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晓梅 张俭
【摘 要】目的:探讨新生儿输血策略及微柱凝胶法在新生儿输血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7年4月-2019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50例需输血的新生儿,采取随机分组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75例,对照组新生儿采取凝聚胺法,观察组新生儿采取微柱凝胶法,观察两组患儿交叉配血试验敏感性及阳性检出率。结果:观察组阳性检出率(89.33%)显著高于对照组阳性检出率(69.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阳性、次侧阳性、主侧阳性、假阳性等交叉配血试验敏感性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柱凝胶法在新生儿输血中阳性检出率和敏感性较高,能更好的保障新生儿输血安全。
【关键词】 新生儿输血;微柱凝胶法;凝聚胺法;交叉配血
【中图分类号】R715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0019(2018)24-227-02
新生儿体内还未形成ABO 血型规则抗体或存在较低的抗体效价,母体 IgG 类抗体会对其新生儿免疫性抗体产生影响,引起新生儿在输血过程中存在一定的特殊性,极易出现交叉配血不合情况[1]。本研究对我院收治的150例需输血的新生儿采取不同交叉配血方法,结果显示,微柱凝胶法在新生儿输血中安全性更高,现进行如下报道:
1 一般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4月-2019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50例需输血的新生儿,采取随机分组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75例;对照组男生38例,女生22例,日龄4~29天,平均日龄(16.5±2.6)天,体重2.6~3.9kg,平均体重(3.2±0.7)kg;观察组男生36例,女生24例,日龄4~31天,平均日龄(17.5±2.7)天,体重2.8~3.8kg,平均体重(3.3±0.6)kg;两组新生儿性别、日龄、体重资料相近,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新生儿采取凝聚胺法,抽取新生儿血浆2滴和标准红细胞(3%)在室温下放置1分钟,加入强度介质0.6mL,混合均匀后再加入凝聚胺6滴,进行5分钟离心处理后,在试管内留置0.1 mL,再加入重悬液3滴,摇晃均匀,使用显微镜或肉眼对其进行观察。观察组新生儿采取微柱凝胶法,在微柱中加入50uLRBC悬液(0.8%)和新生儿血浆50uL,将室温调节到37℃进行15分钟孵育,最后在进行10分钟离心处理。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交叉配血法阳性检出率、总阳性、次侧阳性、主侧阳性、假阳性等交叉配血试验敏感性。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软件对本次研究数据做统计学分析,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以百分比表示计数资料,P<0.05时提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新生儿阳性检出率对比 观察组(n=75)阳性检出67例,阳性检出率89.33%;对照组(n=75)阳性检出52例,阳性检出率69.33%;观察组阳性检出率(89.33%)显著高于对照组阳性检出率(69.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新生儿交叉配血试验敏感性对比 观察组(n=75)总阳性66例(88.00%),次侧阳性59例(78.67%),主侧阳性48例(64.00%),假阳性29例(38.67%);对照组(n=75)总阳性51例(68.00%),次侧阳性39例(52.00%),主侧阳性27例(36.00%),假陽性15例(20.00%);观察组总阳性、次侧阳性、主侧阳性、假阳性等交叉配血试验敏感性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在临床治疗中,输血是常见救治手段。新生儿神经功能、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及免疫系统发育还不成熟,受体重、胎龄、日龄等众多因素影响其造血系统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而,新生儿输血中存在着许多不确定因素,在输血前必须进行交叉配血试验,对新生儿体内红细胞血型中的抗原、抗体和供血者血液中红细胞血型中的抗原、抗体间配合性进行检测,方能提高新生儿输血安全性[2]。目前,在临床上交叉配血试验方法较多,盐水介质法、凝聚胺法、微柱凝胶法均属于常见交叉配血试验方法。其中盐水介质法仅能实现IgM 抗体检出,在IgG 抗体检出方面,还存在一定缺陷。凝聚胺法在IgM 抗体和IgG 抗体方面均能同时进行检测,操作方便,但在检测过程中,容易受到人为因素影响,特别在凝聚至无凝聚过程中,许多解聚时间和振摇力度进行严格控制,其检测结果准确度完全取决于检测人员技术,一旦技术人员在配血期间离心速度、反应时间、室内温度及细菌污染等方面控制出现差错,极有可能出现假阳性情况[3]。微柱凝胶法在检测过程中,借助葡萄糖凝胶中的亲和效应,将红细胞和血清附着于凝胶表面并进行离心处理,抑制红细胞凝聚,使其和凝胶间生产凝聚反应,如凝胶微柱底部没有产生反应,则其结果表现为阴性。微柱凝胶法不仅灵敏度高,重复性佳,操作简便、灵活,且有着极强的特异性和客观性[4]。在检测过程中即使抗原抗体反应微弱,也能快速进行捕捉,且受人为操作影响相对较小,无需借助显微镜,通过肉眼即可对结果进行判断。本研究对我院收治的150例需输血的新生儿采取不同交叉配血法,结果显示,采取微柱凝胶法阳性检出率和敏感性均高于凝聚胺法,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合本研究结果及以往临床经验,特提出以下输血策略:①新生儿在无条件筛查中被确诊为溶血病患儿,输血前应先对新生儿溶血病表达情况进行考虑,如患儿年龄在1个月以下,可能溶血危险性更高,在ABO溶血输血过程中可通过AB 型血浆或O型洗涤红细胞方式,如患儿病情较为特殊,可通过同型RHD 阴性红细胞或O型RHD 阳性洗涤红细胞对其进行红细胞输注。②新生儿输血前应先对贫血、黄疸进行检查,如存在以上情况,需先借助抗球蛋白试验、游离检查、抗体散放等方式对新生儿溶血病进行检查,确定患儿血型后,有针对性的实施相容性输血。③新生儿溶血症检查结果表现为阳性,但游离检查和抗体散放检查结果表现为阴性时,可能因细胞处理过程中,检测酶致使抗体吸收能力升高,导致阳性检出率增加,另外,由于新生儿和成人红细胞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因此,检查时溶血性抗体反映和配血结果之间也可能存在较大差异。
综上所述,在新生儿输血中采取微柱凝胶法,不仅操作方便、灵活,且检测阳性检出率和敏感性更高,结果更准确,临床可根据检查结果,选择同血型或相容性较好的输血策略进行输血。
参考文献
[1] 张伟军,王杰敏,胡少媚等.盐水介质法、凝聚胺法、微柱凝胶法3种交叉配血法在新生儿输血安全中的应用价值研究[J].黑龙江医学,2016,40(2):124-125.
[2] 胡江,方乐.盐水介质法、凝聚胺法及微柱凝胶法在新生儿输血安全中的应用价值对比[J].中国医药导刊,2015,17(9):895-896.
[3] 邬文婧,练正秋,许基平等.微柱凝胶法交叉合血次侧不合原因分析及临床输血策略[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7,10(1):143-144.
[4] 邓莉萍,李忠俊,郑月明等.微柱凝胶法在输血患者不规则抗体筛检中的应用研究[J].重庆医学,2016,35(11):975-975,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