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12月21日,我们迎来了冬至节气,这一天也是数九的开始。古代对冬至很重视,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冬至过后,生命活动开始由盛转衰,由动转静,此时精心调养、合理膳食、运动得当,可达到祛病延年的目的。
预防:三种疾病最易高发
1. 心脑血管疾病
一到冬天,患心梗、心绞痛、中风、心肌梗死的病人就会增多。寒冷刺激会使人交感神经异常兴奋,易造成心脏收缩力增强,导致血压不稳,引起急性并发症。
建议:高血压患者在冬天更要坚持服药,按时监测血压。老年人最好随身携带硝酸甘油、速效救心丸等药物,如果连续几天都感觉乏力、头晕、胸部不适,最好及时就医。
2. 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等呼吸系统疾病
老人、吸烟者、患有慢性病和免疫力低的人冬天都易发作慢性支气管炎,严重的可能会导致肺气肿或肺心病,寒冷刺激也容易誘发哮喘。
建议:按医嘱吃药,还要注意保暖,少吃辛辣的食物,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和蔬菜。
3. 流感
流感的最大危害是引发并发症,加重潜在的疾病,如心肺疾患,而老年人以及患有各种慢性病的人得了流感后,容易出现更严重的并发症,甚至可能致死。
建议:流感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到人多的地方最好戴口罩,勤洗手,还要及时接种流感疫苗。
运动起居:早睡晚起调时间
1. 早睡晚起
《黄帝内经》有“早卧晚起,以待日光”的说法,就是冬天要早睡、晚起,起床最好在太阳出来后,尤其是老人。从中医的角度,早睡可以保存阳气,保持温热的身体,晚起可以补阳气。而阳气好比人体的卫兵,它们分布在肌肤表层,负责抵御一切外邪,保卫人体的安全。
2. 越冷越要多喝水
人们待在温暖的室内,很少外出活动,但并不意味着人体消耗的水分就会减少。
如果喝水少,血液黏稠度就高,容易出现血栓等症状,引发心脑血管疾病。冬天多喝点水还能加快新陈代谢,起到抵御寒冷的作用。
3. 运动选在下午三四点
冬天污染更严重,尤其是早上太阳没出来前。建议大家,冬天运动时间最好在太阳出来之后,下午三四点钟最为适宜。
饮食:冬至后做4个改变
1. 饭前喝碗热粥、热汤
寒冷的气温下,喝上一碗热乎乎的粥,不但会让身体立刻感到温暖,还能暖肠胃、唤醒消化系统,促进食欲。尤其是杂粮粥还能帮助补充B族维生素和钾等多种营养素。
2. 零食首选坚果
坚果多半在秋天成熟,因此也算是秋冬季节的应季食品。坚果中含有丰富的B族维生素等,以及铁、锌、钙等矿物质,还有一定量的蛋白质,都能帮助人们抵抗寒冷。
坚果的营养素密度较高,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冬天食物种类相对较少的缺陷。因此,天冷的时候,不妨把饼干、点心等零食换成坚果。需要提醒的是,坚果最好选原味的,且每天吃的量别超过一小把。
3. 多吃深色食物
中医提倡冬天补肾,而黑色入肾。
从现代营养学的角度分析,黑豆、黑米、黑芝麻、紫甘蓝、紫薯、蓝莓等深色食物中富含的花青素是一种强抗氧化剂,它能够预防癌症,增强血管弹性,还可保护视力。多吃黑色食物对于预防冬季多发的心血管疾病也能起到一定作用。编辑/倪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