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宏 马健瑞
(国研智库创新科学园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北京 100176)(国研文化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北京 100176)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指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当今世界处于大发展、大变革与大调整的时期,但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的主题,但全球增长动力不足,贫富分化严重,恐怖主义问题、网络安全问题、传染性疾病问题等威胁蔓延,当今人类面临着许多共同的挑战。这是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现实依据。党的十九大把“交通强国”写入国家发展战略。交通强国首先是建立在交通体系完善发展基础上,通过交通系统的便利、高效、多元、安全,发挥交通对于社会发展“最大公约数”的影响能力,不断提升经济发展水平,提高生产力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和流通成本,建立经济命运共同体,还可以增强人民获得感,推进实现文化命运共同体;其次是建立在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交通总量不断提升,交通密度不断增加,由于交通带来的直接环境污染和间接环境污染,成为影响大气质量等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加快形成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综合交通体系”,必须加强对新能源交通工具的使用,同时还应注重对管理系统的优化,通过建立更加环境友好的可持续交通体系,推动可持续发展命运共同体;第三是以创新为引领,是我国面对新时期国际产业竞争,在全球产业链分工中重新定位的核心举措,“综合交通运输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在体制机制上、方式方法上、工作措施上要勇于创新、敢于创新、善于创新,各种运输方式都要融合发展”,在以创新的视角实施交通强国的战略时,需要看到以核心项目和核心资本为基础,重建部分领域标准的战略性机遇,把握逐步建立具有东方思维特点的制度体系的可能性,通过逐步的制度重建,解决目前人类共同面对的生产体系和分配体系中的不平衡,以“和合”的思想建立持续健康发展的人类新制度命运共同体。
更高的生产效率、更低的生产成本和新的市场空间,是人类社会在经济活动中始终追求的三个核心目标,也是以改善生活为目标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要因素。作为联系各地区和经济部门,实现社会生产、分配、交换和沟通的纽带,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产业,对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到重要的引导、支撑和保障作用。万丽娟和刘源(2014)指出,交通运输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可以分为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具体来说,一方面,对交通运输业的投资将直接改善该区域运输业的生产条件,带来规模效应并提升区域通达性,在提高地区交通运输能力、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带动地方就业的同时,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另一方面,交通运输业的发展需求会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提升其它产业专业化分工程度,优化各地区产业结构和产品附加值,促进社会资源合理配置,降低社会经济活动的成本。
交通强国战略在注重提高我国国内生产体系和流通体系的发展质量的同时,应在“一带一路”背景下,积极开展对相关国家生产要素的动员能力和经济改善推动能力,以建立区域性经济交通共同体实现全球一体化,以新疆喀什为例对相关问题进行说明。
近年来,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中巴经济走廊和喀什经济开发区三大战略叠加实施的背景下,喀什作为新疆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以及我国经济向西发展的桥头堡,在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加强我国中部、西部的联系与交流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喀什不仅服务于新疆地区、服务于我国的国内市场,同时也对外发展,面向南亚、中亚以及欧洲地区。根据喀什地区政府信息网数据显示,2017年,喀什地区进出口总额18.13亿美元,比2016年增长8.01%。其中,出口17.83亿美元,增长7.18%;进口0.3亿美元,增长100.67%。货物进出口差额(出口减进口)17.53亿美元,比2016年增加1亿美元。如果在喀什构建以路面交通、低空飞行、无人机及高空飞行协调配合的“路空一体”立体交通体系,优化基础设施投入,提高流通效率,将可以有效降低社会综合成本,发挥交通对经济的“最大公约数”提升,降低经济活动的直接和间接成本。同时,通过打造更为便捷的交通体系,尤其是打通原本交通不便的农村物流体系,将会使更多对时限敏感的农产品销售成为现实,对于提升区域农业经济,改善欠发达的农村地区经济状况具有巨大推动作用。
在“一带一路”的背景下,喀什应定义为新疆次中心及由南疆辐射周边国家的核心节点城市,这与国家正在打造的陆上丝绸之路战略是高度匹配的。根据世界银行相关数据显示,喀什周边的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阿富汗等国家,人口密度较低(平均仅26人/km2),且国民储蓄率和投资率较低,缺少生产型资本积累,属于中低收入或低收入国家(吴舒钰,2017;姜彤等,2018)。若以喀什为核心节点,为周边国家提供更为便捷的物流体系、生产要素配送体系,实现交通便利化、通关便利化、结算便利化,将可以大幅提升周边国家的经济活力和经济质量,通过提升经济收益,改善与我国交通体系相关的国家的人民生活水平,通过构建经济命运共同体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
文化相通是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沟通的基础,也是构建经济命运共同体,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最坚实的支撑。习近平主席对文化沟通非常重视,不但要求坚定文化自信,从本民族文化体系中寻求继续发展的动力和方向指引,而且提倡在互融互通中增强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交流,构建更为开放和融合的文化共同体,推动文化的繁荣兴盛。对文化命运共同体的认同,应当建立在两个基本认同的基础上,一方面是基于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另一方面是交流融通过程中对他民族文化的尊重和认同,而交通体系的增强对于两方面都有直接的推动作用。
2017年,交通运输部联合国家旅游局等六部门,发布了《关于促进交通运输与旅游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进一步扩大交通运输有效供给,优化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条件。由于一些地区的文化遗迹远离城市,交通不便,这一政策的提出,首先有利于解决对于这一类文化遗迹的开发性保护。以新疆为例,新疆自古是多民族多文化体系融合区域,孕育出众多独特的文化遗迹,根据国务院新闻办发布的《<新疆的文化保护与发展>白皮书》显示,截至2017年,新疆文物点9 542 处,其中世界文化遗产6 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3 处、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558 处。但是,由于政治更迭、自然变迁等原因,许多重要的文化载体并未得到保护和利用。比如,克孜尔石窟在200多个石窟中保存有1 万多平方米的壁画,但由于相关管理、技术人员不到位以及配套基础设施滞后,使相应的文物管理和保护工作进展困难(李现彩和徐承炎,2018)。通过构建“路空一体”的未来立体交通体系,提供更为便利化的交通支撑,有益于人们了解更多的文化遗产和文化内涵,也有利于在保护的基础上对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
追溯“一带一路”的历史,是建立在贸易物流基础上的文化融通,重建丝绸之路,应当是重拾古老的文化共鸣,再度寻找商业贸易和生产合作的新时代机遇。在六大交通走廊的基础上,我国与周边国家在交通联通、通关便利、结算一体化等领域开展了一系列务实合作,大大增强了文化交流的数量和质量,大大促进了我国和周边国家的旅游产业发展,根据《中国国内旅游发展年度报告2017》2016年国内旅游人数44.4亿人次,同比增长11%,国内旅游收入3.94万亿元,同比增长15.19%。“十三五”期间,我国将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输送1.5亿人次游客、2 000亿美元旅游消费,同时将吸引沿线国家和地区8 500万人次游客来华旅游,拉动旅游消费约1 100亿美元。我国与周边国家开展了多层次多角度的文化交流,围绕“一带一路”的主题活动不仅在中国大陆举办,在新加坡及澳门、香港地区也都有主题展览举行。但同时应注意到,与新疆的情况类似,在中亚地区由于交通不便的影响,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文化旅游交流尚未开展起来,构建交通走廊与构建文化走廊可以更紧密的结合,将国内省市和国际地区串联起来,形成“文化交通走廊”。
贫富分化与可持续发展是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两个核心命题,也是人类需要共同面对的命运挑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同样面临着严峻的生态形势。根据生态环境部印发的《2017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数据显示,我国已成为世界最大温室气体排放国家,氮氧化物、一氧化碳等污染物排放量急剧增加,城市交通污染成为雾霾主要因素之一。在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中,空气质量超标的高达239个(占比70.7%),平均超标天数达22%(京津冀地区甚至高达44%)。更为严峻的是,大气温室气体相比工业化前的280ppm 增加了40%左右,全球均温升高了0.6度,直接导致我国极端天气的增加,严重影响着我国生物多样性和居民的生存。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来自化石燃料燃烧所产生的温室气体不断增加。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提升,以家庭为单位的私人汽车拥有数量不断增长,城市内整体汽车数量快速增加,汽油大量消耗,导致了尾气排放总量的提升。同时,由于拥堵而带来的附加排放量也在显著增加。
可持续发展作为人类永续发展的主要路径,受到资源环境条件限制,但更取决于人类社会发展需求以及技术进步的影响(刘治彦,2018)。交通强国战略与构建未来交通紧密相连,其内涵不仅是各种新型交通工具的使用,还应是对环境友好能源的综合利用,还应包括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管理体系优化。
目前我国在积极推进的新能源汽车,例如已逐渐扩大应用比例的电动汽车和正在探索的以氢能源等清洁能源为动力的交通工具,可以有效缓解这一问题,大大降低温室气体排放量。(李书华,2014)通过对动力系统电气化程度不同的三款电动乘用车的研究发现,混合动力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和纯电动汽车全生命周期的一次能源消耗总量与传统汽油内燃机汽车相比,能源分别节约了27.9%、28.0%和14.4%,石油消耗的节能效益分别为32.7%、45.9%和95.0%,纯电动汽车具有明显的节能减排潜力,并且能够显著降低交通运输业对石油的依赖。同时,还应该重视构建更加环保可靠的交通配套体系,如齐鲁交通示范应用的光伏公路项目等。根据齐鲁交通发展集团网站数据显示,总面积2 600多万平方米的紧急停车道在铺设路面光伏设备后,年发电量可达62.17亿度,实现发电效益60.93亿元,年减排二氧化碳620万吨,实现减排效益18.6亿元,直接效益达79.5亿元。虽然目前受制于成本和匹配硬件发展程度,光伏公路项目无法大面积推广,但为未来交通能源体系提供了新的思路。
在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我国需要以高质量发展的思路实施交通强国战略。除了补齐不足,补充基础设施建设,更要重视对新型交通管理体系和管理系统的应用,例如改善城市拥堵问题,可以通过对过度拥堵路段的成因分析,引入道路交通物联网,实时了解路网拥堵状况和核心问题,对拥堵的起始因素建立关键点识别数据库,通过人工智能等手段预测和优化交通管理和导航系统,构建多体系、多路网匹配的交通灯协同控制体系,减轻拥堵情况。在构建智慧城市的背景下大力发展智慧交通,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方案。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具有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未来稳步发展指明方向的重要意图,作为拥有五千多年文明的文化古国,东方智慧为全世界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新的可选方案。近现代以西方文化背景构建的社会发展制度,在贫富分化、战争、污染和可持续发展等问题面前,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人类社会再度站在了选择什么样的命运的十字路口。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不仅开展政治改革,核心改造了分配体系,更重要的是成功转型升级了生产体系,极大地激发了各种生产要素的活力,一手抓政治一手抓经济是推动中国再度崛起的卓越实践。
由于一系列大交通工程的实施和亚投行、丝路基金等资本平台的构建,探索新的制度再造具备了可能性。在一些国家退出全球治理体系的背景下,中国探寻新的制度组合也具备了现实空间。交通强国战略的实施过程中,由于涉及到众多的人力、物力管理,需要协同管理设计、施工、运营、维护、环保等众多参与主体,需要统筹考虑成本、工期、收益和风险等多种因素,每一个环节,都具备制度再造可能性。
在交通强国的制度再造中,首先关注的是生产体系中显性应用制度,以及应用之下的支持性制度。在一系列大国工程的实施中,中国积累了全球领先的工程经验,以及具有创新引领能力的工程机械和工程材料技术,由于这些领域的突破会大大改变全球市场中的分工和份额,因此很多领域中国还不能作为标准来实施,反而是经常受制于人。交通强国战略中,中国应当重视充分利用大工程实施的空间,主动寻求与国际标准机构和相关行业参与者的对接,形成具体工程中的中国解决方案。
交通强国战略是为了国家强大,人民交通为人民,中国的交通基础设施是以推动全社会生产要素的高质量发展为导向,项目的选择立项是以全社会收益为主要评价标准而非个体,分配体系的不同使得中国对项目评价标准更加注重全社会公平与区域协调,这与西方的以直接经济体为主要考虑对象的体系有所不同。当然,在经济发展的初期中国也必须遵循市场经济的标准来调动经济要素,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在下一步的交通强国战略中,中国应逐步建立更有宏观思维的项目评价体系,例如采用项目群基金的形式对盈利能力较强和盈利能力较弱的项目整体匹配,以完成全面小康的任务。
道路交通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规模最宏大、最易于共享的公共服务。道路设施具有全民支配和个体所有的双重属性。如何在空间与功能的取舍、平衡中配置有限的交通资源,让交通更多地与城市、生态和人融合互动,是交通规划和建设过程中不断需要解答的命题(盛磊,2016)。在解决道路拥堵方面,可以对某些特定路段实施限定收费使用的方案(如英国伦敦自2003 年起征收道路拥挤费用,缓解道路交通拥堵问题),同时为了公平性,需要对人群是否在限定路段工作、生活进行特殊识别,允许免费的定期使用,所得相关收入纳入共有分配体系,并将部分收益反哺于全社会福利体系。随着社会智能化程度的提高,未来交通体系中会产生大量的各类交通数据。按照目前的国际经验,大多数情况下此类数据由相应开发公司所有,如果将信息化视为公共产品和公共收益的潜在来源,以及在公共安全的关注下,必须将交通相关的基础类数据归公有制集体(特定的国有企业)所有,在完成初级开发后将部分片段或碎片式的产品提供给一般市场化公司使用,但相应的使用收益应当通过国有企业再度回归到全社会,用于全社会的要素再建或全社会体系分配。
除了在交通体系中直接应用的管理制度之外,中国应该在交通建设过程中探索并形成中国式的组织方案。交通强国战略需要推进交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采取有效措施,全面优化交通治理格局,在进行体制再造过程中,使交通治理水平得到全面提升(赵光辉,2018)。以共享单车为代表的共享经济是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在无人驾驶领域,共享汽车和共享飞机都在逐步成为现实。同时也需要注意到目前这些共享经济模式由于商业化的公司管理带来制度的不完善(如滴滴出行与传统出租车行业的冲突,或如引发的社会公众对企业押金资金池的争论等问题)。作为更广泛关注可获得的公平性和对资源公平利用的公有制制度背景下,我们可以通过探索更大范围的共享经济,发挥公有制优势,匹配市场经济手段,构建全社会共建共享的新型共享经济。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交通运输事业取得长了足发展,交通运输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中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交通大国,具备了建设交通强国的必要条件和综合能力。党的十九大立足新时代新征程,作出了建设交通强国的重大决策部署,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交通运输事业发展阶段特点和规律的深刻把握, 是交通迈向更高水平交通文明的价值追求和战略取向,是服务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要求,是我国交通运输发展的长期性、全局性、指导性总体战略,是全国人民对交通运输工作赋予的新内容和新使命。本文从经济命运共同体、文化命运共同体、可持续发展命运共同体和制度命运共同体等四个角度,分析了实施交通强国战略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义。实践证明,更低的价格、更高的生产与流通效率、新的市场始终是人类在经济建设过程中追寻的最重要的三个目标,而交通强国战略可以支持这三个方向的实现。当前,我国正逐步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对交通强国战略的再思考,将有助于理解和推动全球交通运输互联互通,增加我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并为世界交通提供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