绿地环绕。中部为天鹅湖公园,十五里河景观带贯穿东西,中央绿轴联通南北。区内围绕中心天鹅湖,点状分布9个公园,连点成线,形成环状公园带。
公共空间的多样性方面。政务区有大型人工湖——天鹅湖,有主题不同的5个公园,有54个街头游园,尺度不一,功能不一。
公共空间的可达性方面。通过研究可以看到,政务区内任何一个居住小区到达公园的距离都不超过 1 公里,达到中心天鹅湖景观的距离部超过2公里。
总体来说,城市公共空间体系联系紧密,种类多样,通行便捷,给使用者提供了良好的空间体验感。
绿化空间的连续性方面。政务文化新区将公共活动空间结合景观空间设计,使得政务区的景观空间连续性和公共空间的连续性都非常好。(图3)
图3 合肥政务文化新区景观规划图
景观视廊的组织方面。政务区南北向中央绿轴公园,宽200米,长3.4公里,从合肥市政府大楼前广场,一直到合肥市体育中心,成为展示政务区形象最佳的景观视廊。
景观节点分布方面。政务新区以点、线、面相结合的方式,沿绿轴、水轴、环区绿带形成整体的景观布局走势。以政务区南北向中央绿轴公园的天鹅湖区域人工湖景观为区域中心景观,代表城市形象。
总体来说,绿化空间连续,景观视野良好,且主次分明,联系紧密,给人一种开阔、气势磅礴且充满现代气息的视觉感受。
政务新区交通布局方面。新区建立“三纵四横”全长约27公里主干道路,50公里次干道路网格局。区域内交通设施完备,内部道路系统以主干道——次干道——支路——街区道路——步行道等五个系统,分层布置。交通结构均衡连贯,层次清晰,增强各区域的可达性。(图4)
图4 合肥政务文化新区道路系统规划图
车行系统通畅性方面。政务区内部交通系统通畅;人行系统连续性方面。政务区人行系统结合景观系统设置,连续性较好。停车布局的合理性方面。政务区目前的入住率仍在上升,停车占道问题日趋严重。
整体而言,城市交通结构清晰,新区内部较为通畅,但与外部车行系统交界处拥堵现象严重。部分道路尺度较大,使得人行系统连贯性缺失。城市支路停车占道现象严重。
尺度合理性方面。新区广场分布于天鹅湖景区、公园、公共建筑等区域。具有集散、休闲、游历等功能。其中以天鹅湖景区广场最大,功能最为齐全。
景观设施布置方面。天鹅湖广场设施齐全,形式丰富,包括休闲,健身,游憩等配套设施。不同的公园内广场内有不同的布局特色和相应的小品设置,避开了广场趋同化设计的弊端。公共建筑前广场主要有大型商务建筑前广场和小型商业街区广场,部分街区在建筑入口处有特色景观处理,形式丰富。整体而言,广场的布置功能齐全,尺度合适,集散方便,层次感强,围合性好,舒适感强。
尺度合理性方面。政务区街道空间结合建筑空间来设置,街道两侧建筑体量较大,高度高,其街道空间对应就宽,比如中央绿轴两侧,是政务区开发强度最大的区域,建筑体量大,高度高。
绿化情况。政务区所有道路两侧均规划有绿化带,对于主干道两侧,往往采用多层次的绿化隔离,道路中间绿化,主道与辅道之间设置绿化,人行道与沿街建筑之间设置绿化。
慢行系统方面。从整个政务区来看,主干道割裂了全区的慢行系统,但是在各个居住组团内部,慢行系统发达。整体而言,街道尺度开阔、舒适;街边建筑控制合理,无压迫感;绿化布置较多。但私家车的街边占道停车现象严重,导致交通不畅;绿植低矮浓密,影响行人舒适感。
政务文化新区的滨水空间是景观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地制宜,结合十五里河水系走势,综合改造并开发了天鹅湖景区和匡河生态水系。景区内的植物种类繁多,环境清幽。景观配置有喷泉,亲水平台,湿地瀑布,雕塑小品等独具特色的景观节点,为人们提供丰富多彩的休闲与观赏设施。滨水景观全长10公里、蜿蜒西南城区北、西、南三面的匡河生态水系,宛如一条城市生态“翡翠项链”。
建筑体量方面。政务区内建筑体量最大,层数最高,且形式灵活,特色鲜明,成为政务文化新区的代表性建筑;建筑色彩方面 。新区内的主体建筑多以玻璃的材质为主,符合新区现代化建设的方向;建筑风格方面。建筑多为现代主义风格,呼应政务区的定位,打造现代化新城。整体而言,建筑单体灵活而有特色,且以现代主义的风格实现了作为合肥市城市形象的对外展示窗口的定位。
建筑小品的多样性方面。新区内以座椅等休息器材为主的服务型小品;用于丰富景观美感的装饰型小品;提供照明使用的灯柱和灯座;提供全景图、指向牌、指向标等的展示型小品。具有现代感,但文化艺术性不强,且无地域特色,季节适应性一般。
以城市功能完善为基础,以新兴产业集聚为支撑,以土地收储整合为后盾,以项目建设为抓手,高标准、高起点谋划实施好一批建设项目。周边农贸市场,大型超市为居民提供了方便快捷的日常生活服务。市政中心,体育中心,艺术中心成为人们聚集的核心场所。
铺地多样性方面。新区选用铺地种类繁多,诸如自然草地,铺地石,砂石,天然木材铺地;铺地的防护性方面,自然草地还具有蓄水功能,符合生态化城市建设的要求。广场铺砖主要使用花岗岩,防水性较好。砂石透水性较好,是比较实用的步行道的铺地形式;铺砖景观性方面,自然草地即具有观赏性又具有实用性。板岩和青石铺地砖,形式古朴自然,颜色与环境协调。木材自带天然古朴的特质,轻质柔软。整体而言,政务新区的铺装设计的类型分布较好,防护性较好,但美观性一般,也无地域特色。
政务区大面积水面景观存在着严重的安全隐患。天鹅湖自建成以来,溺亡事故频有发生。匡河公园的滨水空间狭窄,驳岸很高,落水后很难上岸,尤其是有很多老人和小孩游玩的地方,需要在安全性上更多的考量,避免不幸事故的发生。
政务区内私家车占道的情况明显。目前园区的机动车数量大,由此带来的机动车停放的问题不容忽视。步行道植物低矮,人体行走时的舒适度较低。部分道路过宽,影响人行系统的连续性和景观系统的可达性。在后续的设计与实施中,建议以地下停车及集中停车库来解决日益增加的机动车停放问题。同时,对步行系统的设施进行维护,或者搭配种植舒适度较好的植被。
政务文化新区的定位是打造政务新中心、文化新高地,虽然有人民日报社安徽分社、中央电视台驻安徽记者站、人民网安徽频道、省广电新中心、安徽日报报业集团、安徽出版集团、省文博园、合肥广电中心、合肥日报、赖少其艺术馆等 80 余家文化、传媒单位汇聚于此,构建了文化新区的骨架与内涵,但是从整个政务文化新区来看,几乎感受不到安徽文化的氛围,失去了地域特色。所以应强文化自信,将优秀的文化融入到城市设计中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调研的过程中发现,市民作为城市的使用者,却对政务文化新区的规划理念不了解,也不知道城市设计的概念,对政府的建设行为是一片茫然,被动的接受其建设成果。这充分表明公众对自己将要使用的城市环境的建设的参与度不足。
从专家评分和实地调研中都发现,在实施的现状中,微观层面的问题凸出。例如城市标识系统缺失,景观小品、城市家具的设计与城市设计要求不匹配。细节决定成败,对于城市也是,想要真正打造一个高质量的城市环境,需要更深入的设计和规划。
新区的设计虽然已经基本完成,但是细节的设计还在进行实施与调整的过程中,设计者应该更多地与市民接触,创造一个良好的交流氛围,从而获得更多利于民生的设计构思。例如进行问卷调查,建立公众平台,举行公开展示模型与表现图,现场讨论设计构思的活动等。
政务新区设计方案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新区规划流程清晰,层次分明,有主有次,景观以天鹅湖为主导,全区配备不同的主题公园;建筑以行政建筑为中心,周边布置其他功能建筑;道路以“三纵四横”为主线,内置棋盘路网。新区整体结构清晰可见。同时新区体现了较好的人文思想,从建筑街道、广场、景观等方面很好地考虑人体尺度感和精神愉悦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