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关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云南 马关 663700)
冬季全面均衡日粮营养供应,可增强牛体质及免疫力以减少发病。因此,规模化牛场入冬前首先要做好枯草期饲料源不足部分的准备,防止冬季牛群口粮不足、集体掉膘,养殖者要精确预算枯草期整场牛的草料需量,配套种植相应面积的人工牧草、禾本科植物等,通过青贮、干贮、氨化等技术制备后保存,以满足枯草期牛对饲草料的正常需量。现代高产牛对日粮有较高要求,要做到营养全价且搭配合理。
要尽量满足牛作为反刍兽的基础生理特点,将多量粗纤维性饲料与适量精料搭配使用,即使泌乳高峰期也必须坚持精粗饲料混搭饲喂的原则,一般非泌乳期、干乳期粗纤维性饲料(人工牧草、野草、禾本科作物秸秆等)所占比例应50%~60%,泌乳高峰期纤维性饲料应占40%~50%,适当增加精料喂量(配比量50%~60%),这样才有利于牛充分消化吸收与转化利用,不至于会产生营养代谢性(消化性)疾病。
牛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饲养标准、营养指标不尽相同,处于泌乳阶段的牛所需干物质的供量必须充足,“能量物质、粗蛋白、粗纤维、矿微、维生素”等必须按照基础配方足量添加、精准配比;精饲料(粮食类、豆类、动物性饲料等)的最大添加量不宜超过60%,应以粗纤维性饲料为主。
经近代生产实践验证,高产牛尽量降低营养负平衡可促进瘤胃机能正常发挥,有利于牛健康,获得稳产高产。为最大限度降低能量负平衡,可针对性在日粮中添加一定量的过瘤胃蛋白(保护性氨基酸、全脂膨化大豆、全棉籽)和过瘤胃脂肪(植物油、脂肪酸钙、棕榈酸钙等),添加量以2%~3%为宜,但要注意禁止使用动物性过瘤胃蛋白和动物油脂,以免造成牛瘤胃机能紊乱。
经近代牛规模化养殖生产实践总结,四季合理使用某些添加物能起到防治某些常见病、促长增重、增产增收的效果,比如:夏秋季节适量添加小苏打(1.5%)、氧化镁(0.6%~0.8%)可改善牛过食促消化,并可调节和改善瘤胃微生物发酵分解效果,降低瘤胃疾病发生率;妊娠期牛日粮中适量添加丙二醇类可预防“牛酮病”,倍量应用“丙二醇”制剂可快速缓解“牛酮病”症状并根治;泌乳期牛日粮中适量添加异位酸类可显著提升牛泌乳量、乳脂率和饲料转化利用率;泌乳高峰期的牛日粮添加4%~5%的沸石成分,或拌料添加适量稀土(40~45 mg/kg),可提高泌乳量8%~10%。
水是各种营养物质最好的溶剂和运输工具,体内废物的排除也是通过水来运转的。牛体水占重量的1/3~1/2,虽然冬季牛群饮水比夏季要少,但也要确保足够的饮水供给,确保牛的消化能力正常和牛体内的盐分的代谢正常,可在饮水中加入适量的食盐以满足机体对食盐的要求。同时在冬季气温较低,在供水时要确保饮水的温度,勿让牛群饮冰水,以防刺激肠胃发生腹泻等。饮水可考虑从地下新抽取的水或温水。
冬季牛舍的保温至关重要,保温工作做得好不好直接关系牛群的生长发展速度,还直接影响牛群的身体健康,如牛群遭受贼风或低温,可导致身体素质遭受较大的影响,特别低温天气可使牛群遭受不良应激,导致疾病的发生。因此在冬季应注意牛舍的保温工作,保温的牛舍可有效减少牛体热量的散失。在入冬前一定要对牛舍进行整修,确保不能有贼风侵袭,并在牛舍设置取暖设备,以提升牛舍内的温度,确保牛群生长有一个适宜的温度。通风工作也是冬季养牛过程中要十分注意的重要问题,通风工作进行得如何直接关系着牛舍的空气质量,如牛舍内的氨气等不健康的气体大量存在,可对牛群的呼吸系统产生不良影响,极易会发生呼吸类疾病。因此在天气良好、气温较高时做好通风工作,才能确保牛舍内的空气质量良好。
干净卫生的饲养环境是确保牛群正常生长发育的重要条件,也是有效减少疾病暴发与流行的重要因素,因此必须对该工作加以重视。对每天查收的牛粪便进行及时清理,确保
牛舍及饲槽卫生,在每天喂食结束之后进行清理。牛舍的消毒工作是确保内外环境卫生的重要措施,应每月定期对牛舍等内外环境进行消毒,可使用1%氢氧化钠溶液对环境进行喷雾消毒,牛舍出入口可用石灰进行消毒。牛舍内的垫草和杂物要及时进行清理,确保地面的干燥卫生,防止牛蹄类疾病的发生。冬天要经常性地给牛群晒太阳,并用刷子刷拭牛体,可促进牛体血液循环,也可有效防止牛疮癣病。
冬季是病毒性动物疫病流行与传播的高发季节,特别是流行性腹泻、口蹄疫等传染性疾病呈现高发性,因此牛场技术员要做好对疫病的监控,并根据实际情况实施有效的免疫接种工作,减少相关疾病的传播与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