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杨
(辽宁省锦州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锦州 121004)
猪副嗜血杆菌病又被称为多发性纤维素性浆膜炎和关节炎,它属于一种细菌性、传染性疾病,该种疾病的致病菌为副猪嗜血杆菌,其属于条件性致病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和猪体表,通常在猪群身体抵抗能力较强时,该种致病菌不会表现出典型的治病能力。当养殖场卫生条件较差、饲养密度较大、猪群接触频繁、卫生环境不佳以及应激因素增多时,就会为该种致病菌繁殖、生长、侵染提供条件。目前,猪副嗜血杆菌病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影响猪养殖产业健康发展最为严重的一类细菌性疾病,给猪养殖产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猪副嗜血杆菌仅感染生猪,任何年龄和品种的猪都会感染该种致病菌,其中对仔猪和青年猪造成的危害最严重,感染率通常在15%以内,猪场发病严重时,猪群病死率达到50%以上。由于该种致病菌具有多种血清,且各血清之间交叉免疫力较差,给猪副嗜血杆菌疫苗防疫工作带来巨大困难。目前,猪副嗜血杆菌是养殖场所有致病菌中耐药性产生速度最快的一种细菌,在疫病防控中,养殖户疫病防治不及时,药物使用不合理,随意增加抗生素使用量,常会增加该种致病菌的耐药性。当猪群受到多种免疫抑制疾病威胁,导致身体抵抗能力下降、免疫力不足时,猪副嗜血杆菌就会趁虚而入,造成混合感染。此外,饲养管理不良、应激因素存在,也是导致该种疾病发生的重要原因。临床上不同年龄的猪表现出的临床症状存在较大差异,首次感染的患病猪,临床症状较为明显,造成的经济损失最大。养殖场发病猪和隐性带菌猪是主要传染源,隐性带菌猪的存在,很容易导致养殖场免疫失败,致使其他疾病在养殖场内传播,使疫病防控难度越来越大,疾病呈现复杂化趋势。另外,猪副嗜血杆菌病的发生常和呼吸道综合症的发生流行有密切联系,猪出现呼吸道疾病时,由于2种疾病相互叠加,会加重临床症状,给治疗带来很大难度。
在新疫区该种疾病发病急,发病过程短。发病初期患病猪体温升高到40 ℃以上,呈现稽留热,从发病到死亡会持续出现高热症状,体表皮肤发红,严重的体表皮肤呈现绛红色,耳尖发紫,个别患病猪皮肤坏死脱落。发病后,患病猪精神萎靡不振,食欲下降,直到食欲废绝,畏寒怕冷,扎堆取暖,嗜睡,卧地不起。患病猪咳嗽,呼吸急速,呈现腹式呼吸。发病后期患病猪身体逐渐消瘦,皮肤苍白无光泽,皮肤发青发紫,关节肿大,共济失调,跛行,不能正常行走,眼睑肿大,部分患病猪四肢无力,不能正常站立,行走缓慢。有的患病猪被毛杂乱,耳朵发干,全身淋巴结尤其是腹股沟淋巴结肿大明显。后期患病猪生长发育不良,在临死前卧地不起,四肢呈划水状。有的患病猪没有出现临床症状便突然死亡。冬春季节气候突变,会导致发病率和死亡率激增。
将病死猪解剖后,可以发现病死猪存在严重的心包炎和肺炎,关节肿大,将肿大关节切开后,流出淡黄色清澈液体,肺间质水肿,粘连,心包积液严重,心包粗糙增厚,腹腔内存在大量积液,肝脏、脾脏肿大与腹腔粘连。病死猪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外观呈现大理石纹路病变,颌下淋巴结肿大、出血严重,肠系膜淋巴结变化不明显,肝脏边缘出血严重,脾脏边缘存在米粒大小的血泡,肾乳头出血严重。猪脾脏边缘存在坏死性、梗死病灶,肾脏表面存在散状出血点,心肌表面附着大量纤维素性渗出物[1]。
结合流行特点、临床症状以及病理学变化,可以对病情做出初步诊断,怀疑是猪副嗜血杆菌病,要确诊,还需要进行进一步实验室诊断。
采集病死猪病料后,带回实验室进行检查,将病料粉碎后制成涂片,用革兰氏充分染色后,放置在显微镜下观察,可以发现革兰氏阴性染色的细小杆菌。将病料粉碎后,划线接种到含有V因子的培养基上,37 ℃恒温箱内培养24 h,培养基上生长出中间凸起的小菌落。将分离得到的致病菌转移到含有葡萄球菌的鲜血琼脂培养基上,鲜血琼脂培养基上出现卫星现象[2],同时在菌落周围不存在溶血环。结合诊断结果,可以判断为副嗜血杆菌感染引起的猪副嗜血杆菌病。药敏试验发现该种致病菌对替米考星、头孢噻呋、氟苯尼考、壮观霉素高敏。
临床上猪副嗜血杆菌病与链球菌病、传染性胸膜炎临床症状较为相似,在做好实验室诊断的同时,还要做好上述3种疾病的鉴别诊断工作[3]。猪副嗜血杆菌病主要会导致猪出现关节炎、附关节炎,用手触摸患病猪疼痛尖叫,病理学变化发现关节腔内存在浆液性纤维蛋白渗出,心包积液,心包变粗变厚,肺脏表面存在淡黄色的浆液纤维素性膜附着。链球菌病主要会引起关节肿大,初期坚硬,温度升高,后期变软,温度下降,接触有波动感,用针刺破肿大部位导致脓汁流出。病理学变化发现关节腔内关节液浑浊,存在黄白色奶酪状的内容物,关节周围皮下胶样水肿,存在化脓性坏死病灶,严重的会导致关节软骨坏死。而传染性胸膜肺炎,不会导致患病猪出现脑膜炎、关节炎以及四肢跛行等症状。
猪副嗜血杆菌病要选择高敏抗生素对症治疗。选择使用替米考星,使用剂量为0.1 mg/kg体重,1次/d,连续使用3 d为一个疗程,下午选择使用头孢噻呋注射液,使用剂量为5 mg/kg体重,同时配合使用柴胡注射液,每头猪混合肌肉注射5 mL,1次/d,连续使用3 d为一个疗程。通过采用上述手段治疗5~7 d患病猪临床症状即可得到有效控制。
第一,日常养殖中,应该逐步改善猪场卫生环境,定期清理猪场,严格制定卫生消毒制度,对猪场内外部环境彻底消毒,确保消毒无死角。第二,制定严格的饲喂管理制度,根据猪群不同阶段的营养需求,严格配制饲料,确保营养价值全面。此外,还应该做好饲料管理工作,避免向猪群投喂发霉变质、劣质的饲料。在疾病流行高峰期,可以在饮用水中添加维生素、矿物质、微量元素,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和抗应激能力。第三,养殖中还应该做好猪群分群管理工作。同时,制定全进全出的饲养管理制度,杜绝非养殖人员随意进出养殖场,减少人畜接触的机会,避免人将致病菌传播给动物,确保生猪健康生长。第四,由于副猪嗜血杆菌存在多种血清,单一血清的疫苗很难起到很好的免疫效果,因此有条件的养殖场,应该分离本养殖场的致病菌血清,制备适合养殖场的灭活疫苗,才能起到很好的防御效果。第五,在疾病防治中,由于猪副嗜血杆菌很容易产生耐药性,因此应该在明确药敏试验的基础上,选择高敏抗生素对症治疗,同时应该避免单一长期使用同一种抗生素,轮换使用抗生素,降低该种致病菌耐药性的产生速度。
猪副嗜血杆菌病在世界范围内均有发生,是严重影响猪养殖产业安全的一类细菌性疾病。由于猪副嗜血杆菌病的危害严重,给生猪养殖产业带来极大的经济损失,因此,要采取科学的诊断方法,确诊后对症治疗,积极防治该病,加强饲养管理,避免疾病进一步传播蔓延,保证养殖户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