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运兰
(临沂市工业学校,山东 临沭 276700)
中职生是经过普通高中选拔后的学困生,但并非低智商群体。我们通过专业教学内容改革阶段的经验说明,学生厌学的原因不在于不能学懂,而在于不想学。教学改革的经验都提示我们必须从非智力因素寻找原因,探索出路。非智力因素是人的智力因素之外的那些参与学生学习活动并产生影响的个性心理因素,如兴趣、情感、性格、习惯等,它们对心理过程起着启动、导向、维持和强化的作用。非智力因素可以通过培养学生的成就动机、兴趣、情感能力、良好性格和意志品质,改善学生的心智模式来解决。职业素养训练的目的就是通过学生专业素养的内化作用,提升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水平,激活中职校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
农村中职教育遭遇生源质量和学生行为养成教育效果不理想时,一如既往地从教学上找原因,进行教学方法改革。改一段时间解决不了问题时,又从教学内容上找依据,进行了教学方向的改革,减少理论教学加大实践性教学为,天真地认为理论知识学不进去的人,动手能力一定强,实践性教学的高成本又无法回避。更令人尴尬的还在于,企业对职工的要求千差万别,学生就业过程中专业对口率极低,我们无法知道自己倾心竭力培养出来的职业技能对谁适用。以后又进行了以过程评价为主的考试方法改革、以纪律约束为主的管理方向改革等,但这些改革多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今年一个主题,明年一个宗旨,缺乏理性的前期探索和后期总结,缺乏连续性,对实施性成果缺乏固化。目前农村中职教育教学改革中专业技能培养一家独大,急功近利,缺乏对学生成长内部机制的研究和全局性观点,未能形成农村中职教育的有效范式。
中职学校的学生做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本身学习能力较低,当学生来校一段时间了解农村职业学校教育教学后有逃课、混日子的不良风气,造成对上学的厌倦和失望。随着所学课程内容的增多和理解程度的加深,在专业课学习的过程中非常吃力,坐在教室里上课如同听天书一样,时间一长,入校前那些颇具吸引力的招生宣传和今天的学校现状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反差,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课程不愿意学,逃课、玩乐,对学习毫无兴趣。也有些学生即使对下调难度的专业课程仍然学不会,听不懂,如此下去便会形成恶性循环。在学校内部,重专业技能培养,轻人文教育的现象极为突出。只有全面汇集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力量,积极发掘学生成长的内部动力,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才有可能有效提升中职办学质量。
研究以 《教育学原理》《心理学原理》《行为心理学》中的有关行为习惯的理论作为研究指导。现代心理学研究认为中,个体的学习习惯是个人内部自相适应的一种自动化行为的动力系统。习惯一经养成,人们的优势心理反应是维持一种习惯而不是去改变这种习惯,这是学习习惯形成应遵循的心理规则。学生最重要的学习活动之一就是学会学习,最重要的能力之一就是逐步形成自我调控能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作为学习心理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国内外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有许多这方面的专著。如《学与教的心理学》《学习策略的理论与操作》。这为本课题研究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本课题的研究主要是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深化操作原理,细化操作过程,明确操作方法,加大操作的针对性,增强操作的可行性,提高操作的实效性。
山东省平度职教中心校长在2016年6月的 《教育学文摘》总第195期的论文《中职学生厌学原因分析与应对策略》论述了普通高中的扩招,导致中职学校生源质量普遍下降。中职学生进入的是无升学压力的学习环境,因此厌学心理普遍。学生的心理因素是厌学的重要因素,是厌学的内因,深入剖析引起学生厌学的心理因素,提出匹配的应对策略,才能解决学生厌学问题。
2007年《华东师范大学》发文《中职生厌学因素调查及解决策略研究》认为:在九十年代中期前,学生上课热情很高,学习积极性也很高,但从九十年代末期开始,在中等职业学校中,经常会出现学生一上课就睡觉或不来上课等厌学现象,而且此现象越来越来严重、越来越来明显。厌学是一种最严重和最令人伤感的学校病,厌学不仅是教育危机的预警,也是对教育发展的一种严重威胁。这里的厌学是指学生厌恶学习或厌倦学业,包括厌学情绪、厌学态度和厌学行为,它通常表现为情绪上厌倦学习,态度上消极对付甚至抗拒学习,行为上被动应付或逃避学习。久而久之,会使得教师上课也不想教,学生也不想学的恶性循环。纵观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中等职业学校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继续研究的空间还很大。通过调查研究目前临沂市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产生厌学的因素,做出客观地分析评论,从而提出更好的解决办法,为工作在第一线的教师以及教育管理者提供理论上的依据、参考和建议,以期彻底有效地解决中职生的厌学现象,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针对学生、家长和老师进行了多次问卷调查、谈话调查、听随堂课观察,旨在摸清学生的学习习惯现状,掌握学生学习习惯变化的规律,了解现状培养方法的效果。
1.1.1 主观因素的分析,包括学生自身生理、心理方面的因素。
1.1.2 客观因素的分析,包括家庭因素、教师因素、学生之间相互影响的因素、校园文化环境的影响因素等。
包括:①培养学生上课认真听课和实训的习惯;②培养学生认真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③培养学生合理安排时间有计划地学习,认真预习的习惯;④培养学生及时系统复习的习惯;⑤培养学生认真书写的习惯;⑥培养学生认真审题、仔细检查的考试习惯等方法培养。
包括对学生根据兴趣学习特色课、职业素养教育、替代学分制、育人导师制中学习习惯等学习习惯的方法培养研究。
以往学科对学生的评价主要局限于学业成绩,现实施中职生综合素养教育多元评价机制。新的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关注学生职业素养的发展。本课题采用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个案研究法等相结合。具体途径为:
3.1 课题研究与常规工作相结合,只有在工作状态下研究,课题研究才有真正的意义。
3.2 针对学生、家长和老师进行了多次问卷调查、谈话调查、听随堂课观察,旨在摸清学生的学习习惯现状,掌握学生学习习惯变化的规律,了解培养方法的效果。
学习习惯是指学生在长期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不需要意志努力和监督的自动化行为倾向。
教学知识犹如链条,一环扣一环,小学、初中的内容没有学好,职业学校内容就无法学下去。我们要把这种链条剪断,允许教师不讲究逻辑顺序,让那些在小学、初中学不好的学生照样能够学习,这种不拘泥于教材讲授的课就是特色课。
职业素养是从业者在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主要呈现为从业者遵循职业内在要求,在个人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和具有的专业知识、技能基础上表现出来的作风和行为习惯。涵盖职业道德、职业形象、职业安全、职业能力、职业体能、职业审美等诸多方面的观念意识及其相应的作风和行为习惯。
按照“理论知识实用、够用,突出技能培养”的原则,科学改革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开设一系列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为基本点的选修课,作为“替代”的课程,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知识基础情况,选择自己感兴趣,又能完成学分的选修课,来替代不能完成学分的必修课。
全员育人导师制是把学生以小组或宿舍为单位,学校全体教师都参与育人,都担任导师,每个导师负责一个或几个小组或宿舍。全员育人导师制要求全体教师关注学生,从入学至毕业的整个教育过程,从学习、生活到德育的各个环节,对学生的教育要有整体性和一贯性的观念,自始至终和任何环节都不放松对学生的教育和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