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建虎
(积石山县水保管理局,甘肃 积石山 731700)
生态修复主要是运用一定的生物、生态的技术方式,改变或者切断生态循环系统中不利于生态发展的因素与环节,并实现优化生态循环内部系统与外部系统统一的目的。针对目前我国水土流失相对严重的局面,将生态修复纳入到水土保持中,帮助自然界自身的修复功能最大限度的发挥生态改善,进而实现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生态修复在水土保持中能够促进人们对于环境保护意识和生态修复在环境保护中的认识程度。历史上经济发展中对生态破坏相对严重,在中国梦实现进程中,国家越来越重视生态与经济可持续发展工作,生态保护与生态宣传工作加强,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增强。水土保持工作能够有效的改善发展中的环境问题,生态修复方式的科学化与多元化发展对环境保护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生态修复主要是利用自然生态循环链中植物顽强生命力,以绿化为抓手,提升生态平衡能力。这项工作在我国得到大力推广,生态修复宣传也不断加强,直接提升各地居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并自觉的参与到当地的生态修复工作中去。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修复工作的顺利实施,不仅减少了当地水土流失面积,更促进了当地的绿化环境,提高当地绿化覆盖率。在生态修复工程大力实施后,我国植被覆盖率明显上升。据调查,2017年我国大部分城市的绿化覆盖率已经达到了30%~50%,水土流失情况得到有效控制[1]。切实有效的减轻了洪水灾害,改善了当地的生存环境与生态系统,促进经济全面可持续发展。总的来讲,生态修复解除了生态系统在发展中承受的压力,运用生态系统自我调节与控制,最大限度做好生态修复在水土流失中的工作。
一方面退耕还林是修复中的重点方向。耕地是我国水土流失中主要流失区域,根据地理学要求,25度以上陡坡严禁开垦,因此首先必须实现该片区域的退耕还林工作。结合国家“退耕还林”政策夯实陡坡还林,利用政策优惠和补贴的方式保障农村居民的收入。另一方面做好封山禁牧工作。在退耕还林的同时将进一步做好封山禁牧工作,构建交错型放牧工作,减少生态压力。此外,依托振兴乡村战略背景,做好农村产业化发展,减少农村经济发展对于生态环境的依赖[2]。
首先,结合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等政策引导积极开展农村区域性的环境治理格局与治理活动;其次,建立乡村生态保护与生态治理责任机制,将生态环境责任落实情况纳入政府绩效考核中,落实严格的奖惩制度;最后,建立长效的管理机制,将农村生态发展列入当地发展规划中,科学合理的指导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总的来讲,当前我国水土流失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控制,在积极开展水土保持工作的同时应该重视生态修复的重要性。实现生态修复工作落地生根,助推生态建设良性发展。在实施生态修复工作中更应该注重生态环境的实践性与系统性,将本地的实际情况统筹起来,实现因地制宜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