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奇台县七户乡人民政府,新疆 奇台 831816)
奶牛胎衣不下是指奶牛在产犊后12h仍未排除胎衣,胎衣在子宫内滞留或者仅部分胎衣处于阴道外不能排除体外。患病母牛呈弓背状,若不及时治疗会逐渐发生全身性症状,患病牛精神萎靡,体温逐步升高,反刍效率降低,乳汁分泌量骤降,胎衣腐败,阴道处散发出恶臭性气体。随后产生多种继发性疾病,其中最为严重的是子宫内膜炎,配种效率降低,周期延长,增加空怀期时间,缩短奶牛产奶年限,甚至造成奶牛不孕的症状。
2.1.1 科学饲养管理
保持科学饲养管理,可以有效降低奶牛胎衣不下。奶牛在孕期及产后应当加强护理,确保奶牛阴道处不受到污染;定期为母牛更换垫干草,确保牛舍内卫生;孕期及产后应当保证适量的运动,运动时间为5 h/d为宜,从而提高母牛体质;避免过度劳役,容易引发母牛先兆性流产;保证室内温度适宜,在不影响奶牛产奶均衡的前提条件下,尽可能避开夏季产犊,夏季产犊母牛的消耗过大,易发生奶牛胎衣不下的情况,若必须在夏季产犊,应当做好降温工作,避免母牛因为夏季温度过高造成产犊消耗过大,从而引发奶牛胎衣不下;对首次产犊的奶牛应当控制奶牛的饮食,避免犊牛的体型过大,造成难产,发生胎衣不下;对年龄较大的奶牛,在孕期应当保证奶牛的体质均衡,避免因为体质不佳造成奶牛胎衣不下[1]。
2.1.2 营养供给
为妊娠期奶牛提供优质的全价饲料,可以有效降低奶牛胎衣不下的患病率。妊娠期间应当为母牛准备充足的青绿饲料,合理搭配日粮配比,确保微量元素以及维生素的充足,钙、铁、磷等元素比例协调。根据实验数据显示,为妊娠期奶牛提供含量5%的微量元素后,可以有效降低奶牛胎衣不下的患病率15.2%,同时还可以提高奶牛的产奶量,极大的缩短了奶牛产犊间距;产前一月,为奶牛补充硒与VE,可以将胎衣不下的发病率控制在8.3%,也可以在母牛产前24 h注射一定剂量的亚硒酸钠VE注射液,可以降低奶牛的胎衣不下患病率[2]。在奶牛的生产过程中,采用综合营养供给的方式降低奶牛胎衣不下,即在奶牛妊娠期内合理使用微量元素与维生素添加剂,合理搭配日粮,并且在奶牛产前一月内添加VE与硒可以将奶牛胎衣不下的发病率降至最低,并且可以有效提高奶牛的产奶率约10%,在保证奶牛健康的同时,提高了奶牛的产奶率,提高经济效益。
2.1.3 加强子宫预防
奶牛在人工授精、妊娠期、产犊以及产后期间,容易发生子宫感染,预防子宫感染可以有效降低奶牛胎衣不下的患病率。人工授精时应当有专业的技术人员进行,避免因为操作不当造成对奶牛的损伤,引发子宫发炎;在妊娠期间为奶牛阴道处进行定期消毒,可以有效预防妊娠期子宫感染;在助产过程中,应当有专业的技术人员进行,并且进行严格的消毒工作,避免在生产过程中造成母牛子宫感染;产后应当定期对母牛阴道进行清洁、消毒,同时保证母牛圈舍内的生活环境,避免造成产后的子宫感染。
奶牛胎衣不下,在奶牛的生产过程中,是一种常见的疾病,有效预防措施可以有效的降低该病的患病率,及时帮助奶牛将胎衣排除,避免继发性疾病。治疗方法分为手术剥离和非手术方法两种,因为手术剥离法容易引起其他类子宫疾病,因此通常采取非手术法,促进子宫收缩,排除胎衣。
2.2.1 非手术法
非手术法的核心是药物促进母牛子宫收缩,排除胎衣。母牛在产后8 h后,胎衣仍未完全排出体外,应当对其注射麦角新碱5 mg,促进子宫收缩,注射后30 min内胎衣即可完全排出,也可以使用催产素、垂体后叶素以及前列腺素等药物[3]。
2.2.2 手术剥离
手术剥离法的操作简单,但是操作过程中会引起子宫损伤,造成子宫感染或者子宫出血,在剥离的过程中若胎衣与子宫的粘连较为紧密,不可以强行剥离。将母牛以前高后低的姿势站立,并且在身体与尾部固定,掏空直肠内的粪便,然后用温水清洗母畜外阴部,最后使用高锰酸钾消毒液进行消毒。将3 000 mL的10%冷食盐水注入母牛子宫内,带上手套上涂抹菜油润滑,1只手轻微拉扯阴部外的胎衣,另一手夹住子叶,并轻按胎盘,将胎盘缓慢分离出来。而后用高锰酸钾消毒液清注入子宫,待消毒液排除后将磺胺类药物注入子宫,预防子宫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