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纲要》明确指出:幼儿教育要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更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这是每一个幼儿教师的神圣职责。那么如何着眼于孩子一生的幸福,正确引导,细心呵护,让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呢?笔者通过本文简谈之。
关键词:幼儿;心理健康;问题;因素
一、 心理健康的概念及幼儿心里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幼儿中存在着一些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 小儿多动症;在本人平时工作中,就发现有这样的个别幼儿就比较好动,一刻不停。上课不能安静地坐好,注意力始终无法集中。下课也不停地攻击、捣蛋。走到哪,哪儿的孩子都遭殃,哪儿的物品就被动过。无论你怎样提醒和鼓励都无效,而自己却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二) 社会行为问题。包括爱发脾气、好打架、争吵、说谎、妒忌、不能和别的儿童友好相处等等;现在的孩子在家中是“小公主”“小皇帝”被娇宠溺爱,常常在他们的身上表现突出。(三) 神经功能障碍。包括排泄机能障碍、言语障碍、睡眠障碍等等。(四) 不良行为。包括吸吮手指、咬指甲、挖鼻孔、咬衣服等;这样的行为是因为幼儿心里缺乏安全感,靠依赖一些动作或东西来缓解。(五) 性格和情绪问题。包括任性、自私、固执、娇气、胆怯、易哭泣、过分敏感等。
二、 探究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因素
(一) 生理因素
主要有遗传因素、病毒感染、大脑损伤、母亲怀孕时抽烟酗酒等。如儿童多动症、神经功能障碍等受生理因素影响较大。如:在小班刚开学之际,就发现我们班有个叫×××的小朋友有点儿怪。她对周围的反应很奇特,动作也不协调,不过和其他小朋友倒还玩得来。一问才知道,她出生时缺氧,医生说要像对待普通孩子那样对她,这样可以尽快帮她恢复正常。上课时,她始终不停地讲话,一会站一会坐,我行我素,不能很好地遵守常规。
(二) 心理因素
包括气质和性格、情绪、自我意识等。如自卑和过分敏感等性格和情绪问题通常主要受心理因素影响。虽然每个孩子发展经历的阶段或发展变化的模式是相同的,但每个孩子心里发展的速度、发展最后达到的水平、各种心理过程和行为的特点并不相同。有的孩子性格外向、热情、喜爱交往,有的孩子性格内向、冷漠、讨厌与人接触,有的软弱自卑,有的争强好胜……
(三) 社会环境因素
主要指社会生活环境、家庭和幼儿园环境等。大多数社会行为问题、不良习惯以及学习上的问题都是由社会环境因素引起的。例如,現在我国大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在父母的溺爱下变得“自我中心”、依赖、自私,甚至成为“问题”儿童。又比如,父母离异对孩子所产生的影响,使他们幼小的心灵上蒙上了阴影等等。
(四) 家庭因素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父母对孩子成长起着至关重要作用。在父母高兴时,孩子也会参与欢乐,在父母表现出烦躁不安和闷闷不乐时,孩子的情绪也容易受影响,即使是幼儿也是如此。因此,父母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 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一) 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蒙台梭利认为:要教育幼儿就要了解幼儿。孩子就像一本书,读透了你将直通孩子的心灵。首先,要经常陪伴孩子,观察孩子的表现,他们的言行举止、情绪变化等,确切地把握孩子的兴趣爱好、个性特点。当我们的孩子出现问题时,我们却总是责怪他们,而且总是批评和唠叨。我们要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要懂得孩子为什么要这么做?并与之会沟通。其次,需要尊重孩子。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教师往往以长者自居,要幼儿听命于自己,否则就批评惩罚或斥责,要么不准参加游戏,要么罚站……孩子不被尊重的话,会导致孩子受委屈、失望、说谎,与你疏远甚至逆反。再次,需要激励孩子。我们要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捕捉幼儿闪光点,我们应该及时地鼓励孩子,激发幼儿的表现欲,从而增强了自信,开发智力,走向成功。
(二) 为幼儿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
1. 幼儿园
幼儿在一日活动中,幼儿与老师、同伴间的交往中难免出现一些心理问题。因此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建立良好的师生与同伴关系。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在幼儿园,儿童最信任、最值得依赖的人便是教师。教师甜甜的一笑,轻轻的一摸,都会给幼儿产生巨大的安慰和影响。(2)利用一日活动各个环节,做好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为了更好地发挥教学活动中心理健康教学活动的教育作用。因此,幼儿园里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活动材料,开展丰富多彩的区域活动,在不同的年龄段设置了许多游戏。如:娃娃家、理发店、超市、医院、时装秀、编织区等,这样,幼儿通过与同伴在游戏中协商、分工、合作、谦让等,锻炼了幼儿的交往能力,对幼儿形成良好的性格有很大的促进作用。(3)幼儿园与家庭在教育上的一致性。我们通过“家长园地”向家长介绍近阶段的研究目标;通过“多元成长记录”让家长了解孩子的发展情况;通过家长早晚接送幼儿的时间,与家长作简短交流。通过“家长会”向家长宣传教育内容和班级事物。还有“告家长书”“每月家园链接”“每天校信通”等方式与家长进行交流,相互反馈,以取得家园教育一致。通过上述活动,使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家庭生活中得到了持续和延伸。
2. 家庭
把“根”植正,为孩子上好第一堂“心理健康课”。(1)父母的榜样。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的终身教师。幼儿首先接触的就是他的父母,率先效仿的对象同样也是他身边的亲人。因此,家长的教育对子女产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2)父母的教育观点。现在的幼儿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在家视为“太阳”“月亮”。有的存在着过分的溺爱或放纵,有的是过“严”。时常存在着重健康知识灌输,轻行为习惯培养;重饮食营养摄入,轻情感需要的满足;重成人包办代替,轻孩子独立性培养。带之而来的是孤僻、任性、依赖、唯我独尊、做事缺乏自信心。曾经有这样的一句话:“没有种不好的庄稼,只有种不好的农民。”作为父母,应该要及时地更新教育观念,更好地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
总之,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长期、深远、细致的工程。没有健康的心理,就不可能有我们期望的成功教育,我们必须从今天做起,从幼儿抓起,关注孩子心灵的成长,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幼儿一日活动中,把幼儿塑造具有完整素质结构的新一代,让每一个孩子获得最大的快乐和进步!
作者简介:
梁菡筠,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扶绥县直属机关第一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