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市博物馆馆藏宋代蟠螭纹玉璧鉴赏

2018-02-17 11:16朱伟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8年21期
关键词:玉璧宋代工匠精神

朱伟

摘 要:宋代是我国玉雕发展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也是一个高潮时期。北宋时期,随着经济和文化的繁荣发展,玉雕行业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在宋代众多的玉雕作品中有一部分俏色巧雕玉器,可谓独具匠心、巧夺天工。今天,我国各地的博物馆中收藏有一些宋代的俏色巧雕玉器,如连云港市博物馆就收藏有一件精美的宋代俏色巧雕的蟠螭纹玉璧,这些玉器普遍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非常值得我们去保护和研究。

关键词:连云港市博物馆;宋代;蟠螭龙;玉璧;俏色巧雕;工匠精神

宋代是我国古代玉雕工艺十分发达的一个时期,也是我国玉器发展史上的一个高潮。由于国家的统一,经济和文化的繁荣发展,加之隋唐时期玉雕新风的铺垫,并且宋代拥有一支比前代更为庞大、更加有文化修养和艺术鉴赏能力的统治阶层,在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宋代的玉雕行业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宋代玉器不论在数量和种类上,还是质量和工艺上,都有了一个新的飞跃。

在我国各地的博物馆中大多收藏有宋代的玉器,连云港市博物馆收藏的宋代玉器中,就有一件宋代的蟠螭纹青玉璧(图1、图2)。该玉璧保存完好,表面带有灰黄、浅褐色土沁,直径21.8厘米,孔径4.4厘米,厚1.4厘米(含浮雕的蟠螭龙纹饰),材质为和田青玉。这样的尺寸在宋代同类玉璧中也堪称大块头了。此玉璧是1978年白鸽涧生产大队在取土时发现的,后转交给连云港市博物馆,1993年时经过申报和鉴定,被评为国家二级文物,时代定为宋,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这块蟠螭纹玉璧的独特之处不仅在于其尺寸比较大,更在于它的俏色巧雕工艺。当时的玉雕工匠利用天然玉料表面的红皮,浮雕出两条蟠螭龙和宝珠。两条蟠螭龙均作爬行状,相对而望,身形修长,线条流畅,头都冲着宝珠方向,头部上宽下窄,鼻子下横琢一道宽阴线,嘴部前探,眼睛浑圆而稍凸,两眼上方各有一道粗眉,眉角上扬,两个耳朵有阴刻螺线,脑后有一角,背部有一条阴刻脊线,身体和四肢遒劲有力,尾部开叉翻卷。整个纹饰(图3)呈现出“二龙戏珠”之态,形象生动,在青玉的地子上更加突出。此件玉璧构思巧妙,布局合理,刀工犀利流畅,给人以端庄厚重之感,实为一件难得的宋代玉器精品。

好多人認为玉器的俏色巧雕比较稀奇,尤其觉得古代的俏色巧雕更为神秘。其实俏色巧雕是我国传统玉雕工艺中的一种常见手法,“指的是在一块玉料上利用玉的天然色泽去雕刻,颜色运用得非常巧妙。很多时候,玉石中的杂质能够因为俏色巧雕变废为宝,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1]。笔者认为实际上俏色巧雕注重的不仅是色泽,更重要的是构思和雕刻。如果一件俏色巧雕作品,没有巧妙的构思和精湛的雕刻,即使颜色丰富,也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俏色巧雕。过去有些学者认为俏色巧雕玉器在宋代玉器中较为罕见,这个观点实际上是有偏颇的,可能是因为目前我们所能见到的宋代的俏色巧雕玉器比较稀少所造成的误解。其实俏色巧雕玉器在宋代玉器中并不是个别现象,俏色巧雕技术在宋代得到了更为广泛的运用。这个时期的俏色巧雕不仅会利用玉材天然的皮色(又称留皮之作),如黄皮、红皮、黑皮等,还会利用天然玉材自身的颜色,并且“有三四种色泽糅合的巧色玉雕”[2]。如图4中的衔鲢鳜鱼,这件宋代玉饰不仅利用了玉材表面的皮色,同时也利用了玉材自身的颜色,是糅合了三四种颜色的巧雕之作,更加生动逼真。宋代玉器的俏色巧雕工艺在日本学者大村西崖所著的《中国美术史》中也有明确的记载:“能巧就玉材之色泽,而施以适宜之雕刻,亦始于宋代,似大半由玉院之制作而起,称之为‘取用材料,略称‘取材或称‘巧色玉。孝宗之‘甘黄玉葵花盃中央有天生之紫心,黑处为人物之发,白处为其体,满斑为其衣纹;又‘子母猫之母猫为白玉,六子则有如黄黑瑇瑁者,有纯黑或黑白相杂者,或螭黑云白……其巧合自然,一丝不乱,为人心思所不及,诚至妙之物也。”[3]当然,大村西崖所著的《中国美术史》里提出的我国俏色玉雕刻始于宋代这个观点的确是不妥的,其实我国早在商代就已经出现了历史上最早的俏色玉器——玉鳖。不过《中国美术史》里对我国宋代俏色玉的制作有一个比较详细的记载,这是很有价值的。并且《中国美术史》中所记载的这段内容与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燕闲清赏笺·论古玉器》中所记载的一些内容是基本吻合的,也可相互印证。

除了巧用皮色外,宋代玉工们在处理玉料上的瑕疵与杂色方面的技术相对之前各朝代而言也更加成熟,甚至与后世相比也毫不逊色。宋代玉匠们通过精心构思,巧妙地利用天然玉料上的瑕疵或杂色,雕刻出各种纹饰和图案,巧夺天工,化腐朽为神奇,这也是我国玉雕工艺上一次大的突破。明代高濂在他的《遵生八笺·燕闲清赏笺·论古玉器》中就有专门记载宋代玉匠处理瑕疵和杂色的一段内容:“若余见一尺高张仙,其玉綹处,布为衣褶如画。又一六寸高玄帝像,取黑处一片为发,且自额起,面与身衣纯白,无一点杂染。又一子母猫,长九寸,白玉为母,身负六子,有黄黑为玳瑁者,有纯黑者,有黑白杂者,有黄者,因玉玷污,取为形体,扳附眠抱诸态,妙用种种佳绝。又一墨玉大玦,全身地子灵芝俱黑,而双螭腾云卷水,皆白玉,身尾初非勉强钮捏。又若玛瑙蜩蝉,黑首黄胸,双翅浑白明亮。又一弥勒,以红黄缠丝,取为袈裟,以黑处为袋,面肚手足纯白。种种巧用,余见大小数百件皆然,近世工匠,何能比方?”[4]从这段记载中可以看出:①宋代玉器中的巧雕作品占了相当大的比例,仅高濂自己所见者就达数百件之多,可见宋代玉器制作的规模之大,数量之多;②高濂亲眼所见的这些巧雕玉器的构思和雕刻都很精到,是明代工匠难以企及的。笔者认为高濂对宋代巧雕玉器的评价是比较客观的,这些巧雕之作即便在今天看来也毫不逊色,不论在取材用料上,还是在构思和雕刻上也同样有其精妙之处,确实让人叹服。

实际上后人对宋代玉雕的高度评价,若从其用料、题材和装饰技法等方面来讲,巧就巧在它达到了形神兼备的意境。既注意到了玉料方面,又注重巧妙地利用天然玉材的皮色,同时在处理玉材的瑕疵、杂色等问题上也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宋代玉工能够将玉料上的皮色、杂色、瑕疵等构思成各种纹饰和图案,再加以精湛的雕刻,既掩饰了玉料上的瑕疵和杂色,又让玉料更加出奇出彩,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俏色巧雕作品。可以说这些俏色巧雕玉器既是玉料、颜色、构思、工艺等高度融合的产物,也是玉雕工匠们辛勤劳作的结晶。

今天,我们在欣赏、评论、收藏和研究这些宋代玉器时,也不要忘记宋代玉工们的敬业精神。可以肯定地说,没有宋代玉雕工匠们的这种“工匠精神”,也不会有这么多宋代的玉雕作品流传至今。虽然说宋代玉器的存世量远不及明清玉器,但是它所具有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却相当高,仍然值得我们继续去收藏和研究。

参考文献

[1]邓子戈.祁阳石“俏色巧雕”论析[J].艺术百家,2015(S1).

[2]张兰香,钱振峰.古今说玉[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7.

[3](日)大村西崖.中国美术史[M].陈彬苏译.上海:商务印书馆(上海),1930.

[4](明)高濂.遵生八笺:燕闲清赏笺:论古玉器[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

猜你喜欢
玉璧宋代工匠精神
吉庆祥瑞的东汉吉语璧
中华文明的第一块基石
宋代民间社团对基层社会治理影响几何
宋代工笔花鸟用线
宋代浦城吴氏家族与王安石新法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
由英雄到罪犯的蜕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