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 艳 王可卿 王玉岚 蔡亚玲 包 艳 吉文燕 徐子媛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学校环境的优劣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校园当中的人文和自然景观,如广场空间,绿化种植,景观小品,道路铺装等都会激发学生学习和创造的灵感。身处其中,师生们希望校园不仅仅是上课教室,下课食堂,宿舍,三点一线的生活,而是应该能在高品质的校园环境中,亲近自然,接受文化熏陶。作为当代的校园环境设计者,我们应秉承“以人为本”,立足于师生需求,对大学校园公共空间环境设计进行初探改建设计,力求切实有效地改善校园景观环境中存在的“有景无人,人无所去”的现象。提高校园公共空间的实效性、功能性和教育性,使校园公共空间景观环境的使用者真正拥有设施完善、环境优美、陶冶情操的校园景观环境。
本文结合宿迁学院桃李园实际案例,从校园公共空间景观的空间四个要素:入口空间、广场空间、公共绿地、道路界面探讨校园公共空间景观设计要点。
宿迁位于江苏省西北,是一个发展潜力巨大的城市,2017年以全国第一的好成绩评选为“全国文明城市”,而宿迁学院是宿迁唯一的本科学院,其创新的八校联建的办学理念,短短几年间,就办成一座万人大学,被称为教育界奇迹。本案例的桃李园位于学校腹地,处于校园主干道英才大道东首,北临艺术楼,南接行政楼,西靠食堂,东近一号教学楼和考研求索楼(老图书馆),是学生生活学习动线的必经之地,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桃李园之前为校园内公共开场绿地,地形方正,面积达11200m2,园内大面积种植桃树和李树,寓意“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但没有任何铺装通道,及停留空间,学生大多选择从林中穿行,并不停留!且地块内有四个中型变电箱,地下敷设各种管线,很大程度限制了该地块空间景观设计改造。
改造方案布局呈中轴对称,主要交通以规则式布局为主,在保留原有变电设施的基础上,将桃李园分成一带、四区、五节点。
一个景观轴中心带,将地块东西贯通,缩短食堂和求索楼的动线长度,有效吸引人流入园,给场地增添人气。并有智慧广场和惜时广场可供学生驻足停留。在两个广场轴线两端分别引入枯山水的代表“白沙池”,寓意知识如瀚海无边际,引领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勇于探索。轴线北侧划分两个区,靠近英才大道的是学习角,并塑有师生探讨学习的雕塑,靠近东侧一号教学楼的有花架和绿植,将变电站隐藏其中,外面配浮雕壁画,用于校园文化宣传。轴线南侧靠近行政楼部分,东侧设流动图书座椅,椅子上可以放置图书,变成流动的图书角,方便师生交流,既可以自己翻阅书籍,也可以互相推荐,增强学术氛围。西侧结合园林专业,设计一个模纹花境,里面可以四季更换不同花卉,塑造不同图案,即丰富美观校园环境,又可以给学生提供实习基地!
总体来看,方案因地下管线复杂,没有做大的地形改造,通过抬升空间,使竖向空间层次丰富,并且种植大小高低不同的树木使空间灵活多变,充满趣味。
该地块改造后有2个主要入口,分别位于地块东西两侧,并且和日晷广场贯通,形成该地块的主要景观带。西侧英才大道的“智慧之门”是该地块的主要入口。为凸显入口,在入口处设置两个代表智慧的仿楚汉风格的汉白玉古典纪念柱,并结合料石和花岗岩的铺装,拓宽入口,再配以仿楚汉风格的芝麻灰花岗岩“智慧之门”主题景观雕塑。宿迁是霸王项羽故里,楚汉文化氛围浓重,故将入口处引入当地文化符号,增强校园景观与当地文化的融合。为提高了入口辨识度,将主题雕塑抬高3级踏步,节点醒目。并向东延伸,再上3步台阶,与地块的中心广场贯通呼应,成功将师生带入文化的长河。
该方案的中心广场是一个抬高了室外地坪6级踏步的方形广场。广场上用木板铺设,广场中心是一个日晷雕塑,时刻提醒师生珍惜光阴,时不我待。在日晷基座部位,镌刻我校“求实,创新,奉献,团结”校训,使师生牢记使命,传承文化。并且基座四周再用花镜围合,并可以替换,做到三季有花,四季有景。并且从该地块三面围合的艺术楼、行政楼和图书馆上俯瞰时,可以看到日晷随时间流逝,指针光影的变换,使景观生动、立体。
该方案的绿地分成四块,北侧两块因地块里面有变电设施,不宜改动,也不能长时间停留,故设计时园路的主要功能是指引和穿行,在植物配置时也以高大的植株和绿篱搭配,起遮挡作用。南侧的绿地以活动和休闲为主,流动图书角除了书架椅外,铺设草坪和卵石的结合,即彰显绿意盎然又粗犷豁达,相得益彰。同时设计了汀步的模纹花境,既可以远观,又可以零距离接触,一动一静,相互依托。
园路铺设时采用不同的功能,不同的纹理,不同的色彩,表达不同的质感。主轴线上主要采用料石和花岗石铺装,并结合木板铺设平台,起到强化轴线和景观的作用。南北的园路采用石材与散置卵石路面,起到引领人流作用。中间的园路,采用石材与仿古砖和大块原石的结合,即联系交通,又优化景观。
本文通过宿迁学院桃李园的设计,总结校园公共空间景观设计的四个要点:入口空间、广场空间、公共绿地和道路界面。在校园景观设计中应多从这四个方面入手,创造出合理的、有吸引力、宜人的校园景观。
[1]沈怡琳,陈 峰.大学校园广场空间探析.山西建筑,2017(10):36~37.
[2]刘 波.高校入口空间形态研究.湖南大学,2009:2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