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莉
【摘 要】目的:对应用针对性预防护理模式对接受手术治疗的妇产科患者在围手术期内实施护理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接受手术治疗的妇产科患者16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84例。采用常规妇产科手术护理模式对对照组患者实施围术期护理;采用针对性预防护理模式对观察组患者实施围术期护理。结果:观察组患者对妇产科手术围术期的护理服务模式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在妇产科手术治疗期间出现感染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妇产科手术治疗方案实施总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结论:应用针对性预防护理模式对接受手术治疗的妇产科患者在围手术期内实施护理的效果非常明显。
【关键词】 针对性预防护理;手术;妇产科
【中图分类号】R197.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0019(2018)24-178-01
在临床实际工作中受到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导致妇产科患者在围手术期内发生感染的可能性相对较大,从而使临床治疗时间明显延期,耽搁病情。孕产妇及新生儿是该症状的易感人群[1]。如何能够对妇产科患者在术后的感染事件进行有效控制,已经成为临床妇产科研究工作的一个重点,抗生素类药物的应用是目前较为常用的一种手段,但加强围手术期的预防性护理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2]。本次对应用针对性预防护理模式对接受手术治疗的妇产科患者在围手术期内实施护理的效果进行研究。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妇产科2015年2月~2015年11月期间收治的90例手术患者作为护理服务对象,手术类型:剖宫产手术34例,子宫肌瘤切除术32例,子宫次全切手术10例,子宫全切手术6例,子宫附件切除8例,系统排除严重肝胆、心肾脏器合并症患者。采用随机数字分组法将90例患者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观察组45例患者,年龄区间25~57岁,平均(38.1±5.2)岁。对照组45例患者,年龄区间24~56岁,平均(36.2±5.8)岁。两组患者年龄、病情、手术类型等基础资料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存在可比性。
1.2 方法 采用常规妇产科手术护理模式对对照组患者实施围术期护理;采用针对性预防护理模式对观察组患者实施围术期护理,主要措施包括:①术前:入院后主动与患者进行沟通,对心理状态和实际需要进行系统的了解,安抚存在焦虑、抑郁、恐惧等负面情绪的患者。将医院的基本情况、疾病基本知识向患者进行介绍,使其能够以良好心态面对疾病。术前1天通过静脉滴注方式给予头孢曲松钠,以预防感染事件的发生。帮助患者养成良好饮食和作息习惯,使其机体免疫力增强,以保证手术操作能够顺利的进行。②术中:入室后与患者进行聊天,播放轻柔音乐,以转移其注意力并缓解紧张。严格按照无菌操作的相关规定进行各项操作,配合医生操作,关注体征变化,有异常出现应该立即告知相关医生。对于出血量相对较多的患者,应该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止血,使组织坏死事件的发生率降低,通过人工合成方法对伤口实施缝合处理,使减少外界感染的可能性降低。术后,护理人员需要指导患者呼吸方式技巧,以舒适体位休养,分散痛源刺激降低疼痛所致创口感染。并严格做好病房清洁、消毒工作,每日定时开窗通风,清除病房垃圾,对病区内患者所用物品,如衣物、床铺作定期更换,以此切实避免细菌、病毒滋生。另外,应加强术后患者探视管理,严格控制探视次数,降低外来细菌进入病房,通过上述综合护理防范措施将妇产科手术患者感染风险降到最低[3]。再者,切口护理是有效规避感染的重要环节,术后护理人员需定时进行查房,查看患者手术切口周侧有无红肿出血、渗液等情况,若见切口存在化脓情况,需要及时实施坏死组织刮除,并每日换药1次~2次,应用庆大霉素药物灭菌、抑菌。术后3d~5d,当患者切口炎性渗出物呈不断减少时,能够采用皮肤伤口软膏作切口皮肤涂抹、浸润,避免切口干燥,加速切口的愈合。
1.3 观察指标 选择两组患者对妇产科手术围术期的护理服务模式满意度、在妇产科手术治疗期间出现感染例数、妇产科手术治疗方案实施总时间等三项内容作为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8.0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用(%)表示,组间对比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说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1.5疗效判定方法
应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以“x±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百分数(%)表示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對妇产科手术围术期的护理服务模式满意度比较
对照组患者对妇产科手术围术期的护理服务模式满意度为81.0%;观察组患者对妇产科手术围术期的护理服务模式满意度为95.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在妇产科手术治疗期间出现感染例数
对照组患者在妇产科手术治疗的围手术期内感染事件发生18例,该组感染事件发生率为21.4%;观察组患者在妇产科手术治疗的围手术期内感染事件发生2例,该组感染事件发生率为2.4%.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妇产科手术治疗方案实施总时间
对照组患者妇产科手术治疗方案共计实施(8.95±2.40)d;观察组患者妇产科手术治疗方案共计实施(6.14±1.73)d。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不良生活习惯、饮食习惯均导致了恶性疾病发病率的逐年增加,尤其是女性群体机体免疫能力相比较弱,遭受疾病侵袭的几率较大,也促使妇产科手术比例的日趋上升。客观来讲,妇产科手术具有着典型的侵入性操作特征,患者不仅遭受着较大的手术创伤,且免疫抵抗力也会进一步消弱,从而在病源因素、环境因素共同影响下,发生术后切口感染情况,最终影响手术治疗的效果[4],亟待于围术期给予科学的护理配合方案,以降低患者术创痛楚同时,减少围术期感染发生率。
本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在妇产科手术患者围手术期构建感染预防护理计划,加强患者术前、术中、术后各个环节的感染防范关注,可有效规避患者术后感染发生率。对此从应用感染预防护理模式的观察组45例患者术后感染发生率可以知晓,显著低于应用常规护理模式的对照组患者感染发生率,有效提升了手术质量及预后康复效果,值得综合运用推广。
参考文献
[1] 于小仙.妇产科围手术期感染的预防及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1,26(21):2002-2003.
[2] 谭晓珍.妇产科围手术期感染的预防及护理干预[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7):41-42.
[3] 陈瑞珍,朱琳,黄彩玲,等.妇产科护理中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4,11(1):48-49.
[4] 黄文菊.妇产科日常护理中感染问题的探讨[J].内蒙古中医药,2014,33(13):8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