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梦
(首都师范大学,北京 100000)
格式塔心理学研究“形”和“格式塔”的起点是德语“格式塔”的音译。在格式塔心理学中,它不是指通常所指的外在物体的形状,也不是一般艺术理论所指的形式。格式塔心理学认为的形式是通过知觉活动组织起来的全部经验。
格式化塔在变形和转换时遵循一定的原则,在这些原则的基础上,保持格式化塔最具代表性的部分,并将其重新组合成格式塔,这是格式塔的变调性。
辞海上解释:纹饰,器物上的花纹装饰。因此,纹饰可视为一种装饰艺术。
阿恩海姆在《艺术与视知觉》的第三章第二十一节中提到,“事实上,凡是世界上见到的事物,都无不出现在装饰艺术中”。从中我们也可推断出,纹饰这种装饰艺术是根据世界上见到的事物得来的。
以云雷纹两为例,事实证明,它是根据世界上见到的事物演变而来的——云雷纹由蛇演变而来。
它们的演变过程符合了格式塔的变调性。下面就根据格式塔的变调性对云雷纹的演变过程进行大致分析。
云雷纹从字面上理解,容易误认为是由云、雷发展而来,可事实并非如此。关于云雷纹的原型,笔者比较赞成香港特区政府康乐文化署博物馆专家顾问杨建芳教授的看法。
M248是江苏金坛三星级村的一个新石器时代遗址,它出土了一个红色的陶豆。豆盘的外壁有8个整齐折叠的云雷纹,一半还可以分辨。其中三个有一个简化的动物图像(上颌和下颌分开),并且外段的末端没有形状。从整体上来说,应该是爬行动物的简化,杨建芳教授认为这是蛇的形象。另外一个云雷纹里端末端和另段末端形状相同,类似于云雷纹。这些纹饰应该是同一种事物的表达,但它们有的写实,有的抽象。可见,云雷纹的原型应该是自然界中的蛇的抽象和构图。
判断云雷纹的原型为蛇的另一个重要因素为自然崇拜现象。南方炎热潮湿,草木茂盛,虫蛇特别多。宋玉《招魂》在列举楚国四方的害物时,指出南方之害有“蝮蛇(大蛇)”、“雄虺(蛇类)”,景差《大招》亦同样指为“蝮蛇”、“王虺”。这些都说明当时在南方,蛇给先民带来了许多威胁,先民因无力防治蛇患,转而奉祀其形象以期避害禳灾。这也充分体现了纹饰是根据世界上见到的事物演变而来的。
据资料分析,三星村墓地的时代为距今6500-5500年。因此,M248的下限时间不晚于5500年,早于良渚文化(约5300~4200年前),相当于宋代和Ze文化的时代(约6000—5200年前)。因此,三星村M248的纹饰是我们已知的最早的云雷纹。
可以看出,这个时期的云雷纹较为写实,上下颌分开,双线勾勒的卷曲的身体,可辨识出蛇的大致形态。
上文提到格式塔中的“简约合宜”,云雷纹因某种内在“需要”使其朝“简约合宜”方向发展。从下文的例子中可体现出这一点。
上海青浦福泉山良渚文化出土的陶鼎、陶壶和陶罐全装饰满鸟首盘蛇纹,此外还有双盘蛇纹,整体呈“S”状,蛇身以及上下部分都有许多圆形的云雷纹。
可见,虽然身体仍有双线勾勒的,张开的上下颌已经没有了。云雷纹有了简化的趋向。
浙江余杭瑶山、反山,上海青浦福泉山三地良渚文化墓葬出土的玉琮、镯、梳背、三叉形器、半月形饰、镂雕牌饰、圆牌等玉器,以及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传世玉璧,皆广泛地以抽象蛇纹——云雷纹作装饰。
夏商周遗址发现的几何印纹陶,都不乏云雷纹。在这些云雷纹中,它们中的一些出现在末端的点或方块上,这类似于简化的蛇头。从广东中部地区采集的一块几何纹的陶器,类似于双勾简化云雷纹,具有侧蛇形,有眼和舌。这些是蛇形抽象为云雷纹的证据。
从上述的云雷纹中可以发现,它们不仅趋于简化,而且趋于平衡。
《视觉思维》中关于格式塔变调性内容中提到,一旦艺术脱离原始期,严格的对称性逐渐消失,这种消除是在严格对称的变形中实现的。一开始,从轻微的脱离对称性到后来被“平衡”所替代。众所周知,平衡的构图不一定是对称的构图,平衡是一种心理的体验。这一点为格式塔心理学的许多试验所证实。
上述的云雷纹并没有按严格的对称组合在一起,而是以平衡的方式组合在一起,顺时针与逆时针的卷云纹交替排列。
由于时间、地域和传统历史文化背景的差异,古代南方文化的原始内涵经常发生变化。在云雷纹传入中原地区后,不同文化的原始象征意义逐渐模糊甚至消失。在中原先民的心目中,传入的云雷纹不过是传统的装饰纹样而已,于是云雷纹失去了其固有的文化内涵,但其形态却在逐渐式微。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在汉代很少见到。
经上述分析,中国古代纹饰——云雷纹的演变过程符合格式塔变调性,它按照简化、重复、对称、平衡等方式进行演变。虽然云雷纹在某种意义上消失了,但在分析云雷纹演变的过程中也可体现出格式塔变调性的实用性,即格式塔变调性可探寻纹饰演变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