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綦江区文龙街道畜牧兽医站,重庆 綦江 401420)
仔猪副伤寒病是由沙门氏菌感染所引起,主要发生于1~3月龄的仔猪[1],临床危害较大;沙门氏菌是猪体内条件致病菌,可产生毒力质粒、内毒素、肠毒素等物质,从而对机体造成危害,本病可采用敏感抗生素配合中药进行治疗。
本病的病原为猪霍乱沙门氏菌和猪伤寒沙门氏菌等感染。沙门氏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和动物机体,对干燥、腐败、阳光直射等都具有一定的抵抗作用。正常猪的粪便中也有存在,适应外界环境的能力较强,在污染的河水和土壤中能存活4个月以上。致病性沙门氏菌可对饮水和饲料造成污染,利用消化道途径造成其他健康猪感染。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多雨潮湿的季节发病率最高,一般不会出现大面积流行,多呈散发或地方流行为主。病猪和隐性感染猪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其排出的粪便中含有大量致病菌,同群其他猪接触后很容易感染[2]。临床流行病学统计数据表明,健康猪带菌现象非常普遍,沙门氏菌主要潜藏在猪的消化道、淋巴组织或者胆囊中,作为条件致病菌而存在,当外界不良条件造成仔猪抵抗力下降时,病原菌便很快活化,在短时间内大量繁殖,从而导致动物发病。应激是促发本病主要的因素,常见的有天气突变、饲料变更、饲养密度过大、猪舍潮湿、清粪频率低、长途运输、寄生虫感染以及打斗等。
沙门氏菌为肠道内的常在菌,正常情况下,肠道的微生态环境健康,有益菌和有害菌处于平衡状态,本病不会发生。当在外界致病因素条件下,肠道的微生态失衡,沙门氏菌的抑制被解除,短时间内大量繁殖,并产生的大量的毒素时,便会导致仔猪副伤寒病的发生。沙门氏菌常见的毒素主要有毒力质粒、内毒素、肠毒素三种,其中毒力质粒可增强细菌对仔猪肠黏膜上皮细胞的粘附与侵袭,提高细菌在网状内皮系统中存活和增殖能力,且与细菌的毒力呈正相关。内毒素主要存在于沙门氏菌的细胞壁,被机体吸收后可成为热原性物质引发机体发热,并导致黏膜出血,白细胞增多,还与仔猪的休克有关。肠毒素属于外毒素的一种,可导致肠黏膜细胞坏死和脱落,从而使肠炎加重,延长机体恢复期。
根据临床发病的缓急程度,本病可分为急性型和慢性型两种。急性型主要表现体温突然上升,可达41℃以上,稽留不退,采食量明显下降,喜离群独卧,病初便秘,之后出现下痢。病猪肛门处常有黏粪,严重的粪便中带血,由于肠炎而导致腹部疼痛,病猪常弓背尖叫。疾病后期仔猪皮肤可出现青紫色,呼吸极度困难,体温下降,临死前心力衰竭并出现神经症状。慢性型比急性型病程要长很多,仔猪表现长期精神萎靡,泪斑明显,粪便不成形,生长发育不良,皮肤苍白,被毛无光泽,粪便恶臭,呈灰白色,饮水量要比正常猪多,病程一般在3周以上,死亡率较高,大部分因慢性消耗而死。
及时隔离病猪和清理粪便,并对猪舍勤消毒是预防本病的有效方法[3]。平时加强对管理员和饲养员的专业知识培训,使其具备识别和判断仔猪副伤寒病的能力,便于第一时间发现可疑猪。可疑猪一旦确诊必须尽快隔离,同圈舍的其他猪紧急饲喂抗生素,被粪便污染的地面用2%火碱溶液消毒。粪便需要一日一清,建议以干清粪模式为主,可以减少猪舍的湿度波动,从而降低本病发病率。
沙门氏菌是猪体内的常在菌,虽然难以从引种关进行把控,但仍建议引入的仔猪在隔离区观察1周,无腹泻发生,猪群健康状况良好时再允许进入生产区。本病的发生常和诱因有关,应加强管理,尽量减少应激对猪群的影响。仔猪哺乳期及断奶前后,需要适时补料,饲料要逐步更换,让肠道菌群有足够的调整期,从而避免菌群微生态失衡。新场选址时,尽量选择背风向阳,年平均湿度较低的地带。猪群的饲养密度不宜过大,保持猪栏干燥卫生,至少消毒2次/周,防止病原蔓延。
中西医结合治疗见效最快,西药主要为敏感抗生素,常用的有硫酸新霉素、恩诺沙星、卡那霉素、庆大霉素以及硫酸黏菌素等,拌料或饮水口服给药即可。如果猪有体温升高的表现,则建议使用阿莫西林、头孢喹肟、头孢噻呋注射治疗,并配合对乙酰氨基酚、双氯芬酸钠、氟尼辛葡甲胺等注射液使用。中药可选用具有清热解毒、扶正健脾、益气养阴和涩肠止泻功能的药物组方。对于处于脱水状态的猪,治疗时最好腹腔注射温的补液盐溶液,以便迅速补充体内丢失的水分和电解质,有助于缩短治疗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