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宇平
(内蒙古呼伦贝尔市牙克石市气象局,内蒙古 呼伦贝尔 022150)
内蒙古自治区牙克石市位于大兴安岭中脊中段西坡,素以“森工之都”“冰雪之乡”著称,市区的凤冠高级滑雪场为全国最大的多功能雪上运动基地。2008年资料统计,牙克石全市森林总面积18544km2,草场面积8568642hm2。已成为中国北方集森林景观、夏日避暑、冰雪世界为一体的旅游胜地。随着近年来旅游资源的开发、旅游接待人次的增加和旅游产业收入总值的增加,旅游行业带动了牙克石部分经济产值和人员就业。通过对牙克石地区气温和降水变化趋势的统计分析,对深入研究牙克石地区气候变化特点有长远意义;可以更好的利用本地自然资源,开发旅游产业,让气象为旅游产业提供有效服务。
资料选取:使用中国现阶段正在使用的计算气候基本态所用的近30年(1981~2010年)的年平均气温及冬夏平均气温,年降水量资料作数据分析。
四季划分:根据东北气候特点来划分四季,其中3~5 月为春季,6~8 月为夏季,9~10 月为秋季,11 月至次年2月为冬季。
统计方法:根据近30年的全年和四季的平均气温、降水量变化,分析气温、降水变化趋势以及气候规律。
1981~1985 平均气温为-2.8℃;1986~1990 平均气温为-2.0℃,相较上升了0.8℃;1991~1995平均气温为-1.3℃,相较上升了0.7℃;1996~2000平均气温为-1.8℃,相较下降了0.5℃;2001~2005平均气温为-1.5℃,相较上升了 0.3℃;2006~2010平均气温为-1.4℃,相较上升了0.1℃。除1996~2000下降以外,呈上升趋势。
1981~1990年平均气温为-2.4℃;1990~2000 年平均气温为-1.5℃,相较上升了0.9℃;2001~2010年平均气温为-1.5℃,相较持平。1981~2010年期间年平均气温,前20年呈上升趋势,后10年持平。
用统计学方法计算出牙克石各季度及全年平均气温随时间变化的一元回归方程,各气温变化倾向率列于表1。从表1可以看出牙克石四季及全年气温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趋势,夏季、秋季上升趋势更为明显。
表1 牙克石近30年气温变化倾向
综合以上分析结果:1981~2010年期间,年平均气温变化以升高趋势为主,气温以增暖为主。夏季、秋季上升趋势更为明显。
1981~1985年降水量为 2181.0mm;1986~1990年降水量为 1975.9mm;1991~1995年降水量为1804.2mm;1996~2000 年降水量为 2082.7mm;2001~2005年降水量为1785.4mm;2006~2010年降水量为1827.0mm。前15年降水量呈下降趋势,1996~2000年略有上升,随后相较持平。
1981~1990年降水量为 4156.9mm;1990~2000年降水量为3886.9mm,相较下降270mm;2001~2010年平均降水为3612.4mm相较下降274.5mm。总体呈下降趋势。
用统计学方法计算出,牙克石年降水量及四季平均月降水量5年滑动平均值随时间变化的一元回归方程,各降水倾向率列于表2。从表2可以看出,年降水量的变化为下降趋势;夏季降水的变化趋势为下降趋势;春秋冬三季降水变化为上升趋势。夏季的下降趋势比其他三季的上升趋势更为明显。
表2 牙克石近30年降水量5年滑动平均变化倾向
综合以上分析结果:1981~2010年期间,降水量变化以下降趋势为主,夏季降水量变化以下降为主,春秋冬季降水量变化以上升为主,夏季的下降趋势比其他三季的上升趋势更为明显。
牙克石市1981~2010年的全年及四季平均气温总体呈上升趋势,夏季秋季上升的更为明显。年降水量总体呈下降趋势,期中夏季降水量呈下降趋势,春秋冬季降水量呈上升趋势。夏季的下降趋势比其他三季的上升趋势更为明显。
5.1 气温逐年上升,直接导致了早已适应着寒冷气候的森木向北萎缩。
5.2 由于气温逐年升高,降水量逐年降低,发生干旱的几率逐年提升,易发生森林火灾,也加大了病虫害的爆发,不利于本地宝贵森林资源的保护。
5.3 由于气温逐年升高,尤其冬季气温的升高,使牙克石地区的积雪缩短,不利于开展雪上运动,对本地打造“冰雪之乡”冬季旅游也有不利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