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杰莉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江西 南昌 330000)
现代主义设计主张要适应现代化大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运用新技术、新材料进行设计,提出艺术与科技象相结合的“机器美学”,反对因袭传统,厌恶附加装饰,强调功能主义,用科学的、客观的、理性的精神进行设计。希望通过现代设计来提高社会发展水平,改善人民生活。生产技术的重大革新使消费模式随之发生重大变化,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消费品不再主要为少数人或统治集团所独占,有人称之为“消费民主化”;二是工业品的生产主要以大众为消费对象。
在受60年代大众文化的影响下,流水线生产模式被广泛采用,大批量生产使得大众消费成为现实。如今,现代通信和计算机网络使社会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一切社会行为均可以通过物化的形式来表达,可以按照交换原则进行“消费”。在过去的社会,人们认为许多东西是不能出让的,像德行、爱情、信仰、知识和良心等,但到了消费社会以后,“一切都可以购买,一切都可以出卖”,人际关系出现冷漠化。
消费社会中由于符号的编码作用而导致身份的社会区分过程,这是消费社会确立自身合法性的根据。在以往时代,君主贵族都是通过无益的浪费来证明他们的优越感的,甚至包括他们对宝贵财富的竞相破坏也是一种特殊的证明手段。鲍德里亚看来,个人与社会一样,只有在浪费时,或者在必需物品之外还有剩余可供使用、消费或挥霍时,才会感到不仅仅是生存而且是生活。
在消费社会,消费品也构成了一个符号体系,消费品不再是人们需要的反映,消费品可以永无止境地刺激人们的欲望。大众媒介作为一种诱惑工具,促成了消费的全面和深化,使消费的范围无处不在,个体凝固为媒介的终端接受器。正如鲍德里亚所言:消费社会也是进行消费培训、进行面向消费的社会驯化的社会。当大众传媒推波助澜,把消费当作人类的一种根本存在的目的时,消费所起作用,必定是对人类精神的一种毁灭。浪费与增长成为消费社会生产力。首先强调的是物的丰盛和商品的系列化,在消费社会中最根本的变化是富裕的人们不再像过去那样受人的包围,而是物的包围。按照鲍德里亚的意思,包整围消费者的商品是的以整体的面目出现的,传统的工业化是生产的社会,而当代进入了消费社会。消费不仅仅是一种满足人类物质需要的行为,它所起的也不仅仅是一种满足人类物质需要的行为,它所起的也不仅仅是一种享受功能。在鲍德里亚看来,它是一个系统,是一种道德,是一种沟通体系,是一种交换结构,它起到一种社会组织的功能。
大众传媒在消费社会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后现代主义风格讲究人情味,追求个性化想法在消费的集体与个体关系中得到表现,个体优先并追求“个性化”消费。个性化消费首先表现在大众可以根据自己的偏好来选购物品,并具个人特色地消费物品,其次是根据个人喜好来消费闲暇。人们往往喜欢通过消费来张扬自己的个性。在消费社会中,消费者通过对商品的追求和获得来表达其个体的特殊身份,来表达他们的情感满足以及对人生意义的追求。消费者总是怕“错过”什么,怕“错过”任何一种享受。个性化消费特别体现在着装方式、住房、交通工具上,这些个性化的消费满足了个人的欲求,促进了社会分层。在消费社会中,消费者是盲目的或被操纵的,消费者个性,或者说消费者的自由选择和主权实际上是一个骗局。人们最流行的需求包括:按照广告来放松、娱乐、行动和消费,让社会学家们更为不安的是消费社会的价值观念。刺激消费、鼓励消费已成为消费社会中商品生产的一个重要动力与目标,随着制度性的保障、信用或信贷消费的出现,花钱的方式越来越便捷。超前消费、及时行乐和享受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社会大众消费时髦的生活方式,而广告在其中推波助澜,极大地刺激着人们的消费欲望,推动着所谓的“时尚”,时尚助长了纵欲、享乐和奢华的社会风气。
消费这一终极目的是要满足人们,仍必须依靠社会的大生产,就具体的表现来说,往往是生产成本和市场价格相矛盾,消费者希望得到较低的价格,而生产者期望得到最大的利润。在现代社会大量的流水线产品如何实现其价值,显而易见的一个手段是刺激消费,为此大小公司不惜投巨资于广告宣传,从而使产品成本大幅度攀升,产品价格也相应上升。然而,有限的收入仍制约着消费者的购买力,消费欲望并不能代替购物实践,结果自然是消费不足、产品过剩。另一方面,消费者主权的强调也加大了生产成本和风险,对于挑剔的“上帝”,生产者难于驾驭,生产者控制消费者需求的手段主要通过广告和其它巧妙的销售技术。
造成生态危机和不和谐的个人满足。自工业革命以来,人们受狭隘的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价值观的支配,工业文明在某种层面上已经走上了一条不计资源成本并把自然之物人为化的过程,出现了高消费和盲目消费的现象,造成了对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巨大破坏与伤害。现代社会鼓励消费在某种程度上导致浪费,而浪费却被认为是合理的。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的物质欲望的伦理观念在社会中发挥着魔力般的作用,人们追求物质财富似乎无可挑剔。在西方社会,很多人试图改变生态环境以生产符合人们消费需求的物品,但浪费现象十分惊人。在这个社会中,浪费式消费变成了一种日常义务,过多地强调物质的消费,使人们不自觉地参与到浪费中去。大量的证据似乎可以说明消费与生态危机之间的联系,过度消费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大敌。
参考文献:
[1] 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2] 季桂保.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批判理论述评[J].国外社会科学,1999,(2)
[3] 齐格蒙特·鲍曼,何佩群译.消费主义的欺骗性[J].1998年版.
[4] 黄波.符号之镜中的消费异化——鲍德里亚<消费社会>解读[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