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新民市农业技术推广与行政执法中心,辽宁 新民 110300)
猪附红细胞体病的病原是猪附红细胞体。猪附红细胞体是革兰氏阴性病原体,可使用苯胺类染料进行染色,使用姬姆萨染色表现为淡紫红色。猪附红细胞体通过直接分裂和出芽分裂的方式进行繁殖,无法使用无细胞培养基进行培养。该病原对消毒剂和干燥环境的抵抗力不强,十分容易失去活性。
猪附红细胞体在1960年被首次发现,目前,该病危害着诸多国家地区。该病的发病不受猪只品种、年龄等的限制,任何猪只都能够感染,体重20~50 kg的育肥猪和后备猪的发病率较高。该病在温度较高的夏秋季节发病率高,冬季发病率较低。该病主要通过蚊、蝇、跳蚤等吸血昆虫进行传播。通常猪只被猪附红细胞体感染后,不会表现出明显的临床症状,但在冬季气候突变或饲养管理不良,发生应激反应时,机体内的附红细胞体大量繁殖,从而导致感染猪患病。
猪附红细胞体病的潜伏期为6~10 d,时间长的可能长达数月,患病猪体温上升至42℃左右,精神不振,四肢软弱无力,颤抖,反应迟钝,拒绝进食,大便干硬,发病后期粪便较稀薄,呈灰黄色或水样腹泻,小便颜色加深,眼结膜苍白,部分皮肤出现发绀,指压褪色的症状,主要体现部位为耳廓、四肢、后背以及腹股沟处。母猪感染猪附红细胞体可出现流产、泌乳能力下降、生殖性能降低的现象。发生急性贫血症状的患病猪精神萎靡、食欲下降甚至废绝、呼吸速度加快、心跳频率增加并有黄疸。急性发病的患病猪通常在严重的临床症状后的1~2的就会发生死亡,死亡率约5%。在没有过患病史的新疫区或患病猪群中有继发感染时,死亡率会增加至25%左右。慢性患病猪通常由急性发病转化而来,表现为生长发育缓慢,变为僵猪,并且终生携带病原体[1]。
患病猪的皮肤以及黏膜处颜色苍白,有明显的黄染,解剖患病猪可见脂肪和内脏器官部位苍白或黄染,血液黏稠度降低,呈水样,仍旧能够凝固但凝固不良。胸腔、腹腔以及心包内有积液。肝脏肿胀明显,质地较硬并呈黄色。胆囊肿胀内有绿色胶状胆汁。脾肿胀,质地较软易碎。心脏、肾脏表面有出血斑点,淋巴结水肿,膀胱黏膜有出血点,脑膜有出血点,质地较软,脑室有积液[2]。组织病理学检查可见肝组织切片中有铁血红素沉积,肝细胞混浊、肿胀,并表现为空泡,肝小叶有组织病变。
猪附红细胞体感染可以根据典型的临床症状进行初步诊断,典型的临床症状为体温升高、贫血以及黄疸。但要确诊需要进行实验室诊断。实验室诊断的主要方法有间接红细胞凝集试验,补体结台试验,相差显傲镜观察以及血液涂片观察等。使用相差显微镜法直接观察病原是最简单直接的实验室诊断方法。取患病猪的血液置于载玻片上,经染色后观察,血浆中或红细胞上有猪附红细胞体的,可确诊患病。
使用砷制剂、四环素类抗生素、黄色素及血虫净等都对猪附红细胞体有较好的疗效。使用剂量和方法可以参考以下方案:静脉注射新砷凡纳明,使用剂量为15~45 mg/(kg体重),治疗大概22 h后即可有疗效。或肌肉、静脉注射土霉素、四环素、黄色素,使用剂量为3 mg/(kg体重),注射前先加入葡萄糖盐水,连续治疗4 d。使用血虫净的治疗效果也较好,采取肌肉注射的方式,使用剂量为35 mg/(kg体重),1次/d,连续治疗3 d。通常感染猪附红细胞体的猪只同时也会发生部分细菌性或病毒性疾病,需要准确诊断并进行针对性治疗[3]。
中药疗法可以使用6 g龙胆草、10 g栀子、10 g黄芩、4 g黄连、12 g泽泻、8 g当归、20 g生地黄、10 g柴胡、6 g生甘草、连翘10 g、4 g大黄,研磨成粉末后加入到饲料中进行饲喂,使用剂量0.1 g/(kg体重)。
目前,猪附红细胞体病尚无有效的疫苗可以预防,因此,通过加强饲养管理、保证营养、消灭蚊蝇等综合性防控措施是主要的预防方法。
首先要保证养殖环境的舒适,对猪舍进行通风,提供营养充足的全价日粮,需要在外界引进猪只时要进行严格的检疫,猪场内的器具设施、尤其是手术器械等要经过严格的消毒方可使用。注射疫苗时应严格遵循“一畜一针头”的原则,使用盐酸土霉素或伊维菌素等药物可以预防猪附红细胞体。
加强温暖季节的杀虫管理,积极消灭传播媒介,对预防猪附红细胞体感染的效果较好,对于感染后无治疗价值的猪只应及时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