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重庆市畜牧科学院,重庆 荣昌 402460)
菌核病是果桑的重要病害之一,由真菌侵染引起。该病来势非常凶猛,传播速度快,流行频率高,具有传染性强、危害性大的特点,若不能做到及时有效防治,桑果几乎全部掉落,2017年5月,重庆市某农业公司200亩左右桑椹园因爆发菌核病造成毁灭性危害,经济损失惨重。
桑椹菌核病病原菌主要是指肥大性菌核病病原菌,其次是缩小性菌核病病原菌、小粒性菌核病病原菌。
花被变肥大,有的呈乳白色,有的呈灰白色,每个小果膨大,中央的菌核黑色干硬,菌核被弄破后臭气四溢,菌核最后随病椹掉落而污染土壤。
病椹缩小明显,颜色呈灰白色,质地较硬,表面有暗褐色细斑,病椹内形成的菌核呈黑色,坚硬,菌核最后随病椹掉落而污染土壤。
染病后的病小果膨大明显,灰黑色的病椹容易脱落而残留果轴,病小果子房特别肥大而花被不肥大,小型菌核内生于子房中,菌核最后随病椹掉落而污染土壤。
在通风性透光性差,低洼潮湿,花果多,树龄老化的桑园容易发生。果桑菌核病的病原菌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在第二年春天当外界环境温度达到15℃左右时,菌核在湿润的土壤中开始发育并形成子囊孢子,子囊孢子借气流随风传播,侵害新芽、桑花、桑椹,大约在5月上、中旬桑果成熟前夕开始发病。有时病椹表面会产生白色菌丝,在温度适宜和湿润的气候环境下,通过风、雨、昆虫等作为媒介,快速蔓延、扩散。
选择应远离感染了菌核病的桑园的地方建园,同时通风条件要好、采光要好、地势较高,原因是菌核病在温暖潮湿的地方容易爆发,肥沃的土壤、灌溉的方便也是选择建园的重要指标。
选择如台湾长果桑、日本果桑富士红、白玉、王桂花蜜、韩国果桑大白珍珠等抗菌核病的能力较强的品种等,与早晚熟品种适当搭配,可避免爆发菌核病时导致的毁灭性打击,规避风险,同时延长了桑椹供应期,增加了果品品种。
密度不宜太大,以400~450株/亩(1亩≈667m2)为宜,目的是增加光照;种植行向要求,最好要与春天的风向一致,目的是通风排湿,这样不但提高了桑果品质,而且还降低了桑椹菌核病的发生。
春季:在桑树萌芽前全园进行消毒,使用药物一般是石硫合剂或高锰酸钾2 000倍液,菌核萌发产生子囊盘时,及时中耕,并深埋,从而减少侵染源。在桑芽膨大期施肥,增施磷、钾肥,增强植株抗病能力。
夏季:夏伐后进行夏耕,深度10~15 cm,桑椹采摘完毕后,结合施肥,进行人工深翻土壤,对死角等处彻底人工深翻,深翻不但可破坏菌核子囊盘,而且还可防止孢子随风飞散。桑椹成熟期人工采摘病椹、捡拾落地病椹后集中深埋。
冬季:桑树落叶后进行冬翻,深度15~25 cm;同时施冬肥;对枝条适当剪梢,并剪除细弱枝、下垂枝、病害枝和枯枝。
桑椹菌核病发病快,感染性强,在果实还没成熟前发现它几乎不太可能,等发现时已无法进行药物防治,所以预防是关键,第一次用药的时间一般是桑花初开时,主要药物有甲基托布津、多菌灵、菌核清、菌核净等。
在始花期、始盛期、盛花期和盛末初果期这4个时期进行3~4次药物防治。无病状时每隔5~7 d喷洒1次,有病状时4 d/次,在天气晴朗或阴天进行喷药,喷药时要对桑树全株喷均匀周到,除对花、树干、桑叶、枝条外,还要对地面、道路、沟渠等进行全面喷洒。直至少量桑果由青变红时停喷。采果前20 d停止用药。 在遇到雨天时,应在雨停后,当枝条干时再进行喷雾。而且不同的农药应该交替使用,防止病原菌产生耐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